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曾经是老年人认定的晚年生活幸福的一种标准,但随着儿女独立组建家庭的比例增加以及人才外流的兴起,“空巢”老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空巢”似乎已成为孤苦、寂寞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老年人开始主动选择独享“空巢”,乐于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更有随着独生子女外出上学或工作,“空巢”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中年人不甘于忍受寂寞,正在努力营造自己的多彩人生。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达到80%以上。
50岁:夫妻感情更加亲密
5年前,望着儿子从安检口走了过去,家住北京的王华夫妇的心瞬间仿佛被抽空,接着如释重负地说:“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几年来为了让儿子顺利留学英国,在机关工作的王华和在私企上班的妻子丝毫不敢懈怠,筹款、安排孩子补习、办理各种手续。
但接下来的状态是,儿子一走,家虽然还是那个家,却让人无所适从。饿了,打开炉灶,可呆呆地望着熊熊的火苗一想,做饭给谁吃呢?‘索性熄火关灶,泡一碗方便面将就一顿。地板脏了,拿起拖把又感到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于是,恹恹欲睡地蜷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发愣。
可日子总不能这样过,为了寻找新的乐趣,夫妻双双报名学车,两人互相鼓励监督,比驾校教官还要严厉。经过几个月勤学苦练,拿到驾照的那天,两人又开始酝酿自驾游。于是假期还没到,夫妻俩就忙活开了:查地图、买帐篷、保养汽车……互相保驾护航,两人北上内蒙古、南下江苏,别有收获,其乐融融。
在传统观念里,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后,父母进入“空巢”期。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子女都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已进入老年阶段。然而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研究发现,现代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5—47岁之间。不过,“空巢”生活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孤单寂寞。调查发现:“空巢”期相比原先的三口之家,夫妻情感更亲密了,而其中女性主观感受到的夫妻关系满意度和情感交流亲密程度比男性要高。进入“空巢”期后,女性的生活内容与男性相比变化较大。女性有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且,由于共同参与的生活内容增加了,夫妻之间交流的时间也随之增多,夫妻情感更亲密了。
60岁:自愿和子女分开居住
杭州金家岭的姜老伯今年65岁,在征得国外子女的同意后,二老卖掉了自己住的房子,来到某退休社区购买了50年期的服务模式,和其他老人一起享受晚年生活,在这里他可以在半山腰陪老伴种菜。姜老伯卖房子得到了95万,在这里花了40万左右买了套房子,社区提供50年期的养老服务。他认为,如果这个退休社区真能坚持50年的话,连他的子女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
当然,入住这样的退休生活社区要求还挺严格,要住居家服务式公寓,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年龄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其次要求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没有传染病、精神疾病或者不适合集体生活的其他疾病等条件。
石家庄的赵老伯69岁则是自愿选择了“空巢”生活。他说:“老伴去世得早,我得脑溢血3年了,以前一直由保姆照顾。女儿不放心,常住在家里照顾我,时间长了,他们夫妻闹矛盾,女婿有了外心就离婚了。”如今,女儿虽然幸福地再婚了,可自觉愧对女儿的赵老伯坚决不让女儿回家住了。主动选择独享“空巢”的老年人一般认为:和儿女住在一块,会因琐事而生出的事端导致家庭矛盾,反而分开居住不会影响和儿女的感情。儿女平时忙工作,会对父母有一定的歉疚心理,一旦有事打个电话随叫随到,父母要买个大件家电,子女也会尽力贴补。
70岁:寄情宠物或另辟蹊径
家住北京窑洼湖公园的张彦斯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20多只流浪猫,独享着一种孤单而愉悦的老年生活。已经72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他的儿女也都接年近50了,平日老爷子不让儿女来看自己,有时候他会抽出半天时间到儿女家走走,但是,总是当天回来,因为,流浪猫会等在他的窗台外面迎他。近十年了,不管刮风下雨,老人从没间断过按时给猫喂食,老人为此放弃了外出旅游和亲戚走动。除了为猫买粮,他还四处联系宠物医院为猫做了节育手术。
“猫咪们远远看见我就跑过来,然后围着我转啊,吃得也特别香,我的心里就特别舒畅。”老人感叹,“猫比人有感情。我退休前,很多人找我办事,退休了,很多人连个电话都没打过。”
年近70岁的朱大爷独自住在北京华侨城,儿子从部队转业后便在广州安了家,而朱大爷因不适应那边的气候,便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他是社区里的“团购代理人”,无论是大米、面粉还是大白菜,老人们都信任他的眼光和砍价能力。“空巢”老人经常把所需的生活物品开张清单交给他,委托他寻找商家;一旦得知某超市有优惠商品还会集体出动,一起购买。
除了以上这些生活方式,还有的“空巢”老年人另辟蹊径,他们登广告征临时“儿女”。北京的吴先生夫妇儿女都在国外,他们刊登广告“收养”一成年女子当“女儿”,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热心应征者。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女儿”就来看望他们,打牌或聊天,平日有难事也会及时帮忙。
与此同时,社会和政府相关机构也没有忘记“空巢”老人,在北京等大中城市出现了居家养老的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家里养老,进行一对一的家政服务。政府相关机构还补贴钱,在社区里给老人发了就餐券、服务券等,让老人们感到又新鲜又亲切。
研究“空巢”问题的专家指出,中老年人要设计好自己的生活,尽快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新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适应和子女长期分居的新生活。同时,社会不同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尽量引导“空巢”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链接:国外“空巢”老人的快乐生活
外国解决老人生活孤独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法国,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美国目前时兴同一个社区的“空巢”老年人自发组成互助团体,这一非营利性组织,只需要缴纳一定会员费,就为会员提供交通出行、日常修理、医疗陪护等服务。德国的民政部门则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老少互助,“空巢”老人可以邀请一位大学生来家“做客”,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条件是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责编:孙 展)
