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导入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实践中,教师在应用课堂导入时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就课堂导入的功能、遵循的原则等,重点介绍了课堂导入的技巧与方法,有助于教师参照本文研究的内容,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增强自身课堂导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导入 功能 原则 技巧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57-02
一、背景介绍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的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入”,又称“导课”“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课堂导入的功能
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导入是课堂的前奏,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给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课堂导入做的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甚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杰亚认为,课堂导入在心理学上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好”与“乐”激发的求知欲是克服学习困难的动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加强烈的求知倾向,极大地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课堂导入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入将要学习的知识领域,明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自觉地调整自身思维来适应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导入中有目的地导入新课,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思维,督促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快速掌握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后继学习产生的正性影响。教师利用学习迁移原理,设计教学导入,能够引导学生联系、比较新旧知识,寻找出知识契合点,从而使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问题的提出
虽然课堂导入的价值不可忽视,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归纳为两类:
(一)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部分“实用”教学者认为课堂导入是可有可无的课堂花絮,与其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在插科打诨上,不如抓紧时间学习课本知识。这类教学者没有认识到课堂导入的意义,忽略了导入的教学价值。
(二)重视课堂导入,但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导入的作用,但并不能利用课堂导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该类教师未能较好地掌握导入技巧。
基于此,探究课堂导入的技巧与方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调查法。
首先,运用查找文献法,了解课堂导入研究现状,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步骤与方法,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综合运用观察法及调查法,在本校教学课堂中观察现实教学中教师运用课堂导入的现状,抽样访问本校教师对课堂导入的理解与运用。
最后,总结观察及调查结果,参考大量文献,探究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导入的原则
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亦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学手段要相适应。转化,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基于此教学原理,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追求目的性,切忌漫无目的地导入,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参照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导入环节,针对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有目的性地导入课堂。如果课堂导入漫无目的,与教学内容相脱离,不仅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茫然。所以,目的性是实现导入预备作用的前提。 (二)灵活性原则
课堂导入是及其复杂、富有创新力的一个过程。即使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设计导入,做了充足的导入准备,但是课堂总是充满意外的,机械式的导入往往因为课堂的突发情况而被打断,教师要懂得在设计好的导入基础上,在课堂中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各类导入技巧,抓住机会,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衔接性原则
导入的目的是“引人入胜”,即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导入要遵循承上启下原则,既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也要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到新旧良好衔接,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启发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施行了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课堂导入设计应严格遵循启发性原则,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达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五)简单性原则
导入只是众多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如果导入过于冗长拖沓,导而不入,将会严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巧妙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审美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课程导入时应兼顾审美性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导入的技巧及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群体、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课堂导入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大致可以根据导入技巧将课堂导入的方法分为以下两大类:直接导入与间接导入。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用直观的方法导出教学内容,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节约课堂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高效、直截明了,主要应用于学习较为简单的知识,或者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知识。但是如果是将该方法应用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知识点学习,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导入效果。
1.标题导入法
标题即教学内容标题,标题导入法是指教师直接分析标题或者更换标题导入课程内容。标题是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和中心主旨,通过分析、拓展标题,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预知学习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2.目标导入法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即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做到有意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
3.内容导入法
内容导入法是指教师把即将传授的教学内容概括为几个要点,在导入时为学生简洁明了地介绍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心中有数,减少对新知识茫然,做到有的放矢。
4.人物导入法
人物介绍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人物的介绍引出教学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尤其是在语文课程的导入中,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但是这种导入并不需要教师做到事无巨细,只需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服务于课堂内容的介绍。
5.背景导入法
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教师如果在导入时能精简地介绍所学知識点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先对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完成思想过渡,有利于学生接受与接收新知识,有效引入新知识。但是这种背景介绍不能是单纯地为了介绍而介绍,在有需要、能为课堂服务时可引用该导入方法,如背景介绍跟所学知识关联性不大,即不能强行引用,否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间接导入
间接导入是指教师在导入新知识时,不直接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而是采用故事、生活经历、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吸收新知识。
1.故事导入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在课程伊始,利用一些有趣的或者有感染力的小故事引出课程内容或者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这种导入方法主要用于文科类学习中,如语文、历史、政治等。
2.经验导入法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减少学生与新知识的疏离感,教师在此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快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
3.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悬念导入法。“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在课程导入时,对关键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和悬念,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知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学习,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竞赛导入法
竞赛导入法强调学生在课程导入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竞赛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程内容,衔接新知识,但教师在该过程中应控制竞赛的时间与程度,防止竞赛时间过长影响课堂教学。引用这种导入方式应更加慎重,教师需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目标等,切忌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使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5.比较导入法
比较导入是指教师将课程内容与以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突出新知识点的个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有效联系新旧知识,并且界晰了两者的差异,突出比较,使学生加强记忆。
七、综述
除了以上介绍的多种导入方法外,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导入法,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根本因素。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或多种导入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千万不能在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情绪机械性地导入。导入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真正做到利用有效的导入加强学生学习的热爱。
[ 参 考 文 献 ]
