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详细介绍了“三结合、与路随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改革的举措和改革的成效,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 与路随行
[作者简介]熊文林(1971- ),女,湖北浠水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田文(1966-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李清(1970-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湖北 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三结合与路随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96-02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高职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企业需求,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与世界500强中交二航局等企业深度合作,2006年开始开办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二航班”(订单班),经过三年的实践,在总结、分析 “二航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交通公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任务为引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了“三结合、与路随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施工任务相结合、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公路建设到哪里,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
一、教学内容与施工任务相结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是: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按照公路交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公路建设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将“公路工程项目”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以公路建设任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法。在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的路径,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明确教学条件,最后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2.重构课程体系。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对照公路桥梁施工岗位职业标准,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开发课程及教学资源库。以公路施工项目为载体,与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合作,重点建设了“工程测量”等3门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编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情境和单元设计,编制考核评价方案,开发《工程岩土》等3种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等。
二、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
为了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需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通用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目标,包含第1、第2学期,进行公共领域和职业基础领域课程学习,教学场所主要安排在校内;第二阶段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测量、试验等单项技能培养,包含第3、第4学期,进行职业技术领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习,校内学习道路桥梁施工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校外“工地流动学校”安排专项实训;第三阶段以综合技能培养提升为目的,包含第5学期,进行职业拓展领域课程(选修领域课程)学习及职前综合培训,在校内或“校中企”进行;第四阶段以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包含第6学期,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通过“六学期、四阶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采用柔性化管理,做到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更好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三、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
1.建立工地流动学校。针对道路工程建设“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主动适应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道路建设到哪里,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与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为了不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免除学生在路上的来回奔波,建立“工地流动学校”,在施工现场完成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企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共同实施现场教学,现场考核。根据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规模与周期、工地分布的远近,重组教学班级,使“工地流动学校”班级人数保持在15~50人之间。规范“工地流动学校”有关教学、师资聘任等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确保“工地流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将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有效结合。
2.动态监控实习过程。规范实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实习管理流程,完善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学生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学生的职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学院主管、企业监管、学生自管、家长协管的“顶岗实习四管制”。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实习任务,教师在每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活动及记录,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实习指导教师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实习总结与实习鉴定,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提交《毕业(顶岗)实习周记及实习报告》等实习资料方可取得实习评定资格。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实习周记及实习报告,实习中的纪律表现情况、企业指导教师意见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填写《毕业(顶岗)实习综合评价表》。通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评价,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评”。 根据理论考核和顶岗实习“校企双评”,为企业挑选知识全面、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将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有效结合。
四、人才培养“与路随行”
1.师资培养“与路随行”。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六大工程”,即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建设工程、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和师德工程,通过“重点工程挂职,院办产业轮岗,行业企业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举措,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实现互利共赢。加大力度从合作企业施工一线——顶岗实习基地(工程建设施工项目部)聘请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着力打造“三双”教师团队:一是双重身份,即教育学生是教师,工地生产是工程师(师傅);二是双重任务,即回学校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下工地要承担生产建设任务;三是双重责任,既有教书育人职责,又有工程建设职责。紧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有计划、成体系的培养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了指挥长、中层管理干部、基层技术管理人员的人才梯队,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路随行”。推行“引企入校、课堂入企”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念,融企业文化于基地建设。围绕培养“精测量、会试验、懂施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满足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实训、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
按照“公路建设到哪里,实习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的理念,以中交二航局、中铁集团、中隧集团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体,实力强大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大型的国有施工企业为辅,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与中交二航局、中铁十一局、省内多家路桥公司、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及监理公司和设计单位等均建立有良好的关系,并签有长期协议,建立了3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规范实习实训管理,确保基地运行良好,制定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
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模式,改扩建道桥实训中心,形成“数字化、开放性、生产性、节能环保”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服务”五大功能。2010年实训基地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成为中部地区一流的路桥土建类实训中心。2010年11月,我院与中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监局,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等十余家单位合作,在道桥实训中心成功举办了全国的交通高职高专院校“刚毅杯”路桥工程材料试验技能竞赛。
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道桥系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成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分析和总结楚雄设计公司等三个“校中企”的运行管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中企”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与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联合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设计分院,培养学生勘测技能;成立交通研究所,设立路基路面工作室、地质工作室、桥梁工作室、隧道工作室等,完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推广“二航班”订单培养模式,与中铁十一局、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深化“三结合、与路随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工地流动学校”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共育合作模式。主动寻求中交二航局等有高度责任感和品牌意识的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高度重视校企互动,配合学院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教师参与的引导机制等,进一步落实《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订单培养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通过“三结合、与路随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我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招生与就业呈现两旺的良好局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得到学生、家长、企业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新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盛海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 与路随行
