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玉雕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u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蕴含着吉祥嘉瑞、奋发向上的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展现帝王的尊严,或是百姓生活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主题。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华文化艺术里的龙纹样,深蕴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用玉雕来表现龙的各种形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永恒题材。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玉夔龙纹璜,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
  长8.5厘米,宽2.4厘米。
  体扁,状半环弧形,两端有穿孔,并有凸牙,中有缺口,上刻变形夔龙,玉面上刻画的几何形图构成夔龙形。上面的凸牙表示口与角,孔表示眼,几何形图为变形的夔龙体,是由两个组成,头大体小,身躯为三角形,头为异向,尾部相对应。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上采用的较多,庄严、神秘、充满神话般的幻觉,带有宗教的色彩,器形虽小,但给人一种威慑恐怖的感觉。这是西周奴隶社会器物的特征,除玉器和铜器外,当时陶器、骨器也是这样,是神与权力的象征。
  玉龙形璜,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长9.1厘米,宽3厘米。
  呈扁体弧形,周边刻牙,表示口、须毛。细线以“阴刻细线”与“偏斜刀线”雕刻繁密平形与不同形状的云雷纹,一端及中上部各有一孔,用以系绳佩戴。玉质青白有土锈斑。玉龙璜器从形制上看与商代相同,它是延续商代玉礼器而雕刻的。但是,细审其工艺技术,就有明显差异,除了雕刻流畅、转弯变化处自然、没有“毛刺”外,并用偏斜刀法,反映西周在制玉工艺上的进步。
  玉夔龙纹璜,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长8.6厘米,宽2.2厘米。
  扁体弧形,近半环状,两端出牙,牙中部有一缺口,璜体两面刻变形夔龙纹,两端钻孔。从牙、钻孔与阴刻的纹饰看,面刻阴线相背的两条龙,龙头向外,体呈长三角形,牙为口,孔为眼,给人以神秘感。玉质黄褐色,温润细腻。这件玉器虽属小件,但反映西周时期习俗。上面纹饰是一种图案化兽纹,经过加工,充满神秘宗教的色彩,有一种神话般的幻觉。这种剪影式的玉雕艺术,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庄严,雕刻技艺精湛,内容为双兽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处理纹饰时服从形体,即纹饰的形象服从于璜形,阴刻细线的夔龙纹饰,经过巧妙构思,用抽象和象征手法刻成,似龙非龙,使之工整、严谨、富丽、奇特精美、突出重点。其纹饰产生、发展、繁荣、衰退到消失,与玉器上的其他纹饰是一样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繁荣阶段,奴隶主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大,达到镇压奴隶、驯服奴隶之目的,需要有一套制度与礼器,来维护奴隶主的地位,并使之神秘,带有宗教色彩,所以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应运而生。玉璜及上面的纹饰正是反映西周社会礼仪制度的。
  西周时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此外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夔龙纹玉,春秋·秦(前770—前476年)
  长10.1厘米,顶宽2.2厘米,厚0.4厘米。
  整体呈片状夔龙,头大,近似长方形,中有一圆孔为眼目,头顶平,在圆孔处有一缺缝为口,头上有扉牙,似为角与耳。体弯曲,尾尖。面阴刻线勾勒云雷纹,线条规整流畅。形体写实,通体呈翻腾跳跃状,体有一圆孔,作为佩戴用。,源于上古佩兽牙之习,用以结绳结或为武器。《说文》释为:“佩角锐端是可以解结。”玉是用玉仿制的角形器。最初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实用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玉做成的,由实用器变成佩饰物。它的用途分两种,一是可以单独使用,另一种是成组配饰中的饰物之一,多穿系在组佩的最下端,行走时用以冲击其他玉器而发出清脆的响声,故又称“冲牙”。最早的玉产生于良渚文化早期,商周时期流行,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玉不但流行,且制作日益精巧,出现很多工艺精美的作品。当时使用的玉材为上等料,造型变化多,构图巧妙新颖,琢制精细,反映当时人们对玉佩饰极为喜爱。
  玉夔龙佩,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长7.3厘米,宽6.5厘米。
  体扁平,夔龙呈腾跃状,整体若“S”形,浑身充满力量和生机。龙首、口、目与鼻雕成涡旋纹,以抽象手法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的感觉是龙欲抬头,大鼻睁目,咧嘴呲牙,宽耳耸立,鬃发后披,前腿上奔,背鬃向上竖起,尾卷曲内回收,潇洒自如。器边琢凸棱纹,龙身满饰涡旋纹,大小均匀,疏密有致,玉质虽被土浸蚀,上罩一层土褐色锈斑,却更增强了龙的动态和美感。玉夔龙腹部有一孔,为横位悬挂。
  用玉饰佩带身上美化自身,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这时的玉饰应称为美玉佩,造型与纹饰都非常简朴。到了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佩饰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串,雕刻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此玉夔龙佩就是组佩饰件之一。
