【摘 要】
:
乡愁源自乡土意识,既是漂泊异域的个体对既往生存空间的特有知觉形态,亦是其对往昔生活情境的怀旧审美心境.流动的现代社会将个体从故土抽离,理性至上的交往原则损毁了人们自然和谐的生命体验,身体与精神皆在异处的现代个体升腾起回归故园的渴望,乡愁成为现代人共同的文化症候.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敏锐地捕捉了这一时代症候,以叙事主体仿拟家庭结构,将实体家庭转喻为乡愁叙事文本,整饬了现代社会芸芸众生纷繁芜杂的意识情绪;询唤了受众关于故园的集体记忆,形塑家国同构情境下的集体认同;再现已消逝的时空,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于岁月长河中的
【机 构】
: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
: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影视学类研究生文化内涵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2019JGZD024);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影视理论与批评专题"(2019370011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源自乡土意识,既是漂泊异域的个体对既往生存空间的特有知觉形态,亦是其对往昔生活情境的怀旧审美心境.流动的现代社会将个体从故土抽离,理性至上的交往原则损毁了人们自然和谐的生命体验,身体与精神皆在异处的现代个体升腾起回归故园的渴望,乡愁成为现代人共同的文化症候.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敏锐地捕捉了这一时代症候,以叙事主体仿拟家庭结构,将实体家庭转喻为乡愁叙事文本,整饬了现代社会芸芸众生纷繁芜杂的意识情绪;询唤了受众关于故园的集体记忆,形塑家国同构情境下的集体认同;再现已消逝的时空,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于岁月长河中的存在感.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从叙事主体、叙事主题与叙事空间三个维度完成了影像文本对乡愁的书写,透现出救赎现代生命个体与重燃国人家国情怀的深远意涵.
其他文献
对于调查数据来说,合理有效地实现权数的构建与调整,是提高调查数据推论准确度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调查数据通常会存在几类影响调查数据代表性的问题,本研究从权数构建与调整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一,对于概率抽样调查,就调查设计、实施、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不等概率、无应答、覆盖率不足等问题,提出包括广义回归在内的几种权数构建和调整方法;其二,对于非概率抽样调查中的选择性偏差问题,着重探讨如何用倾向性得分的方法来实现样本权数的构建和应用.
围绕叙事性角度可从三个方面对吴兴华的拟古诗进行分析.其拟古诗以“陌生化”叙事性手段,使得该类诗歌在叙述和主题上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审美;在形式上,通过“绝句”类诗歌对于新诗形式的创新,影响了诗歌的叙述表现方式,虽然由于既定形式的束缚,出现了诸如在一首诗内意象过于繁复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诗同古典诗词在形式和神韵上的交融;在抒情方面,吴兴华的“古题新咏”类拟古诗,虽然有着与叙事诗相似的形式,但由于受到古典抒情传统的深刻影响以及吴兴华个人对于抒情美学范式的偏爱,实际上在诗歌的表现中达到了抒情与叙事的微妙平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
新技术群发式突破与融合发展正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革命本性推动智能时代"政治"概念的革命.国家治理的智能化场景改变了"政治"的技术形象;以技术快速迭代为推动力的资本集聚的瞬变性、智能化塑造了个人能力的均等性,改变了生产关系和国家概念中的权利共享性;个人自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共性悖论;人类共同体概念在智能压迫下呈现出国家间愈加合作与竞争的二重性;智能主义政治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近代以来湖南省由清末湖南调查局和民初湖南民商事习惯调查会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民商事习惯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社会调查亦有民商事习惯内容,留存了丰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史料.近代湖南民商事习惯调查多数与民事立法保持一致,在意思自治领域起到补充民事立法的作用.调查问题能够向民间普及近代民事法律概念,调查内容能够展现清末民事纠纷解决实践,为民事审判提供参考.民法典时代可以将民事习惯体现的善良风俗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学习商业行规展现的商业自治,并在调查方式上为将来的民事习惯调查活动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