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远古原始时代,鼓广泛用于祭祀、歌舞、报时、报警、语言交流、精神寄托、舒展筋骨以及宫廷礼仪等社会生活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鼓是统治者征战的精神支持,是军事行动中必需的信号工具。
[关键词]鼓 古代 军事行动 作用
引言
观古易见今。对鼓在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作用的讨论,十分有益于军队的艺术建设,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尤其是对当今信息系统在军队作战中之重要性不无启迪意义。这是一个前人未曾研究过的开创性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枚举之法从原始鼓韵、军用鼓溯源、鼓的多样军事用途以及鼓之军事要义等方面加以讨论说明。以期在打击乐给予军事行动的励志帮衬以及其相互交叉契合上给人以顿悟。
一、原始鼓韵
众所周知,鼓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更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文化形态之一。
传说中国在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鼓类乐器出现了。《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筲章》言:“掌土鼓豳箭。”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由此可以窥视出原始土鼓的形制。即已有“土鼓”,即陶制的鼓。
《礼记·明堂位》又说:“夏后氏之鼓足。”夏后氏有一种鼓是带足的。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在上古五帝的颛顼时代,就有了鼍鼓。
《诗经》中也有“鼍鼓逢逢”的诗句。今人在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鳄鱼皮制作的鼍鼓遗物,它们作为客观、具体的音乐实物,已成为远古传说记载中鼓乐器确实存在过的有力例证。
《尚书·益稷》记载了舜时期《韶》乐表演的生动场面:
夔日。戛(jia)击鸣石,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敌(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其中的鼗鼓,很明显频繁用于音乐活动之中。
毫无疑问,从文献资料上来看,鼓在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舞台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进一层,考古发掘又为文献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如1975年出土于河南内乡朱岗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直竖于地上敲击演奏的内乡朱岗陶鼓,此鼓泥质为红陶,鼓首呈喇叭状,鼓身作直简状。鼓首与鼓身接合处,有周突起的齿状物,估计可以用来绑缚鼓皮。这可以视为古籍上记载的氏族社会时期的乐器“土鼓”。
此外,尚有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福建闽候县黄土仓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泥质灰陶鼓;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木腔莽皮鼓;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建鼓、小鼓,湖北省崇阳出土的晚商铜鼓,湖北省江陵藤店楚墓的漆绘大鼓和小鼓,湖北省江陵拍马山楚墓的彩绘鹿鼓、木鼓以及在雨台山楚墓、天星观楚墓、望山楚墓的各种鼓,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的铜鼓以及藤县、灵山、北流、桂平、永福等地的各种铜鼓、腰鼓等。
目前能见到的鼓,有大鼓、同鼓、堂鼓、战鼓、花盆鼓、书鼓、点鼓、腰鼓、排鼓、朝鲜族长鼓、蜂鼓、瑶族长鼓、傣族大鼓、八音鼓、扁鼓、藏族神鼓、板鼓、八角鼓、象脚鼓、达卜、羌族手鼓等五十多种,大多用于音乐活动之中。这些鼓都是古代各种鼓在当代的延续。可谓已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虽然在远古原始时代,鼓广泛用于祭祀、歌舞、报时、报警、语言交流、精神寄托、舒展筋骨以及宫廷礼仪等社会生活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鼓是统治者征战的精神支持,是军事行动中必需的信号工具。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
二、军用鼓溯源
鼓之广泛用于古代军事行动是由本质原因的。或许是受古人狩猎时发声以吓野兽之启发,但主要是鼓之音声激越雄壮而威风深远所致。《礼记·乐记》就说:“鼓鼙之声灌(huan,喧哗之义),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原因非常清楚,那就是由鼓的音声特质所决定的。李峤《鼓》亦云“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可见其声响亮目大。
据说黄帝作巫音乐《清角》时发明了击奏膜鸣乐器“夔鼓”。在其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命玄女用乐神“夔”的皮甲制作出这种夔鼓80面,鼓声齐发之时声震千里,令蚩尤闻声胆丧、落荒而逃。
至周代,已专门设置了“鼓人”的官职来管理制鼓、击鼓等事。见载于《周礼·地官·鼓人》昕谓“六鼓四金”说。“六鼓”是雷鼓、灵鼓、路鼓、鼖鼓、(四声,上鼓下蚤)鼓、晋鼓,“四金”是金缚、金镯、金铙、金铎。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是长8尺,鼓面4尺,两面蒙以皮革的“盘(fen)鼓”。
