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历来是教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审视了教学系统具有的特性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演化方程,探讨了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教学系统 教学论
  [作者简介]刘德汞(1962- ),男,河南邓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李广洲(1950- ),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7)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实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6-JXGGHAZ-42)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59-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教育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一种人为的目的性。它存在于社会、文化之间,发挥着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历史性作用。无论是责任主体还是目的主体,它都关乎人,关乎人的存在形态,关乎人的发展。但教育无论按照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终都要靠教学去完成。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的是将哲学认识论当做方法论移植到教学中,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认识说”;以追求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价值增殖说”;将本体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整体反映教学的本体性、形成教学过程的“交往说”;把教学当做实践活动来看待教学过程的“实践说”;以心理学和多学科为基础,分析“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论述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和知识的习得过程的“发展说”和“学习说”,等等。
   上述这些典型的教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层次或某一深度对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进行了阐述,有对教学本质“行而下”的探讨,也有教学本质“行而上”的揭示。这样,就引出了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这一论题。
   教学从属于教育,教育从属于社会,教学系统是人为划分的一种系统形式,是“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与另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为的、理想的、为人的目的而共同创造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关系形态、一种活动形式”。教学系统的人为存在,能够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加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文化新人的生成,这是教学存在的普遍和基本职能。这一职能能够实现完成教学的具体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职能,教学才能体现出其作为独特的文化历史存在的一般意义。在教学论中对教学本质的追寻是以相信其存在的信念为前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强调现有知识、理论、假设和原则,并设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探讨。但目前的研究忽视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理论的构建,缺乏清晰的理论思路,结果只满足于对某些教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学问,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人为的,是生成的,是生成着的,是演化着的。它的演化关系到教学的本质属性,关系到教学理论的建构,关系到教学的本质研究。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理论是揭示系统本质、变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用自组织理论分析教学系统的演化,研究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能够揭示教学的本质,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提高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自组织系统理论
  
  (一)自组织理论
   所谓自组织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也就是说,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为了探索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20世纪后半叶,众多科学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在一般系统理论研究系统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该理论揭示,如果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并远离平衡态,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发生自组织的条件:结构耗散
   1.系统必须开放。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从高能区向低能区转化,直至趋于平衡,而一旦达到平衡态,系统就从原先的有序状态转化为无序的稳定平衡态,即孤立系统总是朝着熵值最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但在开放条件下,系统与环境既交换能量,又交换物质,系统熵流的变化由两部分构成:第一,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流deS;第二,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增值diS。因此,dS =deS + diS。由于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变,它可正可负;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变,这个量总是正的。若外界提供的负熵流deS<0,且deS<diS,则dS>0,外界给系统的负熵流不能完全用来减少系统的总熵,系统演化不完全。若外界提供足够的负熵流deS<0,且deS>diS,则可实现dS<0,即给系统以足够的负熵流来减少系统的总熵,使系统成为耗散结构。
   2.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才能出现,系统自组织运行才会发生。所谓远离平衡态,是指由于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极不平衡、差异较大的不稳定状态。系统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的线性区,内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比较均匀,不依赖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来维持系统的平衡。稳定状态,是一种静态的稳定“死”结构。而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是一种动态的“活”结构,它强烈依赖于外部条件,并且只有在系统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新秩序。
  (三)自组织作用机制:协同与竞争
   自组织系统运行的动力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来自开放不平衡系统中大量元素与子系统集体非线性的交互和自发的矛盾运动。在系统中大量差异化元素的相互作用和正反馈机制,会自发地产生各种寿命长短不一的快变量和慢变量,其中寿命较长的慢变量渐渐演变为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元素互动模式,并成为“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规则(序参量)去支配其他元素的运动方式。在序参量的产生和发展的同时,系统中的各元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上又有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多重作用相互链接耦和超循环模式,形成更复杂和强力的竞争,协同非线性作用机制,推动着系统由一种有序态向新的有序态发展。
  (四)自组织运行的路径:临界突变
   自组织运行的路径从开始的渐变轨迹分叉进入临界区,在受到“临门一脚”的涨落触发下而出现突变,这种“突变选择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瞬间涨落的偶然性所支配”。此时的系统非线性状态方程具有多重解的可能性,虽不能给出长期的运行结局,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由于自组织的运行化格局取决于条件的改变,我们可以“慎终追远”,对外部控制参量进行选择来影响自组织的渐变轨迹,在临界点通过诱导事物突变,来使事物渐趋平稳变化或引导自组织的运行方向。
  
