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这让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落实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而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经验,提出细化教学目标、引入生活元素,以及开展合作活动等策略,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目标 生活
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成长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基于素养导向,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进行其他教学活动设计的开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往往以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为导向,进行策略和活动的安排,从而在落实目标要求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果。而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应当基于素养的内容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指向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做好课堂的导向工作。
例如,在《认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目标的制作:
(1) 数学抽象: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有关概念;
(2) 逻辑推理:让学生体会方程概念的生成过程,以及方程等式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4) 直观想象:使学生能够将方程与图形相结合,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
(5) 数学运算: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方程的计算,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6) 数据分析:让学生基于方程计算的结果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促进学生实现数据分析水平的提升。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要求,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引入生活元素,发展建模素养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具体密切关联,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時,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做出了建模素养的要求,其本质也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问题的解答。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生活化的习题,促进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习题解答中,逐步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例如,在《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家超市运来了15台游戏机,每一台的售价是856元,全部卖出后能够收入多少元?”“希望小镇上有18所小学,每一所小学当中约有学生612人,那么希望小镇中一共有小学生多少人?”等具有生活元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提高对乘法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利用生活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的效果,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开展合作活动,深入抽象理想
数学抽象的素养主要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内容的理解效果,而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单向讲解的形式,对学生讲述数学概念,造成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也不利于学生认知抽象概念。而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则能够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合作活动的优势,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入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先基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同,将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数学素养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数学素养发展程度不佳的学生。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进行小数概念的辨析,并让小组中数学素养较强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小数概念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教师优化改革中具有积极意义,在之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弱化自身在教学中的存在,突出学生的本位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展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新课改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严苗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25-26.
[2] 鲁提菲·阿不都克力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反思[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目标 生活
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成长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基于素养导向,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进行其他教学活动设计的开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往往以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为导向,进行策略和活动的安排,从而在落实目标要求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果。而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应当基于素养的内容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指向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做好课堂的导向工作。
例如,在《认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目标的制作:
(1) 数学抽象: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有关概念;
(2) 逻辑推理:让学生体会方程概念的生成过程,以及方程等式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4) 直观想象:使学生能够将方程与图形相结合,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
(5) 数学运算: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方程的计算,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6) 数据分析:让学生基于方程计算的结果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促进学生实现数据分析水平的提升。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要求,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引入生活元素,发展建模素养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具体密切关联,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時,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做出了建模素养的要求,其本质也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问题的解答。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生活化的习题,促进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习题解答中,逐步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例如,在《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家超市运来了15台游戏机,每一台的售价是856元,全部卖出后能够收入多少元?”“希望小镇上有18所小学,每一所小学当中约有学生612人,那么希望小镇中一共有小学生多少人?”等具有生活元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提高对乘法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利用生活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的效果,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开展合作活动,深入抽象理想
数学抽象的素养主要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内容的理解效果,而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单向讲解的形式,对学生讲述数学概念,造成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也不利于学生认知抽象概念。而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则能够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合作活动的优势,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入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先基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同,将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数学素养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数学素养发展程度不佳的学生。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进行小数概念的辨析,并让小组中数学素养较强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小数概念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教师优化改革中具有积极意义,在之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弱化自身在教学中的存在,突出学生的本位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展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新课改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严苗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25-26.
[2] 鲁提菲·阿不都克力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反思[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