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将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如何从管理模式、建设机制、建设模式、激励机制、应用方式、应用效果等六个维度介绍工科院校如何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创新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过程性教学考核评价,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数据;互联网+;SPOC
中图分类号:0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9)09-016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人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流行,但工科类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思想有待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不适应等问题。针对工科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建设思路,充分激活信息化服务教学的基本属性,通过“管理、建设、开发、激励、应用、监控”的“六维一体”化推进混合式教学建设,着力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扩大信息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推进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过程性教学考核评价,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步骤
1.1构建“教学+信息化”融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是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基础。长期以来,教学和信息化长期处于“双轨式”建设模式,教学需求和信息化建设无法统一推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院充分认识到不以服务教学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是失败的建设。为彻底解决教学和信息分裂的问题,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教务处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办公室设置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全院所有信息化相关建设必须经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后才能开展,设定教学运行与信息化一体化推进的建设模式,使教学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统一起来;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每三年发布一个信息化建设行动三年规划,目前已连续发布3次,第一给三年规划解决了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问题,第二个三年规划解决了应用和数据融合的问题,目前正在执行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混合式教学和大数据分析问题。
1.2构建“自建+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机制
信息化建设投人大、更新快,单独靠学院经费投人无法满足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为此学院充分发市场机制,先后引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建设银行等第三方合作,元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学院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建成了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校园“一卡通”等系统,校园网络出口带宽扩展
24.5GB,累积引入投人3230余万。同时学院加大资金投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数据中心机房、云计算平台、管理应用业务、三大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云数字学习中心等校内核心业务建设,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先后引进了基于手机端的顶岗实习平台、通识课程平台、智慧职教云平台、云班课教学平台等混合式教学平台,搭建了满足多种教学模式需求的混合式教学平台。
1.3构建“项目驱动+以赛促建”的资源建设模式
资源建设是核心,只有大量丰富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才是推进混合式教学的保障。为丰富学校教育资源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学院立项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重点扶持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资金500余万元,鼓励教师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設。
同时为推动优质资源的建设,学院每每年开展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并明确了不基于信息化不能参赛,不基于互动式教学不能获奖的基本条件,每次参赛课件不少于5讲,每年参赛课程不许重复,以赛促建,以比赛促交流、促提升,同时为每个教师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1.4构建“表彰奖励十一票否决”的激励机制
为切实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学院采取考核与激励相结合推进方式。一方面,修订了《教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等文件,将专业资源库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和职称评审条件。另一方面,学院出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激励办法(试行)》,鼓励具备一定资源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对应用达标的教师给1.2-2倍课时量奖励,纳人年底绩效奖励,充分激发教师的使用积极性;同时学院出台了《课堂移动教学助手使用考核办法(试行)》,将移动教学助手开展混合式教学使用情况纳人系部考核,并根据ABC三类课程性质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对使用较好的系部进行考核加分,对使用较差的系部一票否决。
1.5构建基于手机端“线上线下+过程考核”教学形态
教师借助移动教学助手,通过手机可直接调用平台资源,并灵活安排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发送教学资源进行线上预习,课中采取线下教学和线上互动,课后线上作业和辅导答疑,将学生线上教学表现纳人过程性考核,根据学院不同的课程类别,过程性考核分值占30%-60%不等,通过混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建设、平台应用、成果评审一体化推动,学生的线上表现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依据。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采用“三段两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必须有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同时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还存在实习范围分散,教学指导难实施,监控难度大等问题,用了基于移动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实习审批实时办理、定位签到实时提醒、周报月报实时呈现、问题答疑实时指导、企业学校实时沟通”五个实时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实习效果。 1.6构建“画像+预警”的大数据监控平台
学院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搭建了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自动采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业、评价等过程性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应用方式进行课堂画像,实时呈现教学课堂形态。同时我们分别从“资源丰富度、课堂活跃度、教学满意度”三个维度设定25个监测点(如表1),并分别设置标准值和预警值,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监控预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2应用效果
2.1建成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涉及23给专业
学院同国内相关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家级专业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资源库累计建成资源52000余条;建成60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开发了计开发桥梁、隧道、房屋建筑、虚拟项目部4个虚拟仿真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2项,发明专利2项,在26个专业教学中应用,受益学生12000余人。
2.2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全过程覆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近三年累计创建混合式云班课5568个,参与学生22000余人,开展教学活动102300余次,出勤签到率达到了96%,活动参与度达到了93%以上,混合式教学改革打破了教学辅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
2.3顶岗实习实现全周期管理,应用效果显著
顶岗实习应用效果显著。学院2019届顶岗实习学生2400余人,APP使用率为100%,平均日签到率高达97%,周报提交率达到80%,周报提交34600余人次,月报提交6300余人次,实习汇总材料4425余条,教师指导学生工作1790余人次,实现了顶岗实习零事故。
2.4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预警,促进师生及时改进
初步实现80%的教师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对667门课程的进行了画像,对157名任课教师发布了数據预警,对系部发布状态预警18次,累计发发布学生预警12500余条,大幅提升了学院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3经验总结
3.1教务管理与信息化融合推进,创新管理新模式
采取的“教务+信息化”融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运行和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推进,使教学需求和信息化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使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推动信息化技术落地课堂。
3.2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重塑课堂新形态
采用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仿真教学、远程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展开,实现了教学结果过程性评价,重塑了课堂教学新形态。
