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是校本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校本教研只有真实地发生并扎根于教研组,才能够发芽开花,并且结出累累硕果。我们通过校本的研究,已深深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去年5月下旬,我们语文组的李春青老师上了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荷》专题。(为了便于我们组的调研,我们的老师作课都是借班作课)。在这节课上,李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了其基本功扎实的特点,运用表演、绘画、音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很话跃。
课后我们组进行了交流。大家首先肯定了李老师这节课的优点,然后每个教师又谈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该怎样上,教给学生们什么?是绘画,音乐,还是表演?李老师当时没有问答出来。大家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研讨,觉得这节课师生的表演占用了不少时间,过分注重了外在的形式,从而忽略了语文学门的某些本质的东西。
于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李老师激动的说:“我再上一遍。”
过了两天,李老师又上了一遍《荷》专题,在这一节课上,第一遍出现的问题,这节课己经解抉了。课后的交流和反思,大家普遍认为课堂上重点,难点的把握恰如其分,和上节课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校长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增多了,如《咏荷》的诗歌,《颂荷》的文章读的不少。但过于浮于表面,还缺乏深度。在朗读时教师有时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使其被动接受。然而真正的课堂耍求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去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关、音乐美、意境美。一石激起干层浪,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共鸣。于是 ,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我们组本学期的一个教研专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的同事们进行了多次反思和交流。虽然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们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和万法,多次邀请其它组的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主动聘请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指导工作。
七年级的教师提出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达到解决。八年级教师提出要在创设情景的情况下指导朗读,使学生置身情景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人在画中,身临其境。九年级的教师则认为要给与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朗读。这次不同年级,不同组别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多次的反思和交流。在这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前所未有的。
10月份李老师又上了七年级上册《夏》一课,这节课她努力地体现着大家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在课后交流研究时,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还是不到位,也许是学生的阅历浅,生活经验少,或者对劳动人民的了解不太深刻,所以在朗读收麦片断时没能体现出农民那种对夏日收获时艰辛和欢快的情景。于是我们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修改。李老师在全校展示课上,又增设了一个劳动人民收麦扬场的画面。通过增设这个画面,学生仿佛直身于场景中,体验到了那种既艰辛又欢快的情景,朗读起来恰到好处,便我们的预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一个校本的研究过程,李老师的体验和收获全部在《夏》一课中显现出来。2004年11月份,李老师代表我市参加了安阳市中青年语文优质课决赛。刚好抽到的也是《夏》,尽管这节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她已经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用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她所展示的《夏》一课,受到了于会专家及教师的大加赞赏。
通过校本研究这一过程,我们学校的老师,已经学会了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尝试右通过反思和同事们交流来解决问题。通过校本研究,课堂实践,用一年时间的培养,李老师已成为我校青年骨千教师。这要是在过去,一个教师成长为骨千,自己在教学上摸索,至少也得几年。所以说,校本研究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我们的校本研究收获在课堂上。
去年5月下旬,我们语文组的李春青老师上了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荷》专题。(为了便于我们组的调研,我们的老师作课都是借班作课)。在这节课上,李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了其基本功扎实的特点,运用表演、绘画、音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很话跃。
课后我们组进行了交流。大家首先肯定了李老师这节课的优点,然后每个教师又谈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该怎样上,教给学生们什么?是绘画,音乐,还是表演?李老师当时没有问答出来。大家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研讨,觉得这节课师生的表演占用了不少时间,过分注重了外在的形式,从而忽略了语文学门的某些本质的东西。
于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李老师激动的说:“我再上一遍。”
过了两天,李老师又上了一遍《荷》专题,在这一节课上,第一遍出现的问题,这节课己经解抉了。课后的交流和反思,大家普遍认为课堂上重点,难点的把握恰如其分,和上节课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校长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增多了,如《咏荷》的诗歌,《颂荷》的文章读的不少。但过于浮于表面,还缺乏深度。在朗读时教师有时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使其被动接受。然而真正的课堂耍求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去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关、音乐美、意境美。一石激起干层浪,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共鸣。于是 ,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我们组本学期的一个教研专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的同事们进行了多次反思和交流。虽然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们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和万法,多次邀请其它组的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主动聘请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指导工作。
七年级的教师提出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达到解决。八年级教师提出要在创设情景的情况下指导朗读,使学生置身情景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人在画中,身临其境。九年级的教师则认为要给与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朗读。这次不同年级,不同组别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多次的反思和交流。在这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前所未有的。
10月份李老师又上了七年级上册《夏》一课,这节课她努力地体现着大家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在课后交流研究时,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还是不到位,也许是学生的阅历浅,生活经验少,或者对劳动人民的了解不太深刻,所以在朗读收麦片断时没能体现出农民那种对夏日收获时艰辛和欢快的情景。于是我们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修改。李老师在全校展示课上,又增设了一个劳动人民收麦扬场的画面。通过增设这个画面,学生仿佛直身于场景中,体验到了那种既艰辛又欢快的情景,朗读起来恰到好处,便我们的预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一个校本的研究过程,李老师的体验和收获全部在《夏》一课中显现出来。2004年11月份,李老师代表我市参加了安阳市中青年语文优质课决赛。刚好抽到的也是《夏》,尽管这节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她已经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用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她所展示的《夏》一课,受到了于会专家及教师的大加赞赏。
通过校本研究这一过程,我们学校的老师,已经学会了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尝试右通过反思和同事们交流来解决问题。通过校本研究,课堂实践,用一年时间的培养,李老师已成为我校青年骨千教师。这要是在过去,一个教师成长为骨千,自己在教学上摸索,至少也得几年。所以说,校本研究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我们的校本研究收获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