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娃”更名事件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已于2006年10月正式更改为“Fuwa”。的确,如果我们的某一个词语无法从英语里找到对应单词的时候。用拼音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为什么在最初给奥运吉祥物要起名为“Friendlics”呢?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我认为它不外乎有这些寓意:“Friendlies”,是英文“Friendly”的复数形式,据“韦氏在线词典”的释义,“Friendly”作为名词的意思,一是“友好的人,”,二是“与联盟或锦标赛无关的运动队特别是国际队之间的比赛”,而“Friendlu”常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意思,则是“友好的”、“友谊的”、“亲切的”。希望让外国友人听到这个词时都产生了“朋友,友谊”的联想,并有快乐、亲切和热情的感觉。再配合吉祥物的形态,寓意“福娃”热情邀请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来到北京参加这个友谊的盛会。
但是“福娃”发布后英译名的准确性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一些媒体也作了批评报道。新华网的体育论坛还曾以“福娃国际译名是否恰当”为题展开过讨论。兰州大学资环学院李博士最先对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提出质疑,他指出了该译名的三个不足:首先,在单词意义上,friendly基本用法是形容词,后来被名词化,但其名词用法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常用词典都查不到;其次,在单词发音上,“Friendlies”跟“福娃”极不谐音,反而跟形容词“Friendless”(没有朋友的,无依无靠的)发音雷同;第三,在单词形式上,“Friendlies=Friend+Lies=朋友+撒谎”。
最后确定的英文名为“福娃”的汉语拼音“Fuwa”。“Fuwa”这个汉语音译法准确简炼,具有中国特色;“Fuwa”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奥运会是千载难逢的盛事,更不应该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丢了!其实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舞台,“福娃”始终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对2008年奥运的一种美好祝愿。
由“福娃”看中西文化差异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和思维方式。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性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迥然的区别。
2 语言的适用性及其使用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本身通行于许多华人世界的汉语也愈来愈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正因为如此,通行世界的英语也日益受到汉语的影响。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曾指出,受“中式英语”的冲击,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英语今年可能突破100万词汇量。
3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译法翻译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地介绍到西方社会,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开始以音译的方式进入英语。正如学者施燕华所提到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汉语中的不少词汇如今日益被英语所接受。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究竟选择意译还是音译,应该看其在西方社会的普及程度。
4 整体数量体现民族精神。与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相比,福娃五个一组不愧为一种创举。从一只名为Waldi(德国小猎犬)的奥运会吉祥物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首次出现,到2008年的5个福娃,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数量达到了历史之最。选择5个福娃为一组吉祥物,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相互依赖、扶持的民族特点。
5 个体特点体现具象思维。这5个福娃各有特点,符合了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由大到小一向全面考虑之后再缩小思路考虑细节。这是一种整体式的具象思维。“从思维的结构分析,整体思维似乎偏爱具象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可能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类似于福娃这种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采用,正所谓“观物取向”。
从福娃更名看跨文化交际
福娃的传播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产生碰撞的过程。“Fuwa”只是一个小小更名,产生的却是全中国人感情和理念的共鸣。也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相对的回应。之前的译名是光懂英文而不懂两个区域、两种背景文化和心理,犯的大忌。一般来说,象中国这类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有很多的古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秘感,这才是吸引外国人的关键因素。如果从英文字面上都能理解的话,一方面不伦不类,更甚至,容易引起误会;另一方面失去了神秘的吸引力,反而印象不深,更不能突显文化特色。“此外,国际上对文化的发源地和原创性是很尊重的,如果是你的文化,那么一般都会按你的叫法来称呼。因此,客观地看待我们所处的全球化大环境,文化、语言的互相渗透,才能使得国民的跨文化交际更准确的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
