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乍一提起康辉,一些人还难以一下子在脑海里勾勒出他的形象,但只要说到以前的《晚间新闻报道》、《新闻早八点》的主播,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
小时候的康辉是一个“很拧、很任性的人”。康辉“拧”的表达方式是表面上妥协,但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小时候,康辉和姐姐觉得幼儿园太闷,就逃了出来。被父母知道了,免不了要被说一顿。姐姐是这样,决不承认她错了。康辉是你说我错了,我就说我错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错。“我想我可能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小时候,老师总是把我当成好学生,而且他们在表扬我时,想当然地将很多他认为是好学生的准则套在我的身上。”
实际上,康辉在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都是很封闭的。“我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过了十一二岁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再蹦蹦跳跳的就很幼稚,而应该皱着眉头思考问题才是应该的,用现在的话说要很‘酷’的样子。有时候人的性格变化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我上初中一下子就变得很内向、寡言了。”
虽然从小学当班干部一直到大学一年级,但康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能的人。“有的人比较擅长也乐于和大伙儿聚在一块儿,我却比较乐于固守自己的一个天地。表面上看我这个人很蔫,尤其在我读中学时,但我自己觉得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敏感。那时我就看一些书、小说,经常沉浸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中,我能给自己幻想一个和周围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喜怒哀乐,我很陶醉其中。”
希望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上了高三,康辉才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康辉从小就喜欢电影,对电视也同样感觉好奇。康辉高考的那年正好赶上北广电视招生。在这之前康辉并没有和朗诵沾过边。当时就是想试试。
去考试时,康辉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时广院委托省广播电视厅招生,不仅人多,而且考试的人还很不同:男的都西服革履,女的则都化了妆。康辉心里觉得没戏。当时康辉自己准备了一首诗,还精心配了段音乐。进入考场后,康辉问考官:“我能给诗配段音乐吗?”考官一听就乐了,说不用了,你念诗就行了。不过,考试的诗他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自己给配的音乐是一首很著名的吉他曲《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后来康辉参加复试时没有准备要录音的东西,好在那时课本里有很多需要背诵的课文,于是挺投入地录了一首柳咏的词《雨霖铃》。
当时所有的老师都不支持康辉,他们都有一個概念:播音是不用学的,只要普通话说得标准的人都可以做这个。康辉当时的功课还行,很多老师认为他应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只有语文老师比较赞成,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还可以接触很多方面的事情,让自己的眼界开阔。康辉当年高考的分数线已经过了重点线,是那年广院文化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不支持康辉考广院的老师觉得康辉很“可惜”。但康辉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就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我希望我成为播音员,希望自己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刚上大学,康辉就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语音纠正训练。上完语音课,“都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语音课要照着舌位图去说,康辉自认为从小普通话还行,可上学后发音好象全不对,其他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就过关了,而自己要一点点去纠正。康辉说,“我都不想上了,但很多东西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改变过来了。似乎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得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件事情让康辉对自己有了自信。
工作带来的乐趣无与伦比
工作后,在所有的直播节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的那次。那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做解说。大家看不见他,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但刚开始,康辉并没有意识到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康辉到香港后的状态并不是很好,觉得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情绪比较低落。但当天晚上直播结束后的一刹那,康辉觉得前两天那种不好的情绪烟消云散了。“能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全世界的华人此刻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呀!”那一刻,康辉觉得这个工作带来的那种乐趣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之后,康辉担任了一系列节目的直播工作,在直播19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中,请到的嘉宾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搞特技飞行的老同志,平时不太说话。但康辉事先和他沟通得很好,到了直播那天,那位嘉宾发挥特别棒,妙语连珠,非常乐意帮助康辉把节目做完。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是康辉做的所有直播中最头疼的一次,3天之中做了7场,而且最没有什么规律、变化最多。幸亏和嘉宾交流得很好,最后大家都很满意地做完了节目。
每一次的直播节目康辉都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尤其是带着嘉宾一起做节目。康辉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最有体会的是在节目中如何与嘉宾接触、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变成了像朋友一样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状态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成了你和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这样的状态是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因为这时嘉宾会主动积极地向你介绍他所知道的东西,你不用太多地去调动他们。”
让康辉用一句话评价自己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是外表平和,内心火势的人,也许我的形象并不‘抓人’,但我想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他希望用自己的这种方式播报新闻的时候,能让观众感到质朴、真实、可信,感受到他的热情。
