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老敬老、忠于国家的孝文化,一直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在《周书’中,就载有殷王小乙死后,儿子武丁为其守丧三年的故事。实际上,在古代,“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统治阶级维系本宗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大孝至孝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其中,以德阳市孝泉镇姜氏“一门三孝”的故事最具代表性。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孝感天下,清泉满地”的古城,亲身感受了一次中国传统孝道的厚重与至诚。
清泉一股孝义感天
孝泉在汉代时叫汛乡,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地处川西平原西部,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姜化“一家三孝”的感人故事名扬天下。据《后汉书》、《太平御览》等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时任泸州县令的汛乡人姜诗,年少聪颖,孝顺父母。一日,母亲梦到家乡临江水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姜诗便弃官背母回到千里外的老家-汛乡,妻子庞氏每日从七八里外的临江挑水为婆婆洗眼。因为婆婆喜欢吃鱼,夫妇二人便常常做鱼让母亲享用。后来,婆婆听信小姑的馋言,令儿媳只用一只尖底桶担水,说后一桶水有屁,不干净。庞氏每日不得休息,却仍任劳任怨。庞氏的行为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太白金星赠予庞氏一个鞭子,在缸中一抽水即满。小姑知道后,便挑拨说这水是野男人帮助挑的。婆婆误听馋言,逼迫姜诗休妻,姜诗不得不从。庞氏被休后,寄居白衣庵,仍每日烹鲤鱼托邻姑孝敬婆婆。庞氏的儿子安安长大后孝敬母亲,每日从自己的口粮中抓出一把米,放在土地公的肚子里,积捧成袋后便送与母亲。后来,安安为奶奶挑水不慎溺水而死,姜诗夫妻怕母亲知道后伤心,便隐瞒事实,假托安安读书末归。时间一长,老人便起了疑心,后从邻姑处得知实情,大为感动懊悔,让姜诗将庞氏接回。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舍侧突然冒出一股清泉,并且每天跃出一对鲤鱼供庞氏孝敬婆婆。后来,此泉便被命名为“孝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的来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名剧“安安送米”的故事原型。
墨客遗笔孝传天下
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立祠祭祀,在姜诗故里汛乡修建了姜公祠,以此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两千多年来,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带着对“孝”的敬重而到这里顶礼膜拜。因为姜诗的故里在此,汛乡也因人而得到彰显。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此地曾更名姜诗镇。后来,为了避讳大孝子之名,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改名孝泉镇,后姜诗又被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由此,孝泉便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
故事听起来虽然让人感到有些凄楚,但对于利益当头,“孝义”、“道义”渐去的现今社会而言,难免会给人以刺痛的感觉。当善被撕裂的痕迹摆在世人面前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修补”能力。
后来,到了元朝,郭居敬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一门三孝”的故事也随之成为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案例之一。岁月匆匆,痕迹不销。孝泉镇虽历经沧桑,然古代帝王文人墨客所留下的诗词字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里既有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玺昭赞评,又有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的诗词章句。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上讲,“孝道”是不可“大逆”的自然法,是维系一个宗族,并世代相传而成一家的根本。这一共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并在传统文化体系、政治体系当中有充分的体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笔于此了。
重建德孝以昭今人
在向当地人了解了“一门三孝”的故事后,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入德孝城。据当地人介绍,随着历史的变迁,孝泉古镇遗迹逐渐尘没。旌阳区和孝泉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斥巨资重新构筑了现在的中国德孝城。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走入广场,便能看到巍然屹立的“天下第一孝”牌坊。牌坊雕工细致,上面镌刻着金辉兽面,彩焕蟠头。在一对汉白玉石狮子的衬托下,牌坊显得格外宏伟。穿过牌坊后面满目芳菲的花圃,映入眼帘的便是龙盘螭护巍峨高峻的石砌山门,上有御敕“圣旨”二字。在门坊的正中,镶有两块石碣,上面的一块竖书“姜孝祠”三字,下面的一块横书“跃鲤名区”四字。山门正面,刻有四幅对联,中间三幅着重于赞颂姜诗“一门三孝”的业绩、品格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山门的左侧,是始建于东汉中期的姜公坟。清人李调元留诗赞:“姜公邱垅绝樵苏,寒食干家挈酒壶。百道灵泉犹跃鲤,万年宰木尚啼乌。赤眉当时防惊孝,黔首今朝共赛巫。同是陈人偏血食,几多村墓纸钱无。”
