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以情节取胜,完整的情节是小说必备的。一般来说,小说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但是不少中外优秀小说并不具备完整的四部分,有的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情节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模式,读透文本,关键在于能够利用情节去探究文本潜在的内容。
【关键词】情节; 常规;情感错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就会按照传统的情节完整性模式,分析情节便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展开。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有的小说就没有高潮,如契诃夫的《渴睡》便没有高潮,孩子将婴儿杀死在摇篮里,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鲁迅的《故乡》只写了我和“闰土”交往的开头和结尾。高尔基明确提出,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也就是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密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时间。人物无疑是探索分析文本的重要之处,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么情节是如何为人物服务,又该如何利用情节去探究人物呢?这就需要明白情节的三大作用。
一、情节的作用之一在于将人物打出常规
《最后一课》中,常规环境是学生可以天天学习母语,而学习语法是那么的枯燥无趣;非常规的环境——这是最后一节课,从此以后,作为母语的法语课都不会再有了,这就使他内心热爱法语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从不爱学语法的常规环境打出到珍惜这最后一节课。
再比较两个经典的打虎片段,“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金圣嘆评二者说“李逵杀虎,纯是大胆”。我们都知道武松是一个多么英勇神气的人呀,那么他的打虎是否如李逵一样很是大胆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到,武松打虎,是在非常规的环境中,在一个被打出常规的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没喝酒的人是不敢上景阳冈的,因为那里的老虎很凶猛,武松喝了酒助了兴,不听酒家劝说来到景阳冈果真遇到了虎,按理来说他是害怕的,但此时的他已经在常规之外,不得不去拼命打虎。打完了虎他很神气吗?继续前行吗?他不敢。他甚至于走路都不稳,觉得全身没力气了,只得下了山。武松平时是很威风的,只有在遭遇了老虎,被打出了常规,他的平民性才表现出来,凡人化的特质才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体的神化,心理上的凡人化,两个武松自相矛盾,不难看出,内心深处的他还是害怕的。而李逵打虎不及武松打虎,尽管他打的是四条虎,但他是在为母报仇的基础上打虎,这里的李逵形象还有些受损,母亲的一条腿还是鲜血淋漓他竟然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才想起来去埋了母亲,在这里,我们不禁感受到他一丝的冷漠麻木。相比较而言,武松打虎的这一情节正是由于把人物打出了常规,我们才能看到武松害怕的一面,看到平民性的武松。
二、情节的作用之二在于暴露人物的第二心态
契诃夫的《变色龙》,从文题来说,可以抓住“变”,运用逆反思维法,变来变去不变的又是什么?见风使舵。情节的发展由对话推动,引起的变化是多层的,一次又一次的小狗归属变化早已将他打出常规,此时的他已经进入第二心态,表面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忠心耿耿的警官,在读者面前,他那拜金主义、自打嘴脸的丑态已暴露无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发展让林冲慢慢认识到一群官员的丑恶嘴脸,但他仍在忍让,在听到李小二对他的一番劝告以后,他仅仅是买了刀上街去搜寻高衙内,找不到人便又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甚至还倾心于祷告求神灵保佑,求佛不求己。把他打出常规的是在庙宇里听到高衙内的计划,此时的他终于进入了第二心态,杀红了眼,做出了他以前不曾想过的事情,手刃了仇人。
三、情节的作用之三在于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小说往往不止一个人物,各个人物之间处于同一空间或是异空间发生的故事是值得去品味的。在《西游记》众多妖怪中,黑风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各显神通,但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甚至历来频频被搬上荧幕,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人物情感有错位。师徒四人原是齐心协力去西天取经的,突然来了一个貌美心善的姑娘,四人对之如何?孙悟空一眼看出是个妖精,要打死她;唐三藏是出家人,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在八戒的眼里,那就是一个天仙呀;沙和尚本就木讷,因此无感。在此之前四人皆是处于常规中,当孙悟空为保护师父将妖精打死时,人物就发生了错位:不解原因的唐僧便会因悟空滥杀好人愤怒,向来贪色的八戒也是极恼火的,更加挑拨离间,与耿直的悟空之间便有了情感错位;八戒越是煽风点火,人物之间的错位幅度便会越大,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是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百合花》情节安排让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产生矛盾,发生情感的错位,在这里新媳妇越是不借,越是有冲突,越能凸显出军民关系的和谐。
