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八个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作文水平较低,写作时常常出现内容空泛、盲目地套、编、背、抄等现象,写作内容平淡,结构层次不清,缺乏对生活的描写,不会展开联想,致使文章不能高于生活。加之受方言影响,作文口语话较为严重。
一、现状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而言,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平时看到听到的新鲜事不多,见识少,写作材料相对缺乏。同时农村学生多数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等到要写作文时就没有材料可写。加之由于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缺乏阅读习惯,其阅读量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作文中,有时找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材料,却又无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二)从教师层面而言,农村教师作文教学的思想比较保守,缺少让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没有认真组织教学,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所以写作时无话可写。很多教师对作文不够重视,作文课没有充分准备,常常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提出作文要求,就让学生写,写法指导也不够,结果写出来的习作往往不尽人意,可谓是学生怕写,教师怕教。
(三)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由于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学生缺乏作文表现的舞台,所以写作的兴趣不高,常常是完成任务而已。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不大了解作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他们更重视分数,学生的作文常得不到家长的任何评价;农村学生又常没有在同伴面前展示作文机会,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好作文。因此如果没有学生对作文浓厚的兴趣和自主积极的学习,作文是根本不可能写好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把作文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孩子把写作看成是一桩乐事,是自己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改变措施
(一)培养作文兴趣,解决无话可写,无法表达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作文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满腔心血,但农村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错别字多,病句不少,词不达意,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更别提文采精美、主题深刻之类。这时,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一棍子打死,或者随心所欲地乱批改一通,或不负责任地写上一个大大的“差”或“D”完事,而应仔细琢磨、研究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也许记叙的事件很真实,也许其中的对话描写很富有生活味,也许外貌描写很逼真,也许主题与众不同,甚至是字写得端正漂亮。学生往往很看重自己的长处、优势,在作文中他们会自觉地发扬这种优势,并且会寻求新的成功。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要给予鼓励,针对不同学生写上不同激励性评语。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校刊要为学生开辟“优秀作文专栏”,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向校刊、杂志社投稿等方式来激发写作兴趣;对于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室里开辟
“小作家专栏”。在这个专栏中,展示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段话,甚至可以是一句经典话。推荐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同学推荐,还可以是自荐。为每个学生营造体验作文成功的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班级优秀作文集”、“作文点评专栏”等多种形式为全体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语文生活化,作文写生活。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热情。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从大自然中感受和谐,从大自然中荡涤心灵,从大自然中发现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常言道,生活中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1)观田园风光。农村田园中水稻、油菜、小麦、玉米、葡萄园、樱桃园……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色,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2)赏农家新居。广大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农家新居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楼房、庭院的变化反映着家乡的变化,正是农村中小学生赞家乡的好材料。(3)传统节日庆典。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大庆典的不同庆贺方式,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
(三)让学生回归进大自然,主动观察,勤于思考,获取写作材料。在学习到有关自然山水的乡土文章和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出校园,回归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受现实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知道一切艺术本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有意思的是,学生走出校门,勃发了潜在的天性和蕴藏在大脑的最大潜能。因为走出校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挥洒,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在欣赏之余再把观察所得再现到文章之中。由于有了生活基础,有了第一手材料,老师只需略加引导,让他们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选准角度,运用一些写作上的方法技巧,便会萌生出一曲曲歌颂大自然,歌颂多彩生活的华美诗篇。许多优美绝伦的美文就是从这种境界中产生的。鲁迅先生说过,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地搜集素材,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担心无米之炊、言之无物了,写作能力一定会随之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和积累,特别注重平时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和积累。农村的孩子语言训练的主战场是校园,他们在家里听到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乡音,孩子们在家里,包括在社会当中语言很难得到较好的训练。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能把一句话说通顺,把一件事说明白。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要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的教师对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从来不上,认为上不上不重要。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交际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师应按课程计划,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大量阅读,到图书室、阅览室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乐于动笔的习惯。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得随时记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写下水作文,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本文所述观点,只是本人深入课堂观察、实践、思考的结果,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读者今后的尝试与创造。