周秦以后,鼓之形制变化不大,虽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鼗鼓、鼍鼓之类”等异名,其实在用途上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大小、材料与纹饰不同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有正义之战——“伐”(如《尚书·武成》“武王伐殷”)、侵略之战——“侵”(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入侵许。”)与偷袭之战——“袭”(如“李想谋袭蔡州”)之别。依次对应于上述三种情况不同的战争大肆呜金击鼓者叫“伐”,金鼓无声者叫“侵”,金鼓声轻者叫“袭”。
典籍与成语之中亦多有与鼓有关的军事用语。
如失败后重新组织、东山再起叫“重整旗鼓”,比喻势均力敌叫“旗鼓相当”,放弃战斗谓“偃旗息鼓”,兴兵讨伐称“大张旗鼓”,乘胜追击谓“金鼓齐鸣”等。皆不无与战争有关。
三、鼓在军事行动中的用途多种多样
第一、用于鼓舞士气,指挥军队前进。《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曰:“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进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管子·三官》云:“鼓,所以往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赤壁之战》说:“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中军之将传递击鼓进发的命令lJ《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古代军中的一种小军鼓)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这是说中军之将摇动鼙鼓命令击鼓,鼓人击鼓三通,所有的两司马摇铎,车卒步卒都站立起来。于是又击鼓命令前进,步卒都衔着枚向前进发。
第三、夜晚警戒守备以警醒将士《周礼·地官·鼓人》云:“……凡军旅,夜鼓qi(上鼓下蚤,四声)”林宽《长安即事》云“暝鼓才终复晓鸡,九门何计出沉迷,樵童乱打金吾鼓,豪马争奔丞相堤。……”
第四、调度军队。《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鼗鼓鼓军事”
第五、行军之号令。《周礼·夏官·大司马》“车徒皆作鼓行(行军)。”《尉缭子-经卒令》“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为辱 众。”
第六、金、鼓相以为用,决行止,助军威、壮声势。孔颖达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云:“谓金鼓佐士众之声气。”《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第七、发布号令。《文献通考·乐考》载“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诗经》毛传有“鼓以动之”语,今“鼓动”一词即本此而来。
第八、代指军事行动。杨炯《从军行》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第九、将帅的代言词。《礼记·乐记·魏文候》云“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第十、不呜鼓则战事逍遁,天下太平。崔日用《饯唐永昌》“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成推重太平。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张说《送王唆自羽林赴永昌令》云“……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可见鼓声与战事紧密相连。
第十一、以载鼓之车代将帅之车。乔知之《赢俊篇》“忽闻天将出龙沙,汉主持将驾鼓车。……楚水檀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赢俊——疲弱的瘦马)该诗说一代骏马为国征战而疲弱不堪,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尤望白骨可市、成泥尚香。该四句谓天子之将出于边塞,骏马驾战车,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第十二、以鼓声阵阵代军事行动。王昌龄《出塞二首》云“骝马(赤身黑缓之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十三、以鼙鼓代指对征战的厌倦之情。韦应物《鼙鼓行》云“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军鼓声低沉),座中亦有燕赵士,闻鼙不语客心死(燕赵尚武之民失望伤心)”。
第十四、代指服兵役。杜甫《无家别》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辩”。写李唐王朝的一个溃逃老兵回到家乡时仍不为县吏放过,又被强征为伍的悲惨遭遇。
看来,鼓之于古代战争实在很重要。
四、鼓之军事要义在于“势”
上面枚举了鼓的诸多用途,但说穿了,前七点是直接的信息,后七点是间接的联想。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听觉信号。曹孟德说“旌旗日形,金鼓日名”,虽然不尽正确,却道出了视觉与听觉信号皆为传达将帅号令、统一士兵耳目、指挥千军万马的真谛。那末,鼓之军事要义究竟在哪里々就是所谓“势”!军事敌对从数理关系上讲有所谓“形”、“势”之分。“形”即所谓验方、陈规,如果经验老道,照章纳药就八九不离十,而“势”就不一样了,如同医生对症下药、表演者瞬间发挥、和乐者即兴伴奏、博弈者因敌布阵一样,需要思变、判断、应变及把握全局、审时度势,既有经验的作用,又有临场明辨的能力。拿通俗的话来说,“形”与“势”如同今之谓硬件、软件设施。很显然,军中用鼓之道,就在于对“形”、“势”的灵动、辩证把握,有药方意味,有顿悟机制,有哲理思辨,还有军机妙悟。
孙子《军政》篇说:“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人)[民]之耳目也。(人)[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民众的耳目专一,士卒的进退统一,军中将士的信心归一,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里,指挥信息的正确发布最为关键,而鼙鼓之用正是关键之关键。难怪《礼记·乐记·魏文侯》要说“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关键词]鼓 古代 军事行动 作用
