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到昆明之前,不知道中旬;未到中旬之前。不知道碧塔海。奔行两千里,到了碧塔海,却不知道身在何方了!
穿过淌着溪水的林间小路,嗅着兰花的幽香,听着鸟儿悠悠的歌唱,几次一脚踩到新鲜的牛粪上,然后这脚印又留在漫过溪水的山石旁。
据说这条路很长很长,便总在想象它的长。因此,当看到一片绿得令人目眩的牧场时,竟以为是高原上的海市蜃楼——而林间的路,真的已经蜿蜒在后了。
太阳刚刚升起,经夜的草原噙着露水,那绿,漾着清新与温暖。远远的,天也被浸得绿了。从绿色的深处,荡起一阵牛铃。带着叮咚声的绿,又轻轻漫过闲闲散步的马群、牛群。一切都包裹在这生命的亮色中。
披着一重新绿再入林间,弯弯曲曲不见尽头的路,神秘地弯了几弯,又见草原,又见绿色。绿色的边缘,便是蓝幽幽的湖的闪光。
这就是碧塔海么?
走近它,看见它静静卧在一派绿色中问。暮春时节,满坡杜鹃大都凋谢。偶尔几枝从绿色中秀出,探身向水,将落荚洒落在湖中。听说碧塔海中有一种无鳞鱼,食了这飘堕的杜鹃花瓣,就醉卧湖上,于是有了“杜鹃醉鱼”的奇景。但此刻却见不到鱼,更不见鱼醉。或者那鱼的醉,竟是别有怀抱,未必就是食了杜鹃花吧。
湖心一座小岛,上面生满蓊郁的林木,像是一座绿色的湖心塔。这便是碧塔海的得名么?不过当地藏民叫它碧塔楚。碧塔,是牛毛毡的意思;楚,则是潮。
乘了一叶小舟,浸入这一片幽幽的蓝——浸入其中,才发现也还是绿。
水很清。水很凉。人们说,湖里不能游泳。一旦有人下水,神就会发怒,就会在这里呼风唤雨,以示惩罚。
这一片纯净,原该有神灵来呵护的。
在这一片纯净面前,又不免令人自惭形秽。大自然中的一切,原都是这样纯净,这样和谐。似乎只有人,才是渗入这纯净中的尘滓;只有人,才是插入这和谐中的不和谐音。
对碧塔海的“开发”,当地人并不热心——看到散落在湖边草坡上的包装纸、易拉罐。这种不热心,很能让人理解。
归途再过高原牧场。原来牧场边边,围起的栅栏,是一个奶站。有藏民热情招呼过往的游人来喝一碗骆驼奶。盛情不可却,一行人在里面的长凳上坐成两排,热乎乎的骆驼奶就放在面前。喝下一碗,还问:“再来一碗吗?”
碧塔海已经远了;一身绿色,已换作一身征尘。但人们仍在回味奶站,回味那一碗热乎乎的骆驼奶;赞叹藏民的淳朴与热情。其中的一位终于忍不住说破了——那奶是要钱的!一块钱一碗!
“刚才,我也特感动。所以离开时,悄悄塞给为我们倒奶的藏族姑娘十块钱。可是她一会儿又追了上来,我站在那儿等,心里已经想好了劝她一定收下的话。却没想到她说的是:‘一块钱一碗。你们一共喝了十一碗!’我马上补交了欠下的一块钱,但整个感觉完全变了!”
惊讶。沉默。
然后换上另一架天平,重新摆正——“不值!不值!”“这有点儿敲竹杠啦!”
真的,这个打击太大了。一种美好的东西突然走了味儿。或者说,彻底失去了。
但是。碧塔海既已“开发”,除了承担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危险之外,难道还要当地百姓用无私奉献,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份对淳朴的感动吗?这是否更不公平?是否更加不近情理?
