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中国化的成果,现今仍指导着我国德育的发展与建设。研究新时期德育思想的特征及战略方针,对指导现代德育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大德育思想
一、新时期德育思想的特征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中国化的成果,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一系列特征。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同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利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基于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把握机遇发展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在思想领域上也跟上时代的步伐。
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详细描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这一目标的历史地位,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那么,毫无疑问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这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第二,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任务增添了新的内容。德育主要的功能是培养人,但历史的变迁,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特色,对其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新人’,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就为我们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规定了新的评价标准。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即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述,意识领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只有将成果体现在实践中,才真正达到了德育的本质要求。
二、新时期德育思想的战略方针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在德育工作中具体体现为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而且也要开拓创新等等。特别地,邓小平同志强调既要警惕“右”,又主要防止“左”的倾向。“右”会导致否定社会主义方向,致使德育工作丧失原则、方向和目标;而“左”则会导致德育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教条式的理解和灌输,受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束缚。因此,邓小平“两手抓”和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方针。
三、 现代德育需要完善隐性课程的设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只有思想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观点,诸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等。特别地,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随着人们思想独立性的增强而愈显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其隐性教育必须依托学校这一载体才能实现,显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技术从校园里传递出去,而隐性课程却没有这种可能,学校里的那种氛围、那种精神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受到感染、熏陶。我们说,一个好的大学有深厚的学术氛围,特有的文化精神,因而能培养出能够传承学校特质的优秀学子,这就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而这一差别不在于强大的教授阵容、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一种处于教与学之间的无形的中介物,这个中介物并非引进几百个教授,或是建成现代化大学就能立即生成,它需要一个过程,即学校的文化形成。这一文化一旦形成,就能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对于学生个体实现自己的道德文化的内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民族进步。德育工作在整个时期内必须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大德育思想
一、新时期德育思想的特征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中国化的成果,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一系列特征。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同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利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基于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把握机遇发展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在思想领域上也跟上时代的步伐。
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详细描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这一目标的历史地位,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那么,毫无疑问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这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第二,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任务增添了新的内容。德育主要的功能是培养人,但历史的变迁,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特色,对其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新人’,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就为我们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规定了新的评价标准。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即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述,意识领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只有将成果体现在实践中,才真正达到了德育的本质要求。
二、新时期德育思想的战略方针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在德育工作中具体体现为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而且也要开拓创新等等。特别地,邓小平同志强调既要警惕“右”,又主要防止“左”的倾向。“右”会导致否定社会主义方向,致使德育工作丧失原则、方向和目标;而“左”则会导致德育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教条式的理解和灌输,受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束缚。因此,邓小平“两手抓”和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方针。
三、 现代德育需要完善隐性课程的设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只有思想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观点,诸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等。特别地,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随着人们思想独立性的增强而愈显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其隐性教育必须依托学校这一载体才能实现,显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技术从校园里传递出去,而隐性课程却没有这种可能,学校里的那种氛围、那种精神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受到感染、熏陶。我们说,一个好的大学有深厚的学术氛围,特有的文化精神,因而能培养出能够传承学校特质的优秀学子,这就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而这一差别不在于强大的教授阵容、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一种处于教与学之间的无形的中介物,这个中介物并非引进几百个教授,或是建成现代化大学就能立即生成,它需要一个过程,即学校的文化形成。这一文化一旦形成,就能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对于学生个体实现自己的道德文化的内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民族进步。德育工作在整个时期内必须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