引言
观古易见今。对鼓在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作用的讨论,十分有益于军队的艺术建设,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尤其是对当今信息系统在军队作战中之重要性不无启迪意义。这是一个前人未曾研究过的开创性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枚举之法从原始鼓韵、军用鼓溯源、鼓的多样军事用途以及鼓之军事要义等方面加以讨论说明。以期在打击乐给予军事行动的励志帮衬以及其相互交叉契合上给人以顿悟。
一、原始鼓韵
众所周知,鼓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更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文化形态之一。
传说中国在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鼓类乐器出现了。《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筲章》言:“掌土鼓豳箭。”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由此可以窥视出原始土鼓的形制。即已有“土鼓”,即陶制的鼓。
《礼记·明堂位》又说:“夏后氏之鼓足。”夏后氏有一种鼓是带足的。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在上古五帝的颛顼时代,就有了鼍鼓。
《诗经》中也有“鼍鼓逢逢”的诗句。今人在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鳄鱼皮制作的鼍鼓遗物,它们作为客观、具体的音乐实物,已成为远古传说记载中鼓乐器确实存在过的有力例证。
《尚书·益稷》记载了舜时期《韶》乐表演的生动场面:
夔日。戛(jia)击鸣石,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敌(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其中的鼗鼓,很明显频繁用于音乐活动之中。
毫无疑问,从文献资料上来看,鼓在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舞台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进一层,考古发掘又为文献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如1975年出土于河南内乡朱岗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直竖于地上敲击演奏的内乡朱岗陶鼓,此鼓泥质为红陶,鼓首呈喇叭状,鼓身作直简状。鼓首与鼓身接合处,有周突起的齿状物,估计可以用来绑缚鼓皮。这可以视为古籍上记载的氏族社会时期的乐器“土鼓”。
此外,尚有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福建闽候县黄土仓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泥质灰陶鼓;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木腔莽皮鼓;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建鼓、小鼓,湖北省崇阳出土的晚商铜鼓,湖北省江陵藤店楚墓的漆绘大鼓和小鼓,湖北省江陵拍马山楚墓的彩绘鹿鼓、木鼓以及在雨台山楚墓、天星观楚墓、望山楚墓的各种鼓,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的铜鼓以及藤县、灵山、北流、桂平、永福等地的各种铜鼓、腰鼓等。
目前能见到的鼓,有大鼓、同鼓、堂鼓、战鼓、花盆鼓、书鼓、点鼓、腰鼓、排鼓、朝鲜族长鼓、蜂鼓、瑶族长鼓、傣族大鼓、八音鼓、扁鼓、藏族神鼓、板鼓、八角鼓、象脚鼓、达卜、羌族手鼓等五十多种,大多用于音乐活动之中。这些鼓都是古代各种鼓在当代的延续。可谓已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虽然在远古原始时代,鼓广泛用于祭祀、歌舞、报时、报警、语言交流、精神寄托、舒展筋骨以及宫廷礼仪等社会生活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鼓是统治者征战的精神支持,是军事行动中必需的信号工具。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
二、军用鼓溯源
鼓之广泛用于古代军事行动是由本质原因的。或许是受古人狩猎时发声以吓野兽之启发,但主要是鼓之音声激越雄壮而威风深远所致。《礼记·乐记》就说:“鼓鼙之声灌(huan,喧哗之义),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原因非常清楚,那就是由鼓的音声特质所决定的。李峤《鼓》亦云“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可见其声响亮目大。
据说黄帝作巫音乐《清角》时发明了击奏膜鸣乐器“夔鼓”。在其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命玄女用乐神“夔”的皮甲制作出这种夔鼓80面,鼓声齐发之时声震千里,令蚩尤闻声胆丧、落荒而逃。
至周代,已专门设置了“鼓人”的官职来管理制鼓、击鼓等事。见载于《周礼·地官·鼓人》昕谓“六鼓四金”说。“六鼓”是雷鼓、灵鼓、路鼓、鼖鼓、(四声,上鼓下蚤)鼓、晋鼓,“四金”是金缚、金镯、金铙、金铎。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是长8尺,鼓面4尺,两面蒙以皮革的“盘(fen)鼓”。
周秦以后,鼓之形制变化不大,虽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鼗鼓、鼍鼓之类”等异名,其实在用途上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大小、材料与纹饰不同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有正义之战——“伐”(如《尚书·武成》“武王伐殷”)、侵略之战——“侵”(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入侵许。”)与偷袭之战——“袭”(如“李想谋袭蔡州”)之别。依次对应于上述三种情况不同的战争大肆呜金击鼓者叫“伐”,金鼓无声者叫“侵”,金鼓声轻者叫“袭”。