[作者简介]熊文林(1971- ),女,湖北浠水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田文(1966-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李清(1970-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湖北 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三结合与路随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96-02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高职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企业需求,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与世界500强中交二航局等企业深度合作,2006年开始开办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二航班”(订单班),经过三年的实践,在总结、分析 “二航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交通公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任务为引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了“三结合、与路随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施工任务相结合、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公路建设到哪里,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
一、教学内容与施工任务相结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是: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按照公路交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公路建设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将“公路工程项目”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以公路建设任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法。在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的路径,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明确教学条件,最后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2.重构课程体系。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对照公路桥梁施工岗位职业标准,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开发课程及教学资源库。以公路施工项目为载体,与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合作,重点建设了“工程测量”等3门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编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情境和单元设计,编制考核评价方案,开发《工程岩土》等3种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等。
二、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
为了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需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通用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目标,包含第1、第2学期,进行公共领域和职业基础领域课程学习,教学场所主要安排在校内;第二阶段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测量、试验等单项技能培养,包含第3、第4学期,进行职业技术领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习,校内学习道路桥梁施工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校外“工地流动学校”安排专项实训;第三阶段以综合技能培养提升为目的,包含第5学期,进行职业拓展领域课程(选修领域课程)学习及职前综合培训,在校内或“校中企”进行;第四阶段以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包含第6学期,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通过“六学期、四阶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采用柔性化管理,做到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更好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三、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
1.建立工地流动学校。针对道路工程建设“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主动适应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道路建设到哪里,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与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为了不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免除学生在路上的来回奔波,建立“工地流动学校”,在施工现场完成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企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共同实施现场教学,现场考核。根据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规模与周期、工地分布的远近,重组教学班级,使“工地流动学校”班级人数保持在15~50人之间。规范“工地流动学校”有关教学、师资聘任等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确保“工地流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将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有效结合。
2.动态监控实习过程。规范实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实习管理流程,完善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学生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学生的职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学院主管、企业监管、学生自管、家长协管的“顶岗实习四管制”。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实习任务,教师在每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活动及记录,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实习指导教师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实习总结与实习鉴定,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提交《毕业(顶岗)实习周记及实习报告》等实习资料方可取得实习评定资格。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实习周记及实习报告,实习中的纪律表现情况、企业指导教师意见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填写《毕业(顶岗)实习综合评价表》。通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评价,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评”。 根据理论考核和顶岗实习“校企双评”,为企业挑选知识全面、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将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有效结合。
四、人才培养“与路随行”
1.师资培养“与路随行”。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六大工程”,即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建设工程、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和师德工程,通过“重点工程挂职,院办产业轮岗,行业企业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举措,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实现互利共赢。加大力度从合作企业施工一线——顶岗实习基地(工程建设施工项目部)聘请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着力打造“三双”教师团队:一是双重身份,即教育学生是教师,工地生产是工程师(师傅);二是双重任务,即回学校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下工地要承担生产建设任务;三是双重责任,既有教书育人职责,又有工程建设职责。紧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有计划、成体系的培养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了指挥长、中层管理干部、基层技术管理人员的人才梯队,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路随行”。推行“引企入校、课堂入企”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念,融企业文化于基地建设。围绕培养“精测量、会试验、懂施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满足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实训、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
按照“公路建设到哪里,实习实训基地就建在哪里”的理念,以中交二航局、中铁集团、中隧集团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体,实力强大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大型的国有施工企业为辅,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与中交二航局、中铁十一局、省内多家路桥公司、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及监理公司和设计单位等均建立有良好的关系,并签有长期协议,建立了3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规范实习实训管理,确保基地运行良好,制定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
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模式,改扩建道桥实训中心,形成“数字化、开放性、生产性、节能环保”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服务”五大功能。2010年实训基地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成为中部地区一流的路桥土建类实训中心。2010年11月,我院与中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监局,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等十余家单位合作,在道桥实训中心成功举办了全国的交通高职高专院校“刚毅杯”路桥工程材料试验技能竞赛。
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道桥系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成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分析和总结楚雄设计公司等三个“校中企”的运行管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中企”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与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联合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设计分院,培养学生勘测技能;成立交通研究所,设立路基路面工作室、地质工作室、桥梁工作室、隧道工作室等,完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推广“二航班”订单培养模式,与中铁十一局、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深化“三结合、与路随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工地流动学校”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共育合作模式。主动寻求中交二航局等有高度责任感和品牌意识的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高度重视校企互动,配合学院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教师参与的引导机制等,进一步落实《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订单培养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通过“三结合、与路随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我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招生与就业呈现两旺的良好局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得到学生、家长、企业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新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盛海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