[1]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李旸.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成进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关键词】 课堂导入 功能 原则 技巧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57-02
一、背景介绍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的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入”,又称“导课”“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课堂导入的功能
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导入是课堂的前奏,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给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课堂导入做的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甚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杰亚认为,课堂导入在心理学上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好”与“乐”激发的求知欲是克服学习困难的动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加强烈的求知倾向,极大地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课堂导入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入将要学习的知识领域,明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自觉地调整自身思维来适应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导入中有目的地导入新课,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思维,督促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快速掌握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后继学习产生的正性影响。教师利用学习迁移原理,设计教学导入,能够引导学生联系、比较新旧知识,寻找出知识契合点,从而使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问题的提出
虽然课堂导入的价值不可忽视,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归纳为两类:
(一)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部分“实用”教学者认为课堂导入是可有可无的课堂花絮,与其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在插科打诨上,不如抓紧时间学习课本知识。这类教学者没有认识到课堂导入的意义,忽略了导入的教学价值。
(二)重视课堂导入,但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导入的作用,但并不能利用课堂导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该类教师未能较好地掌握导入技巧。
基于此,探究课堂导入的技巧与方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调查法。
首先,运用查找文献法,了解课堂导入研究现状,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步骤与方法,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综合运用观察法及调查法,在本校教学课堂中观察现实教学中教师运用课堂导入的现状,抽样访问本校教师对课堂导入的理解与运用。
最后,总结观察及调查结果,参考大量文献,探究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导入的原则
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亦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学手段要相适应。转化,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基于此教学原理,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追求目的性,切忌漫无目的地导入,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参照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导入环节,针对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有目的性地导入课堂。如果课堂导入漫无目的,与教学内容相脱离,不仅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茫然。所以,目的性是实现导入预备作用的前提。 (二)灵活性原则
课堂导入是及其复杂、富有创新力的一个过程。即使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设计导入,做了充足的导入准备,但是课堂总是充满意外的,机械式的导入往往因为课堂的突发情况而被打断,教师要懂得在设计好的导入基础上,在课堂中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各类导入技巧,抓住机会,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衔接性原则
导入的目的是“引人入胜”,即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导入要遵循承上启下原则,既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也要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到新旧良好衔接,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启发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施行了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课堂导入设计应严格遵循启发性原则,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达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五)简单性原则
导入只是众多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如果导入过于冗长拖沓,导而不入,将会严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巧妙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审美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课程导入时应兼顾审美性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导入的技巧及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群体、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课堂导入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大致可以根据导入技巧将课堂导入的方法分为以下两大类:直接导入与间接导入。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用直观的方法导出教学内容,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节约课堂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高效、直截明了,主要应用于学习较为简单的知识,或者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知识。但是如果是将该方法应用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知识点学习,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导入效果。
1.标题导入法
标题即教学内容标题,标题导入法是指教师直接分析标题或者更换标题导入课程内容。标题是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和中心主旨,通过分析、拓展标题,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预知学习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2.目标导入法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即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做到有意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
3.内容导入法
内容导入法是指教师把即将传授的教学内容概括为几个要点,在导入时为学生简洁明了地介绍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心中有数,减少对新知识茫然,做到有的放矢。
4.人物导入法
人物介绍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人物的介绍引出教学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尤其是在语文课程的导入中,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但是这种导入并不需要教师做到事无巨细,只需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服务于课堂内容的介绍。
5.背景导入法
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教师如果在导入时能精简地介绍所学知識点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先对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完成思想过渡,有利于学生接受与接收新知识,有效引入新知识。但是这种背景介绍不能是单纯地为了介绍而介绍,在有需要、能为课堂服务时可引用该导入方法,如背景介绍跟所学知识关联性不大,即不能强行引用,否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间接导入
间接导入是指教师在导入新知识时,不直接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而是采用故事、生活经历、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吸收新知识。
1.故事导入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在课程伊始,利用一些有趣的或者有感染力的小故事引出课程内容或者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这种导入方法主要用于文科类学习中,如语文、历史、政治等。
2.经验导入法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减少学生与新知识的疏离感,教师在此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快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
3.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悬念导入法。“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在课程导入时,对关键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和悬念,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知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学习,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竞赛导入法
竞赛导入法强调学生在课程导入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竞赛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程内容,衔接新知识,但教师在该过程中应控制竞赛的时间与程度,防止竞赛时间过长影响课堂教学。引用这种导入方式应更加慎重,教师需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目标等,切忌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使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5.比较导入法
比较导入是指教师将课程内容与以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突出新知识点的个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有效联系新旧知识,并且界晰了两者的差异,突出比较,使学生加强记忆。
七、综述
除了以上介绍的多种导入方法外,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导入法,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根本因素。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或多种导入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千万不能在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情绪机械性地导入。导入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真正做到利用有效的导入加强学生学习的热爱。
[ 参 考 文 献 ]
[1]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李旸.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成进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