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36例疗效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褥疮;疗效
  中凰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1—02
  
  褥疮是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因久坐着席而生疮,故又名“席疮”。褥疮初起,经治疗护理可痊愈。而褥疮后期,出现溃烂、渗流滋水,经久难愈,临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46岁~72岁;病程1~3个月8例,3~5个月11例,5~7个月15例,8个月以上2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类型。轻度患者20例,局部受压,皮肤颜色暗红,或有痹痛,或麻木不仁,局部有硬结,但未有溃烂;中度患者13例,局部皮肤暗红加重或紫黑色,出现水疱,并有溃烂腐肉,分界不清;重度患者3例,创口溃烂流脓,周围红肿灼热。
  1.2临床表现初起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渐趋暗紫,随后迅速变成坏死皮肤,坏死处液化溃烂,形成环周状溃烂后,渗出、腐烂,形成溃疡,有脓液、坏死脓臭味,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腐烂组织逐渐脱落,出现红色肉芽,疮面深至骨的部位,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若创面不能正常愈合,坏死腐烂组织蔓延,溃疡面日渐扩大,周围肿势继续发展,溃疡面呈绿色或脓水腥臭稀薄,或如粉浆污水。
  1.3诊断标准①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②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③皮损初起为暗红色,渐趋暗紫,迅速变成黑色坏死皮肤,坏死皮肤与周围形成明显分界,溃疡明显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
  
  2治疗方法
  
  2.1内服方黄芪50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皂角10g,马齿苋10g,毛诃子10g,甘草5g,甲珠6g,马勃15g,黄药子15g,败酱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4~5服,15剂为1疗程。
  
  2.2外用方创面用跌打万花油外擦局部,可防止创口扩大蔓延。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肉芽组织鲜红,周围皮肤开始生长;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肉芽组织逐渐变红;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创面扩大,肿势继续发展。
  3.2治疗结果运用本方治疗,轻度者20例,1个疗程内治愈14例,2个疗程治愈者6例;中度者13例,2个疗程治愈者10例,3个疗程治愈者3例;重度者3例,3个疗程好转2侧,无效1例,好转率为66.7%。
  
  4讨论
  
  祖国医学称褥疮为“席疮”,《外科启玄》中指出:“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损而成。”此后,《疡医大全·席疮门主论》引用申斗垣的论述日:“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闯,当用马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病人旦见席疮,死之征也”。其中对褥疮的成因、发病部位及预后等言之甚祥。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不起,长期昏迷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不起,久卧则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日久而气血亏虚,复因受压的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引起肌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导致溃疡形成。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等,由于本病部位特殊,病情复杂,药物难达病所,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取其补气、活血及通络之功,方中重用黄芪,取其补气益血之功,使气旺血亦行,再取其托毒生肌之功,使腐去新生,去瘀而不伤正;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活血通络,使其创面血行畅通;甲珠、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黄药子、皂角消肿排脓、解毒消炎、去腐生新,促进溃疡愈合;毛诃子、甘草收敛养血,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归对人体的造血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另外还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损失及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红花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抗炎及免疫抑制等作用;马齿苋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如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强。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起到“标本”兼治之效。
其他文献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药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0019—01    笔者运用清热通淋,活血化瘀法治疗泌尿系结石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33例为住院病人,9例为门诊病人;男26例,女16例;20~40岁10例,40~68岁32例;结石横径0.3~0.6cm
期刊
关键词:返流性胃炎;中医药疗法;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3—01    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与旋覆代赭汤合用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0例并与吗叮啉治疗30例作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来自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
期刊
关键词;补肾活血法;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12-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病情多为持续进展,肾功能常呈进行性下降。若不给予积极的治疗,部分患者在5~10年后将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认为DN的中医病机关键是“肾虚血瘀”。采用
期刊
关键词:桂枝汤;汗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H.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6—01    桂枝汤为《伤寒论》代表方剂之一。由桂枝、杭芍、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其配伍严密,具有敛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属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驱邪的典范方剂。笔者在临床中以该方加减治疗汗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
期刊
关键词;栝蒌薤白白酒汤;冠心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7—01    笔者近5年来,运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治疗冠心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63.2岁;病程8个月~16a;西医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稳定型心绞痛
期刊
关键词:小儿细茵性痢疾;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1—01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因进食不洁之物,临床以突然发生高热、昏迷、惊厥,伴腹痛、里急后重及排泄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重症细菌性痢疾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笔者自2001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6例,取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慢性前列腺炎方对慢性细茵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05年6月~200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服用自拟慢性前列腺炎方,对照组43例,服用阿奇霉素。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的效果,并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ASAb EPS—Ig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数目,ASAb,EP
期刊
关键词:头痛;辨证;推拿  中图分类号:R7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3—01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均系门诊病例,均以头痛为主症,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2d,最长3a,平均4个月。    2治疗方法    2.1基本取穴肩井、人迎、风池、风府、印堂、头维、太阳、百会、夹脊穴。  2.2操作病人坐
期刊
关键词:呃逆;针刺;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3—02    呃逆是由膈肌痉挛而引起,即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所致,因同时伴有声带闭合,故会发生一种呃声。中医称呃逆为“哕”,认为由于气机逆乱所致。笔者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
期刊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妙阳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32—01    笔者采用自拟妙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西医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1)四肢或下肢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有麻木、刺痛、灼热、肢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