从山门进入拜厅,迎头即是姜雄殿,殿内是“一门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两旁是姜诗和庞氏。四周为活灵活现,神态逼真的二十四孝刻石。过了拜厅,来到造型别致,建筑风格独特的九滚石桥,桥下是碧水滢回,花气芬芳的瑞莲池。桥侧建造有飞檐翘角、玲珑精巧的两座亭,右边的亭下是声名远播,富有神话色彩的藏龙井。九滚桥的前边草坪,特意栽了八株翠柏和一棵从南国捎来的能引发相思的红豆树,以树造园,巧于因借,恢复孝泉古镇“八柏一点红”、“九滚十三梯”这些特有景观的巧思和慧心。
有“孝”三寸包容海川
德孝城的气势、风姿不仅仅让人对“孝”的神圣产生敬畏,更使得千年以来,这里逐步成为一个以孝为轴线,而兼容一切的传统文化之城。在这里,除了孝的古典“迹象”,还有很多“圣”、“贤”、“俗”的百态存在。
说到民俗,首先要提到安安读书的地方——孝德观。观的堂中供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行教像。这里不仅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而还有安安攒米的地方——土地庙,有庞三春寄住的地方——白衣庵。白衣庵内,中国道教众神齐聚于此。三清大殿,森严肃目,慈航真人、普渡众生:恩泽乡邻;财神赐福、恭喜发财。玉皇殿立于德孝城西北乾位,三界之首,唯我独尊。可谓“九天灵霄通三界、天龙八部定乾坤”。
走过白衣庵,就到临江桥,这里有横水龙桥,滴水观音、桥头就是邻姑庙。邻姑婆婆一生为善,后世人立庙祭祀,李调元诗赞邻姑:三间瓦房祭邻姑,名也无来姓也无,只为一言回孝妇,生同饷鲤死同刍。
临江桥另一边,就是孝泉城隍庙,孝泉城隍是明朝洪武帝朱元璋御封的忠良将韩臣,当年朱元璋、陈友谅潘阳湖大战,韩臣替主偿命,后被洪武帝追封为孝泉城隍,穿皇袍、戴皇冠。城隍庙中阴冥十殿、魑魅魍魉、殿内阴森、刀山火海、鬼哭神嚎、是非善恶、再现阴曹,后面是地藏殿,供有阴冥的最高主宰——地藏王菩萨。每年农历五月城隍会,有大型彩装祭祀《城隍出驾》,皇幡銮驾,热闹非凡。
不仅如此,这里还积传了不少的风俗习惯。如从清初就已开始的“上九古会”,至今依旧延续未断。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会举行,历时三日。“上九会”期间,这里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可谓四方宾客云集,八方商家必至。
进入德孝城,孝风扑面而来:走出德孝城,孝心由然而生。当记者离开德孝城时,对姜氏一家的大孝大义感叹不已。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孝的解释变得越来越狭隘,甚至仅仅停留在能养这一层次上。岂知,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批判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而养之为之孝,古人姜诗夫妇做到了,姜安安也做到了,作为今人的你做到了吗?
清泉一股孝义感天
孝泉在汉代时叫汛乡,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地处川西平原西部,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姜化“一家三孝”的感人故事名扬天下。据《后汉书》、《太平御览》等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时任泸州县令的汛乡人姜诗,年少聪颖,孝顺父母。一日,母亲梦到家乡临江水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姜诗便弃官背母回到千里外的老家-汛乡,妻子庞氏每日从七八里外的临江挑水为婆婆洗眼。因为婆婆喜欢吃鱼,夫妇二人便常常做鱼让母亲享用。后来,婆婆听信小姑的馋言,令儿媳只用一只尖底桶担水,说后一桶水有屁,不干净。庞氏每日不得休息,却仍任劳任怨。庞氏的行为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太白金星赠予庞氏一个鞭子,在缸中一抽水即满。小姑知道后,便挑拨说这水是野男人帮助挑的。婆婆误听馋言,逼迫姜诗休妻,姜诗不得不从。庞氏被休后,寄居白衣庵,仍每日烹鲤鱼托邻姑孝敬婆婆。庞氏的儿子安安长大后孝敬母亲,每日从自己的口粮中抓出一把米,放在土地公的肚子里,积捧成袋后便送与母亲。后来,安安为奶奶挑水不慎溺水而死,姜诗夫妻怕母亲知道后伤心,便隐瞒事实,假托安安读书末归。时间一长,老人便起了疑心,后从邻姑处得知实情,大为感动懊悔,让姜诗将庞氏接回。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舍侧突然冒出一股清泉,并且每天跃出一对鲤鱼供庞氏孝敬婆婆。后来,此泉便被命名为“孝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的来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名剧“安安送米”的故事原型。
墨客遗笔孝传天下
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立祠祭祀,在姜诗故里汛乡修建了姜公祠,以此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两千多年来,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带着对“孝”的敬重而到这里顶礼膜拜。因为姜诗的故里在此,汛乡也因人而得到彰显。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此地曾更名姜诗镇。后来,为了避讳大孝子之名,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改名孝泉镇,后姜诗又被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由此,孝泉便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
