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就业导向出发,针对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探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以期能够改善临床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76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随着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辅助。
就目前情况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脱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等。就业指导课是借鉴国内外大学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课程开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掌握面试技巧,做好心理建设,拓宽就业的渠道,授课教师掌握行业内人才需求信息[1],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摒弃传统守旧的就业观,树立全方位的就业观念,所以,从切实改善学生就业情况的目的出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进一步完善其课程体系,提高实效性。
一、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院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提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实际教学经验,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业指导课程往往被划分为公共选修课或者考查课,由于临床专业的专业设置,毕业前需要长时间在医院实习,因此就业课程往往集中安排在实习前,待学生真正需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时,之前学到的知识往往会因为时间间隔久而被遗忘。虽然毕业生也会进行毕业前的就业技巧训练,但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预期效果还是有难度。
(二)学生就业观不完善
我国社会普遍对医学专业的认可度很高,认为医务工作者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好,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医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成为医务工作者,并且将就业的地点选择在经济发达或者靠近家乡的城市,工作的医院最好是三甲医院,只有少数人愿意到边远地区发展[2]。
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临床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学习时间延长和学习难度增加的双重考验,特别是独立院校的学生,想要毕业后直接一步到位找到好工作的难度极大,因此大多数临床专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就业压力,加上对工作地点、薪资等方面的固有观念,很多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会持续增加,其中亦不乏自身能力不强,过度依赖父母的人脉关系安排工作的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巨大的压力往往选择通过考研暂缓就业的压力。
总体上说,大多数学生都能很早的意识到就业的压力,但是没有相应的就业技能,当面临毕业时,仍然会感到茫然无措,未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致使就业受挫,失去信心[3]。
(三)教學内容缺乏针对性
多数独立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的都是固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分专业和年级,有可能同时上课,并且教授的内容宽泛无差别性,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理论讲授过程中也会安排一些事例简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实践环节,但理论仍占据了大部分的授课内容,未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做调整,也不能解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不同的专业就业难度不同,应对技巧也不同,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指导,粗浅的讲解只能让学生了解大概,实效性差,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就业需求。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加强课程规划和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理论教学内容框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临床专业的特点,从大一新生就开始进行正确就业观的培养,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就业课程内容,包括实习阶段,毕业生的课程更是要重实战训练,授课方式可以是传统授课和网络授课相结合,方便在外实习的学生也能不间断的进行就业技能的学习。
(二)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就业观有思维定势,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打破这种固有的观念,转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动手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牢记实力才是硬道理。其次,树立到边远地区就业的观念,现实中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边远地区却缺少医学人才和医疗设备,正是有志青年把握机会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平台。最后,医学生要将眼光放远,尽早做好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在清晰的目标下主动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三)建立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增加实践活动,例如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课堂授课多采用实例讲解、模拟情景等方式。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结合临床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咨询,例如借助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辅助措施,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后的方向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毕业之前的每个相关环节都进行相应的辅助,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提供就业个别指导。开设分年级、分专业的特色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在接受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史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41-42
[2]米燕燕.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10):7-10
[3]李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解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97-9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76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随着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辅助。
就目前情况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脱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等。就业指导课是借鉴国内外大学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课程开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掌握面试技巧,做好心理建设,拓宽就业的渠道,授课教师掌握行业内人才需求信息[1],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摒弃传统守旧的就业观,树立全方位的就业观念,所以,从切实改善学生就业情况的目的出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进一步完善其课程体系,提高实效性。
一、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院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提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实际教学经验,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业指导课程往往被划分为公共选修课或者考查课,由于临床专业的专业设置,毕业前需要长时间在医院实习,因此就业课程往往集中安排在实习前,待学生真正需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时,之前学到的知识往往会因为时间间隔久而被遗忘。虽然毕业生也会进行毕业前的就业技巧训练,但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预期效果还是有难度。
(二)学生就业观不完善
我国社会普遍对医学专业的认可度很高,认为医务工作者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好,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医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成为医务工作者,并且将就业的地点选择在经济发达或者靠近家乡的城市,工作的医院最好是三甲医院,只有少数人愿意到边远地区发展[2]。
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临床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学习时间延长和学习难度增加的双重考验,特别是独立院校的学生,想要毕业后直接一步到位找到好工作的难度极大,因此大多数临床专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就业压力,加上对工作地点、薪资等方面的固有观念,很多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会持续增加,其中亦不乏自身能力不强,过度依赖父母的人脉关系安排工作的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巨大的压力往往选择通过考研暂缓就业的压力。
总体上说,大多数学生都能很早的意识到就业的压力,但是没有相应的就业技能,当面临毕业时,仍然会感到茫然无措,未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致使就业受挫,失去信心[3]。
(三)教學内容缺乏针对性
多数独立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的都是固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分专业和年级,有可能同时上课,并且教授的内容宽泛无差别性,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理论讲授过程中也会安排一些事例简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实践环节,但理论仍占据了大部分的授课内容,未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做调整,也不能解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不同的专业就业难度不同,应对技巧也不同,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指导,粗浅的讲解只能让学生了解大概,实效性差,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就业需求。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加强课程规划和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理论教学内容框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临床专业的特点,从大一新生就开始进行正确就业观的培养,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就业课程内容,包括实习阶段,毕业生的课程更是要重实战训练,授课方式可以是传统授课和网络授课相结合,方便在外实习的学生也能不间断的进行就业技能的学习。
(二)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就业观有思维定势,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打破这种固有的观念,转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动手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牢记实力才是硬道理。其次,树立到边远地区就业的观念,现实中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边远地区却缺少医学人才和医疗设备,正是有志青年把握机会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平台。最后,医学生要将眼光放远,尽早做好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在清晰的目标下主动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三)建立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增加实践活动,例如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课堂授课多采用实例讲解、模拟情景等方式。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结合临床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咨询,例如借助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辅助措施,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后的方向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毕业之前的每个相关环节都进行相应的辅助,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提供就业个别指导。开设分年级、分专业的特色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在接受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史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41-42
[2]米燕燕.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10):7-10
[3]李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解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