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疫情期间,支教新模式逐渐浮出水面。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暑期支教同样如火如荼开展。往年,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团队到G市各乡镇开展暑期支教,为留守儿童带来了新知识与温暖。以支教模式,开展教育扶贫,促进当地教育发展。今年,他们探索新支教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支教模式融合,将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与线下资源整合,有利推动支教模式创新发展。本文将以G市某团队线上线下支教双模式为例,探究线上线下双模式支教的利弊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 支教 线上 线下 双模式
本文符合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扶贫、支教活动的热点,具有可探究性。传统支教模式以线下为主,但存在缺少线上资源的有效整合等问题。网络支教也存在设备网络不稳定、情感沟通等问题。本文探索的线上与线下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支教模式的问题,为如何更好地开展支教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和有效的借鉴作用。线上线下双模式在未来互联网+背景下是一种具有潜力巨大的支教方式,值得探索后进行推广实施。
一、研究背景
1.1乡镇教育现状
1.经济较落后,教育资源较缺乏。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经济落后,导致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有限,进而导致教育资源匮乏不平衡。
2.生源问题。G市某地交通便利,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多为隔代抚养,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
3.师资力量薄弱,配置不均衡。乡镇教育资源落后,愿意留在乡镇的年轻教师少,大多数为面临退休的老师。相比城镇的师资,配置不均衡。
1.2传统支教面临的问题
1.传统支教时间空间受限,不利于系统性教学。据了解,广西区内大部分的志愿者帮扶团队为外地团队,到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进行教育教学扶贫,仅从事定期、定点支教服务,缺少长期合作。[1]外地团队对当地的情况不够了解,他们一般只能通过网络与当地公益组织负责人联系,提前知晓场地和学生情况,但实际情况需要他们到达才能逐渐适应。据悉,今年暑期G市某乡镇的小学,有两支不同的团队分时段前后进行教学。学生要不断适应教学风格,不利于学生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短期支教,缺失长期情感交流。各高校支教团队成员每年都会进行换届,每年参与支教的大学生都不是同一批的人。乡镇的留守儿童不仅渴望学习新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陪伴。他们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突然感受到外界的哥哥姐姐的关爱,心理容易产生依赖感,刚建立感情,就面临分离。[2]有些学生甚至会想,只有这个暑期的短期陪伴,倒不如不要来,反正以后也不会见面了。大部分的团队只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最长也不会超过一两个月,如何形成一种长期的志愿关爱服务活动是当前急切解决的问题。
1.3线上支教现状
1.网络设备较为完备,缺乏技术型教师。G市某地网络设备已逐步完善,但乡村教师大多数为面临退休的教师,逐渐与互联网教学脱节。当地教师难以协助线上支教团队操控设备开展线上教学。
2.线上支教模式僵硬,缺乏感情沟通。志愿者借助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软件进行线上授课,信息量大,难免会出现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小学生教学。人机沟通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二、支教团队情况简介
G市某支教团队由某双一流大学8名成员组成,他们在G市某乡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充分考虑疫情等实际情况,结合原有科学理论知识,开创线上线下“N+1”支教模式。线上由多人远程开展教学研究,线下一名当地队员实地辅助控场,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备课,中期及时调整改进,后期完善总结。
三、双模式支教优势
3.1建立适度关系,有效沟通
线上线下双模式能夠弥补线上支教的师生沟通少、熟悉度低的问题,由线下成员开展疏导,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既能利用线上支教的网络资源配置,又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避免产生过度的亲密感、依赖感。线下成员能够与线上成员进行积极配合,共同打造多元化课堂。
3.2模式新颖,多元教学
相比一般线上的讲授法、视频教学,双模式更具有吸引力、更灵活、更新颖。团队成员开展线上讲授与线下实验操作相结合,如进行化学、生物、物理等趣味小实验。团队成员线上进行直播讲解,播放趣味视频,线下成员发放道具,同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音乐、历史、经济学小知识和手语课十类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课件设计精美。若仅进行线上授课过于普通枯燥,若仅进行线下授课不够有吸引力。线上与线下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
3.3科学实施,提升能力
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知识科学体系,在原有的传统支教模式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大环境,与时俱进,更新观念。G市该团队敢于开拓创新,双模式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锻炼。前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等科学理论设计活动策划、进行科学备课,咨询当地负责人相关学生和设备的问题,设想效果,做好预案。支教开始时,依据第一次授课的课堂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改进。随着团队成员协调配合,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的应变能力、教学能力等。支教结束后,每位成员进行教学反思,实时总结,手写给当地小朋友的信。总体上,做到了科学实施,且提升了个人能力。
