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少年得志,投身新政;他正直不阿,宦海沉浮。三起三落,不坠青云之志;千难万苦,唯乐百姓之乐。他引领时代新风,荫泽千年后辈;他改革文坛陋习,名留万年青史;他奖掖后进英才,成就无数贤俊。
支持改革,力挽狂澜,他是政治家。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他是史学家。醉中山水弄清辉,《醉翁亭记》永流传,他是文学家。倡导古文运动,他是北宋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宗师欧阳修。
勤苦为舟 乘风破浪
欧阳修出身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计,母亲郑氏便带着欧阳修到随州投靠他的叔父。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母亲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突发奇想一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写字。就这样,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读写,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欧阳修十岁时,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家里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天,他在李家的旧纸筐里,发现了《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他将其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他便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的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这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曾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慧眼识珠 奖掖后进
有一年科举考试,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一篇文章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隨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是文采还是观点,这篇文章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好文章,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如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祜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除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能一次考试就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的。
谦和雅量 敬贤礼士
在编撰《新唐书》的过程中,欧阳修负责编修《纪》《传》这两个部分,《列传》部分则由宋祁编修。朝廷认为,一部史书出自两个人之手,体例不能统一,于是召见欧阳修,准许他看《列传》部分,并让他删改为统一的体例。但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他独特的见地,所以一个字也没改。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按照惯例,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但欧阳修还是在《列传》部分署名宋祁,《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搞得宋祁有点受宠若惊:“从古至今文人不相谦让,而喜欢相互欺侮。这种事真是前所未闻呀!”
纵观二十四史,也有多人著史的情况,但在作者的署名上,能加个“等”字就不错了,比如《晋书》署名“房玄龄等”,《旧五代史》署名“薛居正等”。署两位作者名的,《新唐书》是唯一一部。
仗义执言 虚怀若谷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彼此欣赏,在生活中是好朋友。他们政见一致,在官场中又是一对战友。宋仁宗亲政后,任命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的改革出谋划策。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质疑范仲淹是否适合担任这个职务,因为范仲淹任职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任何举动。虽然他俩交情深厚,但他不会因为范仲淹升官了,就去拍马屁,他对范仲淹这位朋友是有要求的。
范仲淹曾因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而得罪了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但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私下诋毁范仲淹。于是愤懑不平的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吕夷简等人便诬蔑欧阳修“显露朋党之迹”,欧阳修遂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后,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也曾激烈抨击欧阳修是范党,欧阳修又被贬到了滁州。
当欧阳修身居高位时,他却没有将这两代恩怨放在心上,反而多次向朝廷推荐吕公著,认为吕公著沉敏稳重,能够为皇上负责起草诏书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职责。
行文求简 严谨治学
欧阳修被贬滁州其间,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了好友。为便于欧阳修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处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将之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有名樵夫说开头太哕唆,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串文字换上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后来,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一次与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奔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陈述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连忙请教:“那该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到了晚年,欧阳修亲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必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宽简治政 仁爱处世
欧阳修曾三次遭贬,但贬谪并未让他意志消沉,他仍然建功立业,功德无量。
第一次贬谪之地是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虽为峡州州府所在地,却极为贫瘠简陋。欧阳修在夷陵践行了“宽简不扰”的施政理念。刚到夷陵,他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仰天长叹道:“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于是他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使夷陵大小冤案得以昭雪,县内大小官员“遇事不敢忽也”。
第二次被贬滁州。滁州群山环抱,偏僻闭塞,是个“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小城。他“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修好了“幽谷泉”“酿泉”,建好了“丰乐亭”等,写下了经典名篇《醉翁亭记》。第三次被贬毫州后,欧阳修坚信文章能“垂世而行远”。于是他在年老多病、眼疾也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将数十年来收集的金石碑刻加以整理,编成《集古录》,开创了我国金石学研究的先河。随后又将记录朝廷轶闻趣事的随笔整理成书,名为《归田录》。
人物小传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被任命为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升迁至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多: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编辑和整理了周代到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撰写成的《集古录跋尾》,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与修订《新唐书》250卷,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的书法亦著称于世。苏轼曾评价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支持改革,力挽狂澜,他是政治家。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他是史学家。醉中山水弄清辉,《醉翁亭记》永流传,他是文学家。倡导古文运动,他是北宋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宗师欧阳修。