故事听起来虽然让人感到有些凄楚,但对于利益当头,“孝义”、“道义”渐去的现今社会而言,难免会给人以刺痛的感觉。当善被撕裂的痕迹摆在世人面前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修补”能力。
后来,到了元朝,郭居敬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一门三孝”的故事也随之成为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案例之一。岁月匆匆,痕迹不销。孝泉镇虽历经沧桑,然古代帝王文人墨客所留下的诗词字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里既有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玺昭赞评,又有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的诗词章句。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上讲,“孝道”是不可“大逆”的自然法,是维系一个宗族,并世代相传而成一家的根本。这一共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并在传统文化体系、政治体系当中有充分的体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笔于此了。
重建德孝以昭今人
在向当地人了解了“一门三孝”的故事后,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入德孝城。据当地人介绍,随着历史的变迁,孝泉古镇遗迹逐渐尘没。旌阳区和孝泉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斥巨资重新构筑了现在的中国德孝城。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走入广场,便能看到巍然屹立的“天下第一孝”牌坊。牌坊雕工细致,上面镌刻着金辉兽面,彩焕蟠头。在一对汉白玉石狮子的衬托下,牌坊显得格外宏伟。穿过牌坊后面满目芳菲的花圃,映入眼帘的便是龙盘螭护巍峨高峻的石砌山门,上有御敕“圣旨”二字。在门坊的正中,镶有两块石碣,上面的一块竖书“姜孝祠”三字,下面的一块横书“跃鲤名区”四字。山门正面,刻有四幅对联,中间三幅着重于赞颂姜诗“一门三孝”的业绩、品格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山门的左侧,是始建于东汉中期的姜公坟。清人李调元留诗赞:“姜公邱垅绝樵苏,寒食干家挈酒壶。百道灵泉犹跃鲤,万年宰木尚啼乌。赤眉当时防惊孝,黔首今朝共赛巫。同是陈人偏血食,几多村墓纸钱无。”
从山门进入拜厅,迎头即是姜雄殿,殿内是“一门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两旁是姜诗和庞氏。四周为活灵活现,神态逼真的二十四孝刻石。过了拜厅,来到造型别致,建筑风格独特的九滚石桥,桥下是碧水滢回,花气芬芳的瑞莲池。桥侧建造有飞檐翘角、玲珑精巧的两座亭,右边的亭下是声名远播,富有神话色彩的藏龙井。九滚桥的前边草坪,特意栽了八株翠柏和一棵从南国捎来的能引发相思的红豆树,以树造园,巧于因借,恢复孝泉古镇“八柏一点红”、“九滚十三梯”这些特有景观的巧思和慧心。
有“孝”三寸包容海川
德孝城的气势、风姿不仅仅让人对“孝”的神圣产生敬畏,更使得千年以来,这里逐步成为一个以孝为轴线,而兼容一切的传统文化之城。在这里,除了孝的古典“迹象”,还有很多“圣”、“贤”、“俗”的百态存在。
说到民俗,首先要提到安安读书的地方——孝德观。观的堂中供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行教像。这里不仅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而还有安安攒米的地方——土地庙,有庞三春寄住的地方——白衣庵。白衣庵内,中国道教众神齐聚于此。三清大殿,森严肃目,慈航真人、普渡众生:恩泽乡邻;财神赐福、恭喜发财。玉皇殿立于德孝城西北乾位,三界之首,唯我独尊。可谓“九天灵霄通三界、天龙八部定乾坤”。
走过白衣庵,就到临江桥,这里有横水龙桥,滴水观音、桥头就是邻姑庙。邻姑婆婆一生为善,后世人立庙祭祀,李调元诗赞邻姑:三间瓦房祭邻姑,名也无来姓也无,只为一言回孝妇,生同饷鲤死同刍。
临江桥另一边,就是孝泉城隍庙,孝泉城隍是明朝洪武帝朱元璋御封的忠良将韩臣,当年朱元璋、陈友谅潘阳湖大战,韩臣替主偿命,后被洪武帝追封为孝泉城隍,穿皇袍、戴皇冠。城隍庙中阴冥十殿、魑魅魍魉、殿内阴森、刀山火海、鬼哭神嚎、是非善恶、再现阴曹,后面是地藏殿,供有阴冥的最高主宰——地藏王菩萨。每年农历五月城隍会,有大型彩装祭祀《城隍出驾》,皇幡銮驾,热闹非凡。
不仅如此,这里还积传了不少的风俗习惯。如从清初就已开始的“上九古会”,至今依旧延续未断。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会举行,历时三日。“上九会”期间,这里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可谓四方宾客云集,八方商家必至。
进入德孝城,孝风扑面而来:走出德孝城,孝心由然而生。当记者离开德孝城时,对姜氏一家的大孝大义感叹不已。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孝的解释变得越来越狭隘,甚至仅仅停留在能养这一层次上。岂知,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批判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而养之为之孝,古人姜诗夫妇做到了,姜安安也做到了,作为今人的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