一、现状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而言,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平时看到听到的新鲜事不多,见识少,写作材料相对缺乏。同时农村学生多数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等到要写作文时就没有材料可写。加之由于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缺乏阅读习惯,其阅读量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作文中,有时找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材料,却又无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二)从教师层面而言,农村教师作文教学的思想比较保守,缺少让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没有认真组织教学,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所以写作时无话可写。很多教师对作文不够重视,作文课没有充分准备,常常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提出作文要求,就让学生写,写法指导也不够,结果写出来的习作往往不尽人意,可谓是学生怕写,教师怕教。
(三)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由于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学生缺乏作文表现的舞台,所以写作的兴趣不高,常常是完成任务而已。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不大了解作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他们更重视分数,学生的作文常得不到家长的任何评价;农村学生又常没有在同伴面前展示作文机会,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好作文。因此如果没有学生对作文浓厚的兴趣和自主积极的学习,作文是根本不可能写好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把作文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孩子把写作看成是一桩乐事,是自己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改变措施
(一)培养作文兴趣,解决无话可写,无法表达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作文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满腔心血,但农村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错别字多,病句不少,词不达意,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更别提文采精美、主题深刻之类。这时,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一棍子打死,或者随心所欲地乱批改一通,或不负责任地写上一个大大的“差”或“D”完事,而应仔细琢磨、研究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也许记叙的事件很真实,也许其中的对话描写很富有生活味,也许外貌描写很逼真,也许主题与众不同,甚至是字写得端正漂亮。学生往往很看重自己的长处、优势,在作文中他们会自觉地发扬这种优势,并且会寻求新的成功。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要给予鼓励,针对不同学生写上不同激励性评语。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校刊要为学生开辟“优秀作文专栏”,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向校刊、杂志社投稿等方式来激发写作兴趣;对于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室里开辟
“小作家专栏”。在这个专栏中,展示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段话,甚至可以是一句经典话。推荐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同学推荐,还可以是自荐。为每个学生营造体验作文成功的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班级优秀作文集”、“作文点评专栏”等多种形式为全体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语文生活化,作文写生活。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热情。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从大自然中感受和谐,从大自然中荡涤心灵,从大自然中发现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常言道,生活中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1)观田园风光。农村田园中水稻、油菜、小麦、玉米、葡萄园、樱桃园……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色,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2)赏农家新居。广大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农家新居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楼房、庭院的变化反映着家乡的变化,正是农村中小学生赞家乡的好材料。(3)传统节日庆典。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大庆典的不同庆贺方式,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
(三)让学生回归进大自然,主动观察,勤于思考,获取写作材料。在学习到有关自然山水的乡土文章和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出校园,回归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受现实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知道一切艺术本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有意思的是,学生走出校门,勃发了潜在的天性和蕴藏在大脑的最大潜能。因为走出校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挥洒,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在欣赏之余再把观察所得再现到文章之中。由于有了生活基础,有了第一手材料,老师只需略加引导,让他们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选准角度,运用一些写作上的方法技巧,便会萌生出一曲曲歌颂大自然,歌颂多彩生活的华美诗篇。许多优美绝伦的美文就是从这种境界中产生的。鲁迅先生说过,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地搜集素材,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担心无米之炊、言之无物了,写作能力一定会随之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和积累,特别注重平时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和积累。农村的孩子语言训练的主战场是校园,他们在家里听到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乡音,孩子们在家里,包括在社会当中语言很难得到较好的训练。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能把一句话说通顺,把一件事说明白。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要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的教师对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从来不上,认为上不上不重要。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交际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师应按课程计划,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大量阅读,到图书室、阅览室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乐于动笔的习惯。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得随时记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写下水作文,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本文所述观点,只是本人深入课堂观察、实践、思考的结果,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读者今后的尝试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