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 娟 朱苏伟 饶小燕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已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接受。目前。我县低年级已开始使用新教材,但其他年级用的仍是旧教材。面对新理念,手执旧教材,如何让新理念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旧教材教学之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或创设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来处理教材。
如“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一课,旧教材呈现的学习材料是: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几个?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是多少?显然,这样的材料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的仅仅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这样的材料组织教学,学生的参与往往是被动的,难以激起探索的热情。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分米,另一根长18分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分米数),请你帮助老师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截法?每段最长可以是多少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弹性化
设计课堂教学。科学处理教材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为依据。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或增加学生想探究的知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当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时,面积是不变的”,有部分学生提出了疑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会变吗?”我们老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需求,适当的补充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旧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变单一的呈现方式为多样化,使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如游戏呈现,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识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因此,可把教学和游戏贯穿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此外,还有情境图呈现、对话呈现等等。
四、静态知识过程化
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和鉴赏者,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旧教材的编排主要表现为“定义——应用”模式,这种编排较适合“教授式”的照本宣科,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如“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公路上来往车辆的主题图。接下来呈现的是各种车辆的数量和统计表,这种编排不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学时不妨这样设计:1.收集数据,统计1分钟内公路上来往车辆的数量。并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2.整理数据,整理统计出来的数据,并填写统计表;3分析数据,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这样设计更能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并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总之,新时期的教师应建立新的“教材观”,既尊重教材而又不依赖教材,基于教材而又大胆处理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个体的认知能力,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或增减一些内容,或重新进行组合,活用教材,使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已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接受。目前。我县低年级已开始使用新教材,但其他年级用的仍是旧教材。面对新理念,手执旧教材,如何让新理念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旧教材教学之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或创设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来处理教材。
如“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一课,旧教材呈现的学习材料是: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几个?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是多少?显然,这样的材料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的仅仅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这样的材料组织教学,学生的参与往往是被动的,难以激起探索的热情。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分米,另一根长18分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分米数),请你帮助老师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截法?每段最长可以是多少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弹性化
设计课堂教学。科学处理教材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为依据。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或增加学生想探究的知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当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时,面积是不变的”,有部分学生提出了疑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会变吗?”我们老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需求,适当的补充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旧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变单一的呈现方式为多样化,使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如游戏呈现,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识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因此,可把教学和游戏贯穿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此外,还有情境图呈现、对话呈现等等。
四、静态知识过程化
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和鉴赏者,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旧教材的编排主要表现为“定义——应用”模式,这种编排较适合“教授式”的照本宣科,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如“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公路上来往车辆的主题图。接下来呈现的是各种车辆的数量和统计表,这种编排不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学时不妨这样设计:1.收集数据,统计1分钟内公路上来往车辆的数量。并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2.整理数据,整理统计出来的数据,并填写统计表;3分析数据,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这样设计更能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并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总之,新时期的教师应建立新的“教材观”,既尊重教材而又不依赖教材,基于教材而又大胆处理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个体的认知能力,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或增减一些内容,或重新进行组合,活用教材,使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