  三、教学系统的演化
  
   人们一般把事物内部新质的产生过程看成是由低级向高级递增,或由高级向低级递降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直线过程。这样把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一个旧质到复杂的一个新质的发展叫做演化,这是对事物演化的一种狭义的理解。然而,世上存在的事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和“一”相统一的。演化不是由单一到复合,也不是复合物的分化,而是多样性统一的一个具体化到另一个具体化,是一种复杂状态到另一种复杂状态的过渡。所以演化是事物从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转变成为另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的具体过程。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决定的。教学系统是人为划定的开放系统,具备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的特征,能够使教学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实现自组织演化。
  (一)教学系统具有的特性
   1.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能进行物质交换,又能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作用引入负熵,抵消了系统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增加,使得整个系统走向有序。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教学系统及教学子系统三者间存在着包容关系。教学系统一方面与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另一方面将实施的结果信息反馈给教育系统,修正教育目的,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教学系统除了这些显性的交流外,还有教学子系统与教育系统隐性交流。如社会上的人才观、教育观、价值观等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见,教学系统不仅是一个与外界有着物质交换,而且还有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负熵流,使教学系统成为耗散结构。
   2.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平衡态是指系统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系统要素最为无序的混乱状态。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教学系统中所说的平衡态则与热力学中所讲的平衡态有所不同。它是指在开放条件下,教学系统诸要素按一定规律协调有序地分布并维持的一种状态,与物理学中的稳定态相对应。教学系统受到的作用非常广泛,有外界社会系统中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系统中教育目标对教学系统的要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等,使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如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价值观、道德品德、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人爱好、理想抱负、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引起的不平衡,把教学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
   3.教学系统具有非线性。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果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那么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教学信息的流动形式是由教师流向学生。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应该是成正比的函数关系,教学结果应该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到多少。如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客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信息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搜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是两个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复杂生命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获取的信息量由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认知结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等多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学系统的效力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各元素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4.教学系统能够产生涨落。涨落是指“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能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原始驱动力。一般说来,线性关系的系统对系统的状态产生的影响不大,涨落都是衰减的。而非线性关系的系统,内部各构成元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被系统非线性的反馈机制放大,能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在教学系统中,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人才、信息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各种波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作用到教学系统内部,信息被逐级放大,造成系统内部的涨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学系统就进入到高一级的有序的新状态。可见,教学系统能够产生涨落。
  (二)演化过程
   复杂系统的实施过程分为组织和运行两个阶段。组织阶段是以他组织的方式将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结构。运行阶段是以组织结果为基础,通过外力将系统的有序结构打破成为无序结构,使系统结构耗散变为新的有序结构。教学系统作为复杂系统,从实施过程中看,组织阶段是以他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当组织阶段完成后,随即进入运行阶段,此时依然面临着运行方式的选择。如果选择他组织的方式,教学系统在他控下运行,内部以静态结构相保持,系统运行没有活力,实施效率低下并逐步衰减。但是,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静态结构很难持续保持,教学系统一旦开始运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换便无法阻止,内部机制立即响应环境变化,将环境变化的信息引入系统,使教学系统内各元素协同、耦合产生动力,对教学系统现有的静态有序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因此,教学系统在运行阶段,静态有序的平衡结构无法满足教学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耗散结构,将教学系统从无序结构变为新的有序结构。
   从教学过程实施看教学系统演化过程,应包括:从无序到静态有序结构的组织阶段和从静态有序结构到动态有序结构的运行阶段。后一过程是以组织阶段形成的静态有序结构为初态逐步演化形成耗散结构。当形成耗散结构后,系统结构及功能对环境变化表现出特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内部机制随时响应环境变化。可以认为,教学占据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特定的转化位上,环境的每一次变化,教学系统结构与功能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从一个转化位跳跃到与环境相对应的新的转化位上,表现出教学系统的动态有序。
  (三)演化的内在机制
   在教学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以后,系统便进行演化。协同学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竞争与协同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表现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与协同共同决定系统的命运,由于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子系统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达到合作共同承担着系统演化的任务。
   教学系统内部存在众多子系统,由于系统内部各元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与协同的关系。竞争不仅体现在构成教学系统与环境因素之间,还体现在环境与教师、环境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内部之间。在教学系统中,人们对教学系统在设计、使用上的不同认识和观念以及扮演的角色及利益格局的影响,是产生竞争的直接原因。教学系统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及教师系统之间。就教学媒体系统而言,多种技术在教学系统内发挥着不同的逻辑功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在教师与学生系统之间,教师与学生角色和职责的划分决定了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协同作业方能实现。竞争与协同对于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竞争导致了教学系统内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观念的形成,推动教学系统内新质的产生,防止系统进入平衡态,最终促进系统动态有序。而协同则能够保证产生的教学系统新质稳定下来,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系统无序状态的产生,使得教学系统演化的方向得以明确。
  
