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戴安娜.诺维茨说过:“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大凡多有建树者,历史知识必丰富。然而初中历史由于在升考时所占的比重不大而被多数师生称为豆芽,一串串时间、人物、事件的无休止识记的确让人乏味。但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学好历史和学好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融洽师生关系。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學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上“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夜晚在戏剧院看戏,时间一长,看戏的人容易疲倦,但演戏的人始终精神饱满。为了让学生课堂上精神饱满,我们不防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演什么呢?演历史短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下,也提供一些資料,进行一些指导,留给他们一些时间。剩下的交给他们。学生一旦接受了任务,就争先恐后出谋划策,挣着抢着要扮演某一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在上“戊戌变法”时,指导学生把康有为被传到总理衙门“问话”时与荣禄的对话场面编演成历史短剧在课堂上上演。通过表演,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维新人士变法阻力之大和康有为变法决心之坚强!学生的情感被牵动,自觉把立场站到维新人士一方来。面对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学生情感如水中涟漪不能平静,爱与增泾渭分明!这类活动调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时,他们的眼睛、大脑、嘴巴、双手统统被解放了出来,他们边看边想边记,或笑或谈或议,乐此不彼!不露声色,教师已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启迪了学生心灵!
四、使用生动语言。
初中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体系,内容以概论性、介绍性的知识为主,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甲午中日战中的“中日跨海大战”时,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插入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小故事,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原始人类”时我简略地介绍北京人化石发现经过,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可能对这个或那个事物感兴趣,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么极有关可能的找错兴趣点,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也是寻找学生兴趣点的关键。比如在讲清康熙乾时期的历史时,了解到学生们都喜欢看《康熙大帝》、《还珠格格》,则不妨结合这两部电视剧来讲,让学生对康乾几世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探讨电视剧中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史实。如果对电视剧中某些内容教师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无疑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五、设计新颖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出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升无意记忆,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六、运用媒体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一、融洽师生关系。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學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上“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夜晚在戏剧院看戏,时间一长,看戏的人容易疲倦,但演戏的人始终精神饱满。为了让学生课堂上精神饱满,我们不防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演什么呢?演历史短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下,也提供一些資料,进行一些指导,留给他们一些时间。剩下的交给他们。学生一旦接受了任务,就争先恐后出谋划策,挣着抢着要扮演某一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在上“戊戌变法”时,指导学生把康有为被传到总理衙门“问话”时与荣禄的对话场面编演成历史短剧在课堂上上演。通过表演,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维新人士变法阻力之大和康有为变法决心之坚强!学生的情感被牵动,自觉把立场站到维新人士一方来。面对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学生情感如水中涟漪不能平静,爱与增泾渭分明!这类活动调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时,他们的眼睛、大脑、嘴巴、双手统统被解放了出来,他们边看边想边记,或笑或谈或议,乐此不彼!不露声色,教师已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启迪了学生心灵!
四、使用生动语言。
初中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体系,内容以概论性、介绍性的知识为主,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甲午中日战中的“中日跨海大战”时,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插入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小故事,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原始人类”时我简略地介绍北京人化石发现经过,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可能对这个或那个事物感兴趣,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么极有关可能的找错兴趣点,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也是寻找学生兴趣点的关键。比如在讲清康熙乾时期的历史时,了解到学生们都喜欢看《康熙大帝》、《还珠格格》,则不妨结合这两部电视剧来讲,让学生对康乾几世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探讨电视剧中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史实。如果对电视剧中某些内容教师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无疑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五、设计新颖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出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升无意记忆,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六、运用媒体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