  玉佩的盛行与形制、制作方面的成熟,与周代礼制的完备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有关,佩玉在当时属贵族的特权,他们把所谓的道德规范、礼教加在玉的物理属性上,即“君子比德于下玉”。将精美的玉组佩带在身上的目的与功用是:其一“节步”,使行走起来温文尔雅,有节奏,显示高尚风度;其二,玉组佩在行走时能发出互相撞击的叮铛之声,表明自己身份属贵族阶级。上述玉夔龙佩同墓出土的为二件,造型一样,另外,还出土有、珠、鱼、璜等,说明该墓中的玉龙佩等玉器为一组佩。由于出土时的情况不明,难以复原佩带时的组佩形式,但是却为了解当时社会佩玉提供了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与耳全无差异;龙纹的眼睛为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玉龙首,唐(618-907年),长18厘米,宽7.5厘米,高10.2厘米。
  龙首为立体圆雕,巨目宽眉,眉梢上卷,高鼻长嘴,上嘴唇尖状凸起,龇牙咧嘴,头顶生双长角,大耳后抿,嘴后有三撮长须,此龙首轮廓呈近长方形,它是在长方体玉的基础上进行雕刻的。正面、侧面与整体和谐,头面有一小孔,低部有一凹槽,是嵌镶在器物上起固定作用的,可能是车、船或建筑上的饰件。其细部以单纯的粗线条勾勒,流畅准确,劲健有力,把它那欲吼吞噬的形态与雄威的神情都表现了出来。
  这件玉器体大,雕刻精湛,出土地唐代曲江池遗址,属唐皇家园林,距今西安城南四公里处。早在汉代时这里为“宜春苑”,隋初兴建大兴城时,在少陵塬上开凿黄渠,把义谷水引入曲江,改曲江池为芙蓉池,宜春苑也改为芙蓉苑。唐玄宗又恢复曲江池名称,为芙蓉苑增建楼阁,沿曲江池畔进行营建,正是“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府署”。此后虽经安史之乱破坏,太和九年(835年)淘曲江池,修紫云楼,彩霞亭,并鼓励诸司在曲江池沿岸建造亭馆,使曲江池沿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花卉起伏,烟水明媚,成为著名园林。
  唐代玉雕刻与当时的石雕刻、陶俑、金银器一样,其特征是先雕出大的体形轮廓,然后用阴线刻画细部,雄健奔放,饱满瑰丽,奋发向上,雕凿精美,造型新奇,写实性强。这件玉龙首玉质晶莹,圆润生动,可称唐代精品。
  唐代玉雕注重神韵,龙纹也表显得威武雄壮,昂首奋鬣,俯仰翻腾。龙纹的特征是: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身体两侧刻有两条阴刻线,四腿四爪,爪子臃肿有力;玉龙身上开始出现似鳞纹样的纹饰及斜方格纹,纹饰从颈部直至尾部;尾为秃尾,没有什么装饰。龙的头形长,张嘴吐舌,嘴极大,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龙腿的小腿部分在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
  玉螭龙穿花饰件,宋(960-1279年)
  长径7.6厘米,宽径6.1厘米。
  椭圆形,镂雕串枝花叶,在繁密的花叶丛中,穿行一螭龙。螭龙圆目宽鼻,双耳斜竖,头须斜飘,侧转体呈“U”型,匍爬向前,长尾回卷,似欲捕猎物。椭圆形圈、串枝花及螭龙为一块玉石镂雕,枝叶翻转,繁密多层次,螭龙体部分被花叶遮盖,加上玉质细腻温润,白中闪青,玻璃光泽,真实生动。这是宋代以来新出现的一种透雕技法,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分层镂雕,而是花瓣和花叶都自内向处斜出,花瓣和花叶翻卷雕得很深,再刻叶脉,互相叠压交搭,螭龙在花叶丛中,出入穿插,是自然世界的小景观。
  宋代龙素身的多,身体两侧也是用阴刻线刻划出两道边,把龙的立体感表现出来,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无劲,龙腿的关节处有钩形腿毛,也有呈飘浮状,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个或4个。宋代龙纹的尾巴尽头处有少数出现了好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辅助纹饰的云纹多种多样,云纹尾部拉长,卷云纹式样也多样化了,还出现了龙纹旁边有山石作陪衬的纹饰。
  明十七世纪,青玉雕螭龙把
  明末/清十八世纪,褐青玉仿古镂雕龙纹钟
  明十七世纪,青白玉雕云龙纹活环耳
  明,褐白玉雕仿古纹螭龙长方把
  明,灰褐玉苍龙教子带钩
  琵琶形,龙首为钩,长眼,眼睛下凹,粗眉上卷,宽鼻凸起,呲牙咧嘴,头顶长双角,三束发须后抿,侧面颈宽,腹上爬一小螭龙,周围雕刻云朵。头额宽阔,眉、眼、鼻及口都集中在面部下方,仅占面部三分之一。其颈下弯,发须飘浮,前腿弯曲柔软,后腿一弯一伸,其关节饰卷云纹,双肩也饰云朵,圆背到尾刻有二道阴线及三队横双线,表示脊柱及肋骨,小腿也刻有短横道,造型矫健有力,姿态美观,意为“苍龙教子”。背有钩形钮,玉质白青。
  明代龙头刻划得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眼睛还有斜线形、竖线形和平线形。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发,从根部就向上前方冲。明代中晚期龙纹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明代玉龙雕工粗糙,为历代之首。
  清代龙纹有仿古代风格的龙,也有本时代风格的龙。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到处乱飞,用“怒发冲冠”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眼睛是凸雕圆眼,眉毛出现锯齿眉,而腮部也是用锯齿纹来表示的。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装饰种类繁多,有枫叶形、火焰形和锯齿形等,腿毛除了山羊胡子状,又出现了锯齿纹,清代龙爪子也是3至5爪,但雕刻刀法软,不像前几代那样有力。清晚期龙头扁短,无神韵,纹饰琐细,无力量感,缺乏生气。
其他文献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由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和大唐西市艺术馆共同主办的“圣域·佛光——尼泊尔唐卡艺术展”在西安大唐西市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展出的唐卡作品,均出自尼泊尔唐卡画师之手,穿过遥远的路途,呈现在古老的丝路起点——西安。  尼泊尔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的国家,作为佛陀的诞生地一直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绵延千年的传承,留给世界许多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尼泊尔深厚的宗教气息,再加上画师们本身所继