   四、演化方程及启示
  
  (一)演化方程的建立
   教学系统的多变量决定了教学系统具有复杂性,教学系统的演化应该有多变量的组合来描述。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结构从无序到达有序结构的非平衡相变,是通过涨落由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而在相变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仅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变量,这是教学系统结构形成动态有序的关键,称为控制参量。
   影响教学效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影响教学系统效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看,可分为三类:一是增益因素,如教师强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学生融洽的关系、良好的学风、互助友爱、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强、远大的理想等。二是衰减因素,如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式简单粗放、学生人缘不好、教学环境恶劣、与教师上的感情抵触、学生的厌学情绪、集体学习风气差等。三是饱和因素,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发展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局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知识有限的容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学效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演化启示
   教学系统的演化是以打破系统的有序结构形成无序结构为起点,在新的无序结构的基础上,发生涨落,获得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驱使系统从教学无序结构到有序结构形成。自组织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常优化的系统形式,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同样也是一种优化的系统形式。因此,在教学系统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教学系统寻求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静态系统,而是要建立起具有耗散结构的、“活”的动态有序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施的成功。第二,要开发影响教学系统的饱和因素,减少衰减因素,提高增益因素的影响力,培育教学形成耗散结构的环境,使教学系统在自身竞争与协同机制的作用下以自组织方式运行,这样教学效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系统的实施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12,28.
   [2]李定仁.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87.
   [3]张广君.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0,177,320.
   [4](前苏)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3.
   [5]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87.
   [6]邓平修.自然辩证法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8.
   [7]湛垦华.涨落与系统自组织[J].中国社会科学,1989(4):175-184.
   [8]曾国屏.论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J].系统辩证法学报,1998(1):15.
   [9]吴彤.论协同学理论方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6):15.
   [1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20.
   [11]陈其荣.自然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144.
   [12]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3]郭志安.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12,138,149.
   [14]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rcroscopic Approach to Cpmplex Systems[M].Berlin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88:6,11.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多元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文章从英语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源起、目标确定、思路梳理、方案制订到改革的实施等方面,阐述了皖西学院外语系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建设,并对建设成果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英语教育 特色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曾必好(1967- ),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外语系副主任,讲师,
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给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为医学诊疗、治疗技术带来了革命。中国物理医学学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现代医疗模式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基础扎实
人性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产品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的分析,结合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探讨了职业技术人才人性化培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对于高职学校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高效课堂的关键。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质,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高职学校音乐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构建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是我国声乐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音乐体系的精髓。相关调查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倾向于唱法和理论知识,忽视传统音乐文化,从而影响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对此,本文从开展情感体验教学、合理运用感知能力以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详细案例分析,阐述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望给予声乐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策略  【中图
【摘要】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和张扬个性,是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笔者结合实例,就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抛一己之见。  【关键词】音乐;教学;个性化教育  个性特长的发展既是人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作为教育应当成就个性特长的发展,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师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真诚地拥抱每个学生。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和张扬个性,是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驰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