3.3大数据分析预警,打造教学管理新亮点
将大数据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构建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新亮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数据;互联网+;SPOC
中图分类号:0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9)09-016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人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流行,但工科类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思想有待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不适应等问题。针对工科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建设思路,充分激活信息化服务教学的基本属性,通过“管理、建设、开发、激励、应用、监控”的“六维一体”化推进混合式教学建设,着力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扩大信息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推进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过程性教学考核评价,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步骤
1.1构建“教学+信息化”融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是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基础。长期以来,教学和信息化长期处于“双轨式”建设模式,教学需求和信息化建设无法统一推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院充分认识到不以服务教学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是失败的建设。为彻底解决教学和信息分裂的问题,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教务处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办公室设置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全院所有信息化相关建设必须经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后才能开展,设定教学运行与信息化一体化推进的建设模式,使教学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统一起来;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每三年发布一个信息化建设行动三年规划,目前已连续发布3次,第一给三年规划解决了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问题,第二个三年规划解决了应用和数据融合的问题,目前正在执行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混合式教学和大数据分析问题。
1.2构建“自建+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机制
信息化建设投人大、更新快,单独靠学院经费投人无法满足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为此学院充分发市场机制,先后引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建设银行等第三方合作,元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学院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建成了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校园“一卡通”等系统,校园网络出口带宽扩展
24.5GB,累积引入投人3230余万。同时学院加大资金投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数据中心机房、云计算平台、管理应用业务、三大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云数字学习中心等校内核心业务建设,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先后引进了基于手机端的顶岗实习平台、通识课程平台、智慧职教云平台、云班课教学平台等混合式教学平台,搭建了满足多种教学模式需求的混合式教学平台。
1.3构建“项目驱动+以赛促建”的资源建设模式
资源建设是核心,只有大量丰富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才是推进混合式教学的保障。为丰富学校教育资源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学院立项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重点扶持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资金500余万元,鼓励教师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設。
同时为推动优质资源的建设,学院每每年开展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并明确了不基于信息化不能参赛,不基于互动式教学不能获奖的基本条件,每次参赛课件不少于5讲,每年参赛课程不许重复,以赛促建,以比赛促交流、促提升,同时为每个教师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1.4构建“表彰奖励十一票否决”的激励机制
为切实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学院采取考核与激励相结合推进方式。一方面,修订了《教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等文件,将专业资源库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和职称评审条件。另一方面,学院出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激励办法(试行)》,鼓励具备一定资源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对应用达标的教师给1.2-2倍课时量奖励,纳人年底绩效奖励,充分激发教师的使用积极性;同时学院出台了《课堂移动教学助手使用考核办法(试行)》,将移动教学助手开展混合式教学使用情况纳人系部考核,并根据ABC三类课程性质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对使用较好的系部进行考核加分,对使用较差的系部一票否决。
1.5构建基于手机端“线上线下+过程考核”教学形态
教师借助移动教学助手,通过手机可直接调用平台资源,并灵活安排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发送教学资源进行线上预习,课中采取线下教学和线上互动,课后线上作业和辅导答疑,将学生线上教学表现纳人过程性考核,根据学院不同的课程类别,过程性考核分值占30%-60%不等,通过混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建设、平台应用、成果评审一体化推动,学生的线上表现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依据。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采用“三段两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必须有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同时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还存在实习范围分散,教学指导难实施,监控难度大等问题,用了基于移动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实习审批实时办理、定位签到实时提醒、周报月报实时呈现、问题答疑实时指导、企业学校实时沟通”五个实时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实习效果。 1.6构建“画像+预警”的大数据监控平台
学院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搭建了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自动采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业、评价等过程性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应用方式进行课堂画像,实时呈现教学课堂形态。同时我们分别从“资源丰富度、课堂活跃度、教学满意度”三个维度设定25个监测点(如表1),并分别设置标准值和预警值,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监控预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2应用效果
2.1建成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涉及23给专业
学院同国内相关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家级专业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资源库累计建成资源52000余条;建成60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开发了计开发桥梁、隧道、房屋建筑、虚拟项目部4个虚拟仿真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2项,发明专利2项,在26个专业教学中应用,受益学生12000余人。
2.2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全过程覆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近三年累计创建混合式云班课5568个,参与学生22000余人,开展教学活动102300余次,出勤签到率达到了96%,活动参与度达到了93%以上,混合式教学改革打破了教学辅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
2.3顶岗实习实现全周期管理,应用效果显著
顶岗实习应用效果显著。学院2019届顶岗实习学生2400余人,APP使用率为100%,平均日签到率高达97%,周报提交率达到80%,周报提交34600余人次,月报提交6300余人次,实习汇总材料4425余条,教师指导学生工作1790余人次,实现了顶岗实习零事故。
2.4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预警,促进师生及时改进
初步实现80%的教师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对667门课程的进行了画像,对157名任课教师发布了数據预警,对系部发布状态预警18次,累计发发布学生预警12500余条,大幅提升了学院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3经验总结
3.1教务管理与信息化融合推进,创新管理新模式
采取的“教务+信息化”融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运行和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推进,使教学需求和信息化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使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推动信息化技术落地课堂。
3.2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重塑课堂新形态
采用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仿真教学、远程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展开,实现了教学结果过程性评价,重塑了课堂教学新形态。
3.3大数据分析预警,打造教学管理新亮点
将大数据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构建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