“福娃”的全球译名第一次的英文名翻译,在许多人看来,其实就是“一念之差”。不过,这“一念”是不是正好反映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观尚未彻底觉悟?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进行翻译时,不仅要掌握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要了解其文化系统。要培养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敏感性,要善于识别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养成探索其内涵的习惯。如何跨越彼此文化的局限,如何增强国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都是在与外界文化相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已于2006年10月正式更改为“Fuwa”。的确,如果我们的某一个词语无法从英语里找到对应单词的时候。用拼音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为什么在最初给奥运吉祥物要起名为“Friendlics”呢?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我认为它不外乎有这些寓意:“Friendlies”,是英文“Friendly”的复数形式,据“韦氏在线词典”的释义,“Friendly”作为名词的意思,一是“友好的人,”,二是“与联盟或锦标赛无关的运动队特别是国际队之间的比赛”,而“Friendlu”常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意思,则是“友好的”、“友谊的”、“亲切的”。希望让外国友人听到这个词时都产生了“朋友,友谊”的联想,并有快乐、亲切和热情的感觉。再配合吉祥物的形态,寓意“福娃”热情邀请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来到北京参加这个友谊的盛会。
但是“福娃”发布后英译名的准确性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一些媒体也作了批评报道。新华网的体育论坛还曾以“福娃国际译名是否恰当”为题展开过讨论。兰州大学资环学院李博士最先对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提出质疑,他指出了该译名的三个不足:首先,在单词意义上,friendly基本用法是形容词,后来被名词化,但其名词用法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常用词典都查不到;其次,在单词发音上,“Friendlies”跟“福娃”极不谐音,反而跟形容词“Friendless”(没有朋友的,无依无靠的)发音雷同;第三,在单词形式上,“Friendlies=Friend+Lies=朋友+撒谎”。
最后确定的英文名为“福娃”的汉语拼音“Fuwa”。“Fuwa”这个汉语音译法准确简炼,具有中国特色;“Fuwa”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奥运会是千载难逢的盛事,更不应该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丢了!其实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舞台,“福娃”始终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对2008年奥运的一种美好祝愿。
由“福娃”看中西文化差异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和思维方式。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性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迥然的区别。
2 语言的适用性及其使用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本身通行于许多华人世界的汉语也愈来愈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正因为如此,通行世界的英语也日益受到汉语的影响。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曾指出,受“中式英语”的冲击,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英语今年可能突破100万词汇量。
3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译法翻译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地介绍到西方社会,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开始以音译的方式进入英语。正如学者施燕华所提到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汉语中的不少词汇如今日益被英语所接受。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究竟选择意译还是音译,应该看其在西方社会的普及程度。
4 整体数量体现民族精神。与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相比,福娃五个一组不愧为一种创举。从一只名为Waldi(德国小猎犬)的奥运会吉祥物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首次出现,到2008年的5个福娃,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数量达到了历史之最。选择5个福娃为一组吉祥物,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相互依赖、扶持的民族特点。
5 个体特点体现具象思维。这5个福娃各有特点,符合了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由大到小一向全面考虑之后再缩小思路考虑细节。这是一种整体式的具象思维。“从思维的结构分析,整体思维似乎偏爱具象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可能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类似于福娃这种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采用,正所谓“观物取向”。
从福娃更名看跨文化交际
福娃的传播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产生碰撞的过程。“Fuwa”只是一个小小更名,产生的却是全中国人感情和理念的共鸣。也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相对的回应。之前的译名是光懂英文而不懂两个区域、两种背景文化和心理,犯的大忌。一般来说,象中国这类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有很多的古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秘感,这才是吸引外国人的关键因素。如果从英文字面上都能理解的话,一方面不伦不类,更甚至,容易引起误会;另一方面失去了神秘的吸引力,反而印象不深,更不能突显文化特色。“此外,国际上对文化的发源地和原创性是很尊重的,如果是你的文化,那么一般都会按你的叫法来称呼。因此,客观地看待我们所处的全球化大环境,文化、语言的互相渗透,才能使得国民的跨文化交际更准确的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
“福娃”的全球译名第一次的英文名翻译,在许多人看来,其实就是“一念之差”。不过,这“一念”是不是正好反映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观尚未彻底觉悟?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进行翻译时,不仅要掌握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要了解其文化系统。要培养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敏感性,要善于识别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养成探索其内涵的习惯。如何跨越彼此文化的局限,如何增强国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都是在与外界文化相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