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老年人开始主动选择独享“空巢”,乐于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更有随着独生子女外出上学或工作,“空巢”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中年人不甘于忍受寂寞,正在努力营造自己的多彩人生。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达到80%以上。
50岁:夫妻感情更加亲密
5年前,望着儿子从安检口走了过去,家住北京的王华夫妇的心瞬间仿佛被抽空,接着如释重负地说:“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几年来为了让儿子顺利留学英国,在机关工作的王华和在私企上班的妻子丝毫不敢懈怠,筹款、安排孩子补习、办理各种手续。
但接下来的状态是,儿子一走,家虽然还是那个家,却让人无所适从。饿了,打开炉灶,可呆呆地望着熊熊的火苗一想,做饭给谁吃呢?‘索性熄火关灶,泡一碗方便面将就一顿。地板脏了,拿起拖把又感到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于是,恹恹欲睡地蜷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发愣。
可日子总不能这样过,为了寻找新的乐趣,夫妻双双报名学车,两人互相鼓励监督,比驾校教官还要严厉。经过几个月勤学苦练,拿到驾照的那天,两人又开始酝酿自驾游。于是假期还没到,夫妻俩就忙活开了:查地图、买帐篷、保养汽车……互相保驾护航,两人北上内蒙古、南下江苏,别有收获,其乐融融。
在传统观念里,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后,父母进入“空巢”期。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子女都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已进入老年阶段。然而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研究发现,现代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5—47岁之间。不过,“空巢”生活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孤单寂寞。调查发现:“空巢”期相比原先的三口之家,夫妻情感更亲密了,而其中女性主观感受到的夫妻关系满意度和情感交流亲密程度比男性要高。进入“空巢”期后,女性的生活内容与男性相比变化较大。女性有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且,由于共同参与的生活内容增加了,夫妻之间交流的时间也随之增多,夫妻情感更亲密了。
60岁:自愿和子女分开居住
杭州金家岭的姜老伯今年65岁,在征得国外子女的同意后,二老卖掉了自己住的房子,来到某退休社区购买了50年期的服务模式,和其他老人一起享受晚年生活,在这里他可以在半山腰陪老伴种菜。姜老伯卖房子得到了95万,在这里花了40万左右买了套房子,社区提供50年期的养老服务。他认为,如果这个退休社区真能坚持50年的话,连他的子女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
当然,入住这样的退休生活社区要求还挺严格,要住居家服务式公寓,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年龄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其次要求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没有传染病、精神疾病或者不适合集体生活的其他疾病等条件。
石家庄的赵老伯69岁则是自愿选择了“空巢”生活。他说:“老伴去世得早,我得脑溢血3年了,以前一直由保姆照顾。女儿不放心,常住在家里照顾我,时间长了,他们夫妻闹矛盾,女婿有了外心就离婚了。”如今,女儿虽然幸福地再婚了,可自觉愧对女儿的赵老伯坚决不让女儿回家住了。主动选择独享“空巢”的老年人一般认为:和儿女住在一块,会因琐事而生出的事端导致家庭矛盾,反而分开居住不会影响和儿女的感情。儿女平时忙工作,会对父母有一定的歉疚心理,一旦有事打个电话随叫随到,父母要买个大件家电,子女也会尽力贴补。
70岁:寄情宠物或另辟蹊径
家住北京窑洼湖公园的张彦斯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20多只流浪猫,独享着一种孤单而愉悦的老年生活。已经72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他的儿女也都接年近50了,平日老爷子不让儿女来看自己,有时候他会抽出半天时间到儿女家走走,但是,总是当天回来,因为,流浪猫会等在他的窗台外面迎他。近十年了,不管刮风下雨,老人从没间断过按时给猫喂食,老人为此放弃了外出旅游和亲戚走动。除了为猫买粮,他还四处联系宠物医院为猫做了节育手术。
“猫咪们远远看见我就跑过来,然后围着我转啊,吃得也特别香,我的心里就特别舒畅。”老人感叹,“猫比人有感情。我退休前,很多人找我办事,退休了,很多人连个电话都没打过。”
年近70岁的朱大爷独自住在北京华侨城,儿子从部队转业后便在广州安了家,而朱大爷因不适应那边的气候,便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他是社区里的“团购代理人”,无论是大米、面粉还是大白菜,老人们都信任他的眼光和砍价能力。“空巢”老人经常把所需的生活物品开张清单交给他,委托他寻找商家;一旦得知某超市有优惠商品还会集体出动,一起购买。
除了以上这些生活方式,还有的“空巢”老年人另辟蹊径,他们登广告征临时“儿女”。北京的吴先生夫妇儿女都在国外,他们刊登广告“收养”一成年女子当“女儿”,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热心应征者。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女儿”就来看望他们,打牌或聊天,平日有难事也会及时帮忙。
与此同时,社会和政府相关机构也没有忘记“空巢”老人,在北京等大中城市出现了居家养老的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家里养老,进行一对一的家政服务。政府相关机构还补贴钱,在社区里给老人发了就餐券、服务券等,让老人们感到又新鲜又亲切。
研究“空巢”问题的专家指出,中老年人要设计好自己的生活,尽快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新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适应和子女长期分居的新生活。同时,社会不同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尽量引导“空巢”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链接:国外“空巢”老人的快乐生活
外国解决老人生活孤独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法国,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美国目前时兴同一个社区的“空巢”老年人自发组成互助团体,这一非营利性组织,只需要缴纳一定会员费,就为会员提供交通出行、日常修理、医疗陪护等服务。德国的民政部门则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老少互助,“空巢”老人可以邀请一位大学生来家“做客”,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条件是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责编:孙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