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程标准》前言中提到: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他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而“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自信能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改善人学习或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自信能使人增强毅力,不畏困难,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确信程度。其中自信心是学习动力系统中的支撑点和调节器。它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努力程度;影响情绪反应和学习准备状态;影响坚持性和意志行为。易莲英选1989年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许多学困生并非由于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而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自信心。可见,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畏惧数学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如:在《千克、克的认识》一课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千克”的求知欲望。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会增强。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数学并不陌生,从而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对自己人格、权利、灵感的尊重,学生学不好数学,他自己也感到懊悔和无助,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责怪学生,那么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的欲望就会丧失掉了;而应该及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的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学习的信心更足。
1.关注学生开启自信心
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与学生个别交流,必要时教师可自我检讨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
2.表扬学生增强自信心
作为教师,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回家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使孩子在表扬中拾回自信。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3.在展示中实现自我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
生应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应该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当教师去掉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了以渊博知识和高尚师德为核心的内在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再是至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时,学生学习热情就会得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就会逐渐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立足长远、耐心细致,引导学生走向自信、走向成功,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河北小学 辽宁辽阳)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确信程度。其中自信心是学习动力系统中的支撑点和调节器。它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努力程度;影响情绪反应和学习准备状态;影响坚持性和意志行为。易莲英选1989年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许多学困生并非由于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而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自信心。可见,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畏惧数学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如:在《千克、克的认识》一课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千克”的求知欲望。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会增强。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数学并不陌生,从而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对自己人格、权利、灵感的尊重,学生学不好数学,他自己也感到懊悔和无助,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责怪学生,那么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的欲望就会丧失掉了;而应该及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的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学习的信心更足。
1.关注学生开启自信心
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与学生个别交流,必要时教师可自我检讨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
2.表扬学生增强自信心
作为教师,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回家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使孩子在表扬中拾回自信。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3.在展示中实现自我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
生应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应该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当教师去掉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了以渊博知识和高尚师德为核心的内在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再是至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时,学生学习热情就会得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就会逐渐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立足长远、耐心细致,引导学生走向自信、走向成功,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河北小学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