总的来说,情节的三层作用就是将人物打出常规、暴露人物第二心态、造成人物情感错位,三层作用纵向相衬,横向相交,由表及里,都是为人物塑造而服务。在进行小说教学时,不应盲目遵循形式规范,要在深刻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梳理,充分利用好情节的三大作用,对隐藏在文字以下的人物内在的情感进行探索,揭示出新的层次、新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储宁静,女,1995年生,安徽安庆市人,学科教学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情节; 常规;情感错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就会按照传统的情节完整性模式,分析情节便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展开。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有的小说就没有高潮,如契诃夫的《渴睡》便没有高潮,孩子将婴儿杀死在摇篮里,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鲁迅的《故乡》只写了我和“闰土”交往的开头和结尾。高尔基明确提出,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也就是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密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时间。人物无疑是探索分析文本的重要之处,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么情节是如何为人物服务,又该如何利用情节去探究人物呢?这就需要明白情节的三大作用。
一、情节的作用之一在于将人物打出常规
《最后一课》中,常规环境是学生可以天天学习母语,而学习语法是那么的枯燥无趣;非常规的环境——这是最后一节课,从此以后,作为母语的法语课都不会再有了,这就使他内心热爱法语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从不爱学语法的常规环境打出到珍惜这最后一节课。
再比较两个经典的打虎片段,“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金圣嘆评二者说“李逵杀虎,纯是大胆”。我们都知道武松是一个多么英勇神气的人呀,那么他的打虎是否如李逵一样很是大胆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到,武松打虎,是在非常规的环境中,在一个被打出常规的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没喝酒的人是不敢上景阳冈的,因为那里的老虎很凶猛,武松喝了酒助了兴,不听酒家劝说来到景阳冈果真遇到了虎,按理来说他是害怕的,但此时的他已经在常规之外,不得不去拼命打虎。打完了虎他很神气吗?继续前行吗?他不敢。他甚至于走路都不稳,觉得全身没力气了,只得下了山。武松平时是很威风的,只有在遭遇了老虎,被打出了常规,他的平民性才表现出来,凡人化的特质才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体的神化,心理上的凡人化,两个武松自相矛盾,不难看出,内心深处的他还是害怕的。而李逵打虎不及武松打虎,尽管他打的是四条虎,但他是在为母报仇的基础上打虎,这里的李逵形象还有些受损,母亲的一条腿还是鲜血淋漓他竟然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才想起来去埋了母亲,在这里,我们不禁感受到他一丝的冷漠麻木。相比较而言,武松打虎的这一情节正是由于把人物打出了常规,我们才能看到武松害怕的一面,看到平民性的武松。
二、情节的作用之二在于暴露人物的第二心态
契诃夫的《变色龙》,从文题来说,可以抓住“变”,运用逆反思维法,变来变去不变的又是什么?见风使舵。情节的发展由对话推动,引起的变化是多层的,一次又一次的小狗归属变化早已将他打出常规,此时的他已经进入第二心态,表面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忠心耿耿的警官,在读者面前,他那拜金主义、自打嘴脸的丑态已暴露无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发展让林冲慢慢认识到一群官员的丑恶嘴脸,但他仍在忍让,在听到李小二对他的一番劝告以后,他仅仅是买了刀上街去搜寻高衙内,找不到人便又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甚至还倾心于祷告求神灵保佑,求佛不求己。把他打出常规的是在庙宇里听到高衙内的计划,此时的他终于进入了第二心态,杀红了眼,做出了他以前不曾想过的事情,手刃了仇人。
三、情节的作用之三在于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小说往往不止一个人物,各个人物之间处于同一空间或是异空间发生的故事是值得去品味的。在《西游记》众多妖怪中,黑风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各显神通,但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甚至历来频频被搬上荧幕,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人物情感有错位。师徒四人原是齐心协力去西天取经的,突然来了一个貌美心善的姑娘,四人对之如何?孙悟空一眼看出是个妖精,要打死她;唐三藏是出家人,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在八戒的眼里,那就是一个天仙呀;沙和尚本就木讷,因此无感。在此之前四人皆是处于常规中,当孙悟空为保护师父将妖精打死时,人物就发生了错位:不解原因的唐僧便会因悟空滥杀好人愤怒,向来贪色的八戒也是极恼火的,更加挑拨离间,与耿直的悟空之间便有了情感错位;八戒越是煽风点火,人物之间的错位幅度便会越大,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是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百合花》情节安排让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产生矛盾,发生情感的错位,在这里新媳妇越是不借,越是有冲突,越能凸显出军民关系的和谐。
总的来说,情节的三层作用就是将人物打出常规、暴露人物第二心态、造成人物情感错位,三层作用纵向相衬,横向相交,由表及里,都是为人物塑造而服务。在进行小说教学时,不应盲目遵循形式规范,要在深刻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梳理,充分利用好情节的三大作用,对隐藏在文字以下的人物内在的情感进行探索,揭示出新的层次、新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储宁静,女,1995年生,安徽安庆市人,学科教学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