(柳 真摘自《都市生活》)
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
小时候的康辉是一个“很拧、很任性的人”。康辉“拧”的表达方式是表面上妥协,但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小时候,康辉和姐姐觉得幼儿园太闷,就逃了出来。被父母知道了,免不了要被说一顿。姐姐是这样,决不承认她错了。康辉是你说我错了,我就说我错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错。“我想我可能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小时候,老师总是把我当成好学生,而且他们在表扬我时,想当然地将很多他认为是好学生的准则套在我的身上。”
实际上,康辉在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都是很封闭的。“我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过了十一二岁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再蹦蹦跳跳的就很幼稚,而应该皱着眉头思考问题才是应该的,用现在的话说要很‘酷’的样子。有时候人的性格变化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我上初中一下子就变得很内向、寡言了。”
虽然从小学当班干部一直到大学一年级,但康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能的人。“有的人比较擅长也乐于和大伙儿聚在一块儿,我却比较乐于固守自己的一个天地。表面上看我这个人很蔫,尤其在我读中学时,但我自己觉得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敏感。那时我就看一些书、小说,经常沉浸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中,我能给自己幻想一个和周围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喜怒哀乐,我很陶醉其中。”
希望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上了高三,康辉才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康辉从小就喜欢电影,对电视也同样感觉好奇。康辉高考的那年正好赶上北广电视招生。在这之前康辉并没有和朗诵沾过边。当时就是想试试。
去考试时,康辉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时广院委托省广播电视厅招生,不仅人多,而且考试的人还很不同:男的都西服革履,女的则都化了妆。康辉心里觉得没戏。当时康辉自己准备了一首诗,还精心配了段音乐。进入考场后,康辉问考官:“我能给诗配段音乐吗?”考官一听就乐了,说不用了,你念诗就行了。不过,考试的诗他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自己给配的音乐是一首很著名的吉他曲《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后来康辉参加复试时没有准备要录音的东西,好在那时课本里有很多需要背诵的课文,于是挺投入地录了一首柳咏的词《雨霖铃》。
当时所有的老师都不支持康辉,他们都有一個概念:播音是不用学的,只要普通话说得标准的人都可以做这个。康辉当时的功课还行,很多老师认为他应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只有语文老师比较赞成,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还可以接触很多方面的事情,让自己的眼界开阔。康辉当年高考的分数线已经过了重点线,是那年广院文化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不支持康辉考广院的老师觉得康辉很“可惜”。但康辉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就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我希望我成为播音员,希望自己能在《新闻联播》里出现。”
刚上大学,康辉就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语音纠正训练。上完语音课,“都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语音课要照着舌位图去说,康辉自认为从小普通话还行,可上学后发音好象全不对,其他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就过关了,而自己要一点点去纠正。康辉说,“我都不想上了,但很多东西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改变过来了。似乎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得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件事情让康辉对自己有了自信。
工作带来的乐趣无与伦比
工作后,在所有的直播节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的那次。那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做解说。大家看不见他,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但刚开始,康辉并没有意识到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康辉到香港后的状态并不是很好,觉得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情绪比较低落。但当天晚上直播结束后的一刹那,康辉觉得前两天那种不好的情绪烟消云散了。“能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全世界的华人此刻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呀!”那一刻,康辉觉得这个工作带来的那种乐趣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之后,康辉担任了一系列节目的直播工作,在直播1999年穿越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中,请到的嘉宾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搞特技飞行的老同志,平时不太说话。但康辉事先和他沟通得很好,到了直播那天,那位嘉宾发挥特别棒,妙语连珠,非常乐意帮助康辉把节目做完。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是康辉做的所有直播中最头疼的一次,3天之中做了7场,而且最没有什么规律、变化最多。幸亏和嘉宾交流得很好,最后大家都很满意地做完了节目。
每一次的直播节目康辉都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尤其是带着嘉宾一起做节目。康辉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最有体会的是在节目中如何与嘉宾接触、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变成了像朋友一样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状态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成了你和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这样的状态是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因为这时嘉宾会主动积极地向你介绍他所知道的东西,你不用太多地去调动他们。”
让康辉用一句话评价自己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是外表平和,内心火势的人,也许我的形象并不‘抓人’,但我想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他希望用自己的这种方式播报新闻的时候,能让观众感到质朴、真实、可信,感受到他的热情。
(柳 真摘自《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