典籍与成语之中亦多有与鼓有关的军事用语。
如失败后重新组织、东山再起叫“重整旗鼓”,比喻势均力敌叫“旗鼓相当”,放弃战斗谓“偃旗息鼓”,兴兵讨伐称“大张旗鼓”,乘胜追击谓“金鼓齐鸣”等。皆不无与战争有关。
三、鼓在军事行动中的用途多种多样
第一、用于鼓舞士气,指挥军队前进。《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曰:“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进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管子·三官》云:“鼓,所以往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赤壁之战》说:“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中军之将传递击鼓进发的命令lJ《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古代军中的一种小军鼓)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这是说中军之将摇动鼙鼓命令击鼓,鼓人击鼓三通,所有的两司马摇铎,车卒步卒都站立起来。于是又击鼓命令前进,步卒都衔着枚向前进发。
第三、夜晚警戒守备以警醒将士《周礼·地官·鼓人》云:“……凡军旅,夜鼓qi(上鼓下蚤,四声)”林宽《长安即事》云“暝鼓才终复晓鸡,九门何计出沉迷,樵童乱打金吾鼓,豪马争奔丞相堤。……”
第四、调度军队。《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鼗鼓鼓军事”
第五、行军之号令。《周礼·夏官·大司马》“车徒皆作鼓行(行军)。”《尉缭子-经卒令》“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为辱 众。”
第六、金、鼓相以为用,决行止,助军威、壮声势。孔颖达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云:“谓金鼓佐士众之声气。”《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第七、发布号令。《文献通考·乐考》载“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诗经》毛传有“鼓以动之”语,今“鼓动”一词即本此而来。
第八、代指军事行动。杨炯《从军行》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第九、将帅的代言词。《礼记·乐记·魏文候》云“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第十、不呜鼓则战事逍遁,天下太平。崔日用《饯唐永昌》“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成推重太平。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张说《送王唆自羽林赴永昌令》云“……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可见鼓声与战事紧密相连。
第十一、以载鼓之车代将帅之车。乔知之《赢俊篇》“忽闻天将出龙沙,汉主持将驾鼓车。……楚水檀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赢俊——疲弱的瘦马)该诗说一代骏马为国征战而疲弱不堪,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尤望白骨可市、成泥尚香。该四句谓天子之将出于边塞,骏马驾战车,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第十二、以鼓声阵阵代军事行动。王昌龄《出塞二首》云“骝马(赤身黑缓之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十三、以鼙鼓代指对征战的厌倦之情。韦应物《鼙鼓行》云“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军鼓声低沉),座中亦有燕赵士,闻鼙不语客心死(燕赵尚武之民失望伤心)”。
第十四、代指服兵役。杜甫《无家别》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辩”。写李唐王朝的一个溃逃老兵回到家乡时仍不为县吏放过,又被强征为伍的悲惨遭遇。
看来,鼓之于古代战争实在很重要。
四、鼓之军事要义在于“势”
上面枚举了鼓的诸多用途,但说穿了,前七点是直接的信息,后七点是间接的联想。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听觉信号。曹孟德说“旌旗日形,金鼓日名”,虽然不尽正确,却道出了视觉与听觉信号皆为传达将帅号令、统一士兵耳目、指挥千军万马的真谛。那末,鼓之军事要义究竟在哪里々就是所谓“势”!军事敌对从数理关系上讲有所谓“形”、“势”之分。“形”即所谓验方、陈规,如果经验老道,照章纳药就八九不离十,而“势”就不一样了,如同医生对症下药、表演者瞬间发挥、和乐者即兴伴奏、博弈者因敌布阵一样,需要思变、判断、应变及把握全局、审时度势,既有经验的作用,又有临场明辨的能力。拿通俗的话来说,“形”与“势”如同今之谓硬件、软件设施。很显然,军中用鼓之道,就在于对“形”、“势”的灵动、辩证把握,有药方意味,有顿悟机制,有哲理思辨,还有军机妙悟。
孙子《军政》篇说:“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人)[民]之耳目也。(人)[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民众的耳目专一,士卒的进退统一,军中将士的信心归一,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里,指挥信息的正确发布最为关键,而鼙鼓之用正是关键之关键。难怪《礼记·乐记·魏文侯》要说“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