四、双模式支教弊端
4.1网络设备不稳定
网络不稳定,设备调试易出问题,导致时间浪费。如音乐课,由于网络、现场环境、第一次操作等问题,导致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仅仅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接触,很难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突发意外情况,考验支教成员发挥机智应变能力。 4.2专注力有待提升
首先,对支教成员是一种挑战,与学生沟通有一定的距离感,互动环节难以得到反馈。学生数量多,线上难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反应,不便及时调整课程形式和内容。其次,线上支教的成员易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支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当地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隔着屏幕交流,缺乏上课的真实感,易开小差。无论是当地学生还是支教成员,专注力都有待提升。
4.3成员经验与能力不足
团队成员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第一次实施双模式支教,难以预料突发的情况。仅一人控制现场有难度,一人精力有限,负责分发回收道具,组织学生认真听每一节课,维护现场纪律,帮助学生做实验等。对于整个团队成员都是一种挑战,考验成员的应变能力。如该乡村学生年纪小,自制力差,易开小差,线下成员难以一一督促。
4.4知识零散,不成系统
由于该团队支教时间仅五天,授课内容种类丰富,但很多课程仅仅只上了三、四节课后,就结课了。很多知识对许多学生只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就该团队支教活动开展成效而言,课程设置丰富但不够精细,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虽然后续有手写给小朋友们信件,安抚关心他们的成长,仅仅是简单的书信往来,很难接受长期的良好引导。
五、实施策略
据以上支教模式利弊对比探究,结合互联网+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策略,促进线上线下双支教模式发展。
5.1提升技術,改进网络设施稳定问题
重视网络稳定的问题,偏远落后的乡村网络不稳定,会影响到总体课堂的实施进度和质量。互联网+下支教双模式的关键在于网络,网络对于整个支教活动的落实起着重要作用。在保障乡村设备完善的前提下,其次要改进网络稳定的问题。
5.2政策倾斜
政府应给予创新型支教模式一定的财政支持,依据当地贫困情况、留守儿童数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学质量。鼓励更多的省外双一流学校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双模式支教,解决路途遥远不方便的难题,线上线下配合,共同打造新课堂,开展教育扶贫。就该团队支教而言,团队成员少,学生数量多,可适当减少参与的留守儿童数量,分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5.3开展双模式支教培训工作
由大学、当地乡镇政府、志愿组织等形成多方合力,开展双模式支教培训工作,提升支教志愿者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操控相关设备技术的专业能力,完善双模式支教的教学设计。[3]线上和线下分别进行专题培训和教学研究,如线上成员要注重课程设计的灵活性、生动性,线下成员注重团队合作,如何更完美配合教学的实施等。
5.4打造双模式支教系统平台
利用互联网媒体,打造双模式支教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平台上发布当地的支教需求信息,志愿者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当地学校或社区与志愿者进行互选。有针对性地招募更多的优秀志愿者,分成线上线下两部分招募,可以自行组队,也可进行线上实时组队。实时录制视频,监测志愿者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系统能够及时进行记录反馈,有利于志愿者提升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家长等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课堂情况,进行点评,发表在评论区,及时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志愿者支教结束后在平台上发布教学反思,更好地完善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输入自己的学习心得,对志愿者进行评价。
5.5大学生应树立正确支教服务意识
就志愿者而言,大学生要学会协调个人时间与支教活动时间,树立正确的支教服务意识,明确参与动机。活动期间,支教成员尤其是线上成员,应专注支教任务的高效完成,提升为公益事业奉献的服务意识,不要让生活琐事打扰支教活动进程。
六、结束语
从乡镇教育现状、传统支教问题、线上支教现状来看,本文中该团队的线上线下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支教模式的问题,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教学。这是短期支教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把线上线下双模式有效利用起来,打造长期支教双模式,便可取长补短。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双模式有利于改进传统模式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线下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总体而言,线上线下双模式在未来互联网+背景下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支教方式,值得推广实施。
参 考 文 献
[1]马明镜,周柳芝,马永春.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模式的探索[J].智库时代,2020(04):205-206.
[2]于有广,张征.师范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义务支教机制探索[J].山西农经,2019(20):136+153.