期刊
商代按照传统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商早期和商晚期。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从开朝国君汤开始,直到盘庚,一共延续了20位商王,最早定都于亳地(今河南省商丘),后多次迁都,这一段历史我们称之为“商汤”;盘庚时期又迁都到了殷地(今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盘庚迁殷”,在这里延续了12位商王,我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殷商”。商早期出土的玉器非常少见,鉴定特征不明显。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商代玉器
期刊
千手千眼观世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又叫大悲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等。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据密宗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也就是无法描述记载的遥远过去,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菩萨道,闻听如来宣讲“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心生欢喜,就此发下誓言
期刊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乾隆皇帝的“爱好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鉴赏家的气质”①,作为诗人, “乾隆帝一生喜爱读诗、喜爱写诗,是中国诗史上创作最宏富的第一名多产诗人”“其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无人可望其项背。”②乾隆在位年间所写的御制诗集共5集,434卷,收诗41800首,即位之前有《乐善堂全集》,退位之后还有《御制诗余集》,内容丰富,凡政治、农业、军事、巡游、哲学、历史、文化
期刊
安思远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公寓,在20多间房间连通起来的庞大空间里,无不是精彩绝伦的东方艺术品。墙上悬挂着的,有明代文徵明的书法条幅、齐白石的李铁拐炼丹图、傅抱石气势磅礴的山水、石鲁孤傲的寒梅和苍劲的书法,几案上摆着商周青铜器、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陶瓷,多宝格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错落有致,几件宋、金时期的瓷枕随意地放在窗台上,踩着清末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地毯,你可以随意地选择一件明
期刊
莲花生是印度僧人,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  公园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子弟学习译经,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受到藏族人民的爱戴,尊奉他为藏密的开基祖,藏传佛教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  莲花生大师集智慧、慈悲和伏恶的力量于一身,拥有无边的
期刊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  她能救八种苦难,如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同时,还能把称为五毒的人类行为贪、嗔痴、慢、疑中的“疑”转成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护持妇女
期刊
金刚菩萨又意译为金刚胎,为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微细会、供养会等外院方坛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种子为;三昧耶形为四个独股杵作井状,表示万智摄于四智中;形象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莲花,花上有独股杵;印相为外缚拳立于火轮,或外缚五股印;真言为“缚日孽罗婆野娑缚贺”。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历史。多年来,大理出土和发现了许多陶俑,丰富多彩的大理陶俑,体现了文献名邦特有的文化韵味,是昔日古都风采的缩影,是故国遗风的再现。特别是大理的生肖俑更是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关系。  十二生肖是伴随着古代占星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古人为了便于观测星象,把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辰,每一辰都有一种动物与之对应,合而谓之子鼠
期刊
从目前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就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礼仪系统,这时不仅有了大型的祭祀神坛、祭台,还有举行大规模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及神职人员,而且有了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道具——体现超自然力和神力的面具及仪式存在。面具是原始宗教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是一种神力和权力的象征。每个面具都是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这些人物或是神灵,或是祖灵,都受到部落人的追忆和祭奠。在举行仪式时,佩戴面具者就是它们的化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