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全人”的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其复杂的过程和内在机制是教育者需要通过长期实践而不断探索。行为养成教育是新课改赋予小学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仍然是重点和热点课题,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为准则,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学校今后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以生为本,凝练形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内化为一种品质,使学生成为得才兼备、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人。我们培养习惯从日常行为开始,一方面从主体参与、情景体验实践和采取严格的训练入手;一方面构建“小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体系”;再一方面把学生所在的班级文化建设、文明家庭创建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把理念变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行为,把行为铸造成习惯。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行为目标体系,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学习、规则习惯。根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目标,为了保证对达到目标,不但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求,也要对与学生教育有阵重要教育关系的教师和家长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既要有对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还要对成人的习惯规范提出硬性指标,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坏习惯矫正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心理疏导也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全方位的教育目标,系统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教育网络。
二、把学校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力。
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关注老师自尊和荣誉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创造和成就上等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通过提高班主任经费补助、评先倾斜、外出学习、名师选拔、专家型教师培养、宣传自己的教学等优先条件让老师心情愉快,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通过检查班级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养成教育班级日志、养成教育案例等加强对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都在小学的校园中度过,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优雅、人文气氛浓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养成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用礼貌提示语、《弟子规》文化墙、设立红领巾礼仪监督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营造礼仪教育氛围。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反复实践和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特点,建立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机制。
制定培养目标细则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通过少先队的组织机制特点帮助监督,在交往中逐步将学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为正确观念,广泛设立红领巾小岗位,通过坚持岗位服务,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和光荣感。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从学校的一日常规的总结、评价管理工作到各中队学生行为习惯目标完成记录,寓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队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内容。
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本年龄段应养成的好习惯制定养成计划,举行“新学期我能行”好习惯签约仪式,每个学生把本学期要准备养成和要改正的坏习惯分时间段制定成条约,在仪式上当着全体老师和同学的面宣读并签上自己姓名,家长和老师同样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在高年级组织了“好习惯日记漂流”,每人轮流写下自己在好习惯养成和感想,养成好习惯成为学生追随的时尚,从而巩固好习惯的养成。
三、推动家校互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提高认识,唤醒家长参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意识。
让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自觉参与者、决策者,帮助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化,我们从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做起,推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为父母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统一教育思想,保持家庭学校教育一致。
父母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学开放周、主题队会、实践活动、夏令营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让家长给学校提建议,并为学校教育管理和任课教师评分,使家长成为学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良性互动。
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成效。要求家长做到:身教重在践行;做言行如一的人、重小节、有过必改,重视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次。
行为养成教育这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步伐不断去创新,我们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终身发展、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和细化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之更为有趣,更为有效,更为科学,在直观可操作化层面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问题,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幸福的成功者,把这个永远不老的课题焕发出她崭新的容颜。
一、以生为本,凝练形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内化为一种品质,使学生成为得才兼备、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人。我们培养习惯从日常行为开始,一方面从主体参与、情景体验实践和采取严格的训练入手;一方面构建“小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体系”;再一方面把学生所在的班级文化建设、文明家庭创建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把理念变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行为,把行为铸造成习惯。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行为目标体系,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学习、规则习惯。根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目标,为了保证对达到目标,不但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求,也要对与学生教育有阵重要教育关系的教师和家长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既要有对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还要对成人的习惯规范提出硬性指标,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坏习惯矫正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心理疏导也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全方位的教育目标,系统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教育网络。
二、把学校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力。
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关注老师自尊和荣誉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创造和成就上等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通过提高班主任经费补助、评先倾斜、外出学习、名师选拔、专家型教师培养、宣传自己的教学等优先条件让老师心情愉快,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通过检查班级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养成教育班级日志、养成教育案例等加强对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都在小学的校园中度过,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优雅、人文气氛浓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养成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用礼貌提示语、《弟子规》文化墙、设立红领巾礼仪监督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营造礼仪教育氛围。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反复实践和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特点,建立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机制。
制定培养目标细则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通过少先队的组织机制特点帮助监督,在交往中逐步将学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为正确观念,广泛设立红领巾小岗位,通过坚持岗位服务,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和光荣感。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从学校的一日常规的总结、评价管理工作到各中队学生行为习惯目标完成记录,寓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队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内容。
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本年龄段应养成的好习惯制定养成计划,举行“新学期我能行”好习惯签约仪式,每个学生把本学期要准备养成和要改正的坏习惯分时间段制定成条约,在仪式上当着全体老师和同学的面宣读并签上自己姓名,家长和老师同样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在高年级组织了“好习惯日记漂流”,每人轮流写下自己在好习惯养成和感想,养成好习惯成为学生追随的时尚,从而巩固好习惯的养成。
三、推动家校互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提高认识,唤醒家长参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意识。
让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自觉参与者、决策者,帮助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化,我们从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做起,推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为父母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统一教育思想,保持家庭学校教育一致。
父母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学开放周、主题队会、实践活动、夏令营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让家长给学校提建议,并为学校教育管理和任课教师评分,使家长成为学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良性互动。
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成效。要求家长做到:身教重在践行;做言行如一的人、重小节、有过必改,重视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次。
行为养成教育这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步伐不断去创新,我们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终身发展、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和细化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之更为有趣,更为有效,更为科学,在直观可操作化层面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问题,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幸福的成功者,把这个永远不老的课题焕发出她崭新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