勤苦为舟 乘风破浪
欧阳修出身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计,母亲郑氏便带着欧阳修到随州投靠他的叔父。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母亲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突发奇想一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写字。就这样,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读写,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欧阳修十岁时,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家里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天,他在李家的旧纸筐里,发现了《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他将其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他便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的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这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曾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慧眼识珠 奖掖后进
有一年科举考试,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一篇文章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隨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是文采还是观点,这篇文章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好文章,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如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祜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除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能一次考试就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的。
谦和雅量 敬贤礼士
在编撰《新唐书》的过程中,欧阳修负责编修《纪》《传》这两个部分,《列传》部分则由宋祁编修。朝廷认为,一部史书出自两个人之手,体例不能统一,于是召见欧阳修,准许他看《列传》部分,并让他删改为统一的体例。但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他独特的见地,所以一个字也没改。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按照惯例,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但欧阳修还是在《列传》部分署名宋祁,《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搞得宋祁有点受宠若惊:“从古至今文人不相谦让,而喜欢相互欺侮。这种事真是前所未闻呀!”
纵观二十四史,也有多人著史的情况,但在作者的署名上,能加个“等”字就不错了,比如《晋书》署名“房玄龄等”,《旧五代史》署名“薛居正等”。署两位作者名的,《新唐书》是唯一一部。
仗义执言 虚怀若谷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彼此欣赏,在生活中是好朋友。他们政见一致,在官场中又是一对战友。宋仁宗亲政后,任命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的改革出谋划策。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质疑范仲淹是否适合担任这个职务,因为范仲淹任职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任何举动。虽然他俩交情深厚,但他不会因为范仲淹升官了,就去拍马屁,他对范仲淹这位朋友是有要求的。
范仲淹曾因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而得罪了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但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私下诋毁范仲淹。于是愤懑不平的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吕夷简等人便诬蔑欧阳修“显露朋党之迹”,欧阳修遂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后,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也曾激烈抨击欧阳修是范党,欧阳修又被贬到了滁州。
当欧阳修身居高位时,他却没有将这两代恩怨放在心上,反而多次向朝廷推荐吕公著,认为吕公著沉敏稳重,能够为皇上负责起草诏书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职责。
行文求简 严谨治学
欧阳修被贬滁州其间,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了好友。为便于欧阳修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处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将之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有名樵夫说开头太哕唆,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串文字换上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后来,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一次与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奔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陈述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连忙请教:“那该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到了晚年,欧阳修亲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必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宽简治政 仁爱处世
欧阳修曾三次遭贬,但贬谪并未让他意志消沉,他仍然建功立业,功德无量。
第一次贬谪之地是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虽为峡州州府所在地,却极为贫瘠简陋。欧阳修在夷陵践行了“宽简不扰”的施政理念。刚到夷陵,他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仰天长叹道:“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于是他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使夷陵大小冤案得以昭雪,县内大小官员“遇事不敢忽也”。
第二次被贬滁州。滁州群山环抱,偏僻闭塞,是个“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小城。他“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修好了“幽谷泉”“酿泉”,建好了“丰乐亭”等,写下了经典名篇《醉翁亭记》。第三次被贬毫州后,欧阳修坚信文章能“垂世而行远”。于是他在年老多病、眼疾也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将数十年来收集的金石碑刻加以整理,编成《集古录》,开创了我国金石学研究的先河。随后又将记录朝廷轶闻趣事的随笔整理成书,名为《归田录》。
人物小传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被任命为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升迁至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多: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编辑和整理了周代到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撰写成的《集古录跋尾》,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与修订《新唐书》250卷,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的书法亦著称于世。苏轼曾评价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