那么,只希望碧塔海能够永葆它的纯净。它向人类奉献了它的美,它理应得到人类的爱。这才公平。
(选自《脂麻通鉴》,略有改动)
穿过淌着溪水的林间小路,嗅着兰花的幽香,听着鸟儿悠悠的歌唱,几次一脚踩到新鲜的牛粪上,然后这脚印又留在漫过溪水的山石旁。
据说这条路很长很长,便总在想象它的长。因此,当看到一片绿得令人目眩的牧场时,竟以为是高原上的海市蜃楼——而林间的路,真的已经蜿蜒在后了。
太阳刚刚升起,经夜的草原噙着露水,那绿,漾着清新与温暖。远远的,天也被浸得绿了。从绿色的深处,荡起一阵牛铃。带着叮咚声的绿,又轻轻漫过闲闲散步的马群、牛群。一切都包裹在这生命的亮色中。
披着一重新绿再入林间,弯弯曲曲不见尽头的路,神秘地弯了几弯,又见草原,又见绿色。绿色的边缘,便是蓝幽幽的湖的闪光。
这就是碧塔海么?
走近它,看见它静静卧在一派绿色中问。暮春时节,满坡杜鹃大都凋谢。偶尔几枝从绿色中秀出,探身向水,将落荚洒落在湖中。听说碧塔海中有一种无鳞鱼,食了这飘堕的杜鹃花瓣,就醉卧湖上,于是有了“杜鹃醉鱼”的奇景。但此刻却见不到鱼,更不见鱼醉。或者那鱼的醉,竟是别有怀抱,未必就是食了杜鹃花吧。
湖心一座小岛,上面生满蓊郁的林木,像是一座绿色的湖心塔。这便是碧塔海的得名么?不过当地藏民叫它碧塔楚。碧塔,是牛毛毡的意思;楚,则是潮。
乘了一叶小舟,浸入这一片幽幽的蓝——浸入其中,才发现也还是绿。
水很清。水很凉。人们说,湖里不能游泳。一旦有人下水,神就会发怒,就会在这里呼风唤雨,以示惩罚。
这一片纯净,原该有神灵来呵护的。
在这一片纯净面前,又不免令人自惭形秽。大自然中的一切,原都是这样纯净,这样和谐。似乎只有人,才是渗入这纯净中的尘滓;只有人,才是插入这和谐中的不和谐音。
对碧塔海的“开发”,当地人并不热心——看到散落在湖边草坡上的包装纸、易拉罐。这种不热心,很能让人理解。
归途再过高原牧场。原来牧场边边,围起的栅栏,是一个奶站。有藏民热情招呼过往的游人来喝一碗骆驼奶。盛情不可却,一行人在里面的长凳上坐成两排,热乎乎的骆驼奶就放在面前。喝下一碗,还问:“再来一碗吗?”
碧塔海已经远了;一身绿色,已换作一身征尘。但人们仍在回味奶站,回味那一碗热乎乎的骆驼奶;赞叹藏民的淳朴与热情。其中的一位终于忍不住说破了——那奶是要钱的!一块钱一碗!
“刚才,我也特感动。所以离开时,悄悄塞给为我们倒奶的藏族姑娘十块钱。可是她一会儿又追了上来,我站在那儿等,心里已经想好了劝她一定收下的话。却没想到她说的是:‘一块钱一碗。你们一共喝了十一碗!’我马上补交了欠下的一块钱,但整个感觉完全变了!”
惊讶。沉默。
然后换上另一架天平,重新摆正——“不值!不值!”“这有点儿敲竹杠啦!”
真的,这个打击太大了。一种美好的东西突然走了味儿。或者说,彻底失去了。
但是。碧塔海既已“开发”,除了承担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危险之外,难道还要当地百姓用无私奉献,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份对淳朴的感动吗?这是否更不公平?是否更加不近情理?
那么,只希望碧塔海能够永葆它的纯净。它向人类奉献了它的美,它理应得到人类的爱。这才公平。
(选自《脂麻通鉴》,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