【关键词】 支教 线上 线下 双模式
本文符合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扶贫、支教活动的热点,具有可探究性。传统支教模式以线下为主,但存在缺少线上资源的有效整合等问题。网络支教也存在设备网络不稳定、情感沟通等问题。本文探索的线上与线下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支教模式的问题,为如何更好地开展支教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和有效的借鉴作用。线上线下双模式在未来互联网+背景下是一种具有潜力巨大的支教方式,值得探索后进行推广实施。
一、研究背景
1.1乡镇教育现状
1.经济较落后,教育资源较缺乏。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经济落后,导致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有限,进而导致教育资源匮乏不平衡。
2.生源问题。G市某地交通便利,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多为隔代抚养,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
3.师资力量薄弱,配置不均衡。乡镇教育资源落后,愿意留在乡镇的年轻教师少,大多数为面临退休的老师。相比城镇的师资,配置不均衡。
1.2传统支教面临的问题
1.传统支教时间空间受限,不利于系统性教学。据了解,广西区内大部分的志愿者帮扶团队为外地团队,到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进行教育教学扶贫,仅从事定期、定点支教服务,缺少长期合作。[1]外地团队对当地的情况不够了解,他们一般只能通过网络与当地公益组织负责人联系,提前知晓场地和学生情况,但实际情况需要他们到达才能逐渐适应。据悉,今年暑期G市某乡镇的小学,有两支不同的团队分时段前后进行教学。学生要不断适应教学风格,不利于学生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短期支教,缺失长期情感交流。各高校支教团队成员每年都会进行换届,每年参与支教的大学生都不是同一批的人。乡镇的留守儿童不仅渴望学习新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陪伴。他们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突然感受到外界的哥哥姐姐的关爱,心理容易产生依赖感,刚建立感情,就面临分离。[2]有些学生甚至会想,只有这个暑期的短期陪伴,倒不如不要来,反正以后也不会见面了。大部分的团队只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最长也不会超过一两个月,如何形成一种长期的志愿关爱服务活动是当前急切解决的问题。
1.3线上支教现状
1.网络设备较为完备,缺乏技术型教师。G市某地网络设备已逐步完善,但乡村教师大多数为面临退休的教师,逐渐与互联网教学脱节。当地教师难以协助线上支教团队操控设备开展线上教学。
2.线上支教模式僵硬,缺乏感情沟通。志愿者借助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软件进行线上授课,信息量大,难免会出现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小学生教学。人机沟通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二、支教团队情况简介
G市某支教团队由某双一流大学8名成员组成,他们在G市某乡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充分考虑疫情等实际情况,结合原有科学理论知识,开创线上线下“N+1”支教模式。线上由多人远程开展教学研究,线下一名当地队员实地辅助控场,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备课,中期及时调整改进,后期完善总结。
三、双模式支教优势
3.1建立适度关系,有效沟通
线上线下双模式能夠弥补线上支教的师生沟通少、熟悉度低的问题,由线下成员开展疏导,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既能利用线上支教的网络资源配置,又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避免产生过度的亲密感、依赖感。线下成员能够与线上成员进行积极配合,共同打造多元化课堂。
3.2模式新颖,多元教学
相比一般线上的讲授法、视频教学,双模式更具有吸引力、更灵活、更新颖。团队成员开展线上讲授与线下实验操作相结合,如进行化学、生物、物理等趣味小实验。团队成员线上进行直播讲解,播放趣味视频,线下成员发放道具,同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音乐、历史、经济学小知识和手语课十类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课件设计精美。若仅进行线上授课过于普通枯燥,若仅进行线下授课不够有吸引力。线上与线下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
3.3科学实施,提升能力
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知识科学体系,在原有的传统支教模式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大环境,与时俱进,更新观念。G市该团队敢于开拓创新,双模式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锻炼。前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等科学理论设计活动策划、进行科学备课,咨询当地负责人相关学生和设备的问题,设想效果,做好预案。支教开始时,依据第一次授课的课堂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改进。随着团队成员协调配合,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的应变能力、教学能力等。支教结束后,每位成员进行教学反思,实时总结,手写给当地小朋友的信。总体上,做到了科学实施,且提升了个人能力。
四、双模式支教弊端
4.1网络设备不稳定
网络不稳定,设备调试易出问题,导致时间浪费。如音乐课,由于网络、现场环境、第一次操作等问题,导致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仅仅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接触,很难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突发意外情况,考验支教成员发挥机智应变能力。 4.2专注力有待提升
首先,对支教成员是一种挑战,与学生沟通有一定的距离感,互动环节难以得到反馈。学生数量多,线上难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反应,不便及时调整课程形式和内容。其次,线上支教的成员易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支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当地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隔着屏幕交流,缺乏上课的真实感,易开小差。无论是当地学生还是支教成员,专注力都有待提升。
4.3成员经验与能力不足
团队成员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第一次实施双模式支教,难以预料突发的情况。仅一人控制现场有难度,一人精力有限,负责分发回收道具,组织学生认真听每一节课,维护现场纪律,帮助学生做实验等。对于整个团队成员都是一种挑战,考验成员的应变能力。如该乡村学生年纪小,自制力差,易开小差,线下成员难以一一督促。
4.4知识零散,不成系统
由于该团队支教时间仅五天,授课内容种类丰富,但很多课程仅仅只上了三、四节课后,就结课了。很多知识对许多学生只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就该团队支教活动开展成效而言,课程设置丰富但不够精细,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虽然后续有手写给小朋友们信件,安抚关心他们的成长,仅仅是简单的书信往来,很难接受长期的良好引导。
五、实施策略
据以上支教模式利弊对比探究,结合互联网+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策略,促进线上线下双支教模式发展。
5.1提升技術,改进网络设施稳定问题
重视网络稳定的问题,偏远落后的乡村网络不稳定,会影响到总体课堂的实施进度和质量。互联网+下支教双模式的关键在于网络,网络对于整个支教活动的落实起着重要作用。在保障乡村设备完善的前提下,其次要改进网络稳定的问题。
5.2政策倾斜
政府应给予创新型支教模式一定的财政支持,依据当地贫困情况、留守儿童数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学质量。鼓励更多的省外双一流学校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双模式支教,解决路途遥远不方便的难题,线上线下配合,共同打造新课堂,开展教育扶贫。就该团队支教而言,团队成员少,学生数量多,可适当减少参与的留守儿童数量,分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5.3开展双模式支教培训工作
由大学、当地乡镇政府、志愿组织等形成多方合力,开展双模式支教培训工作,提升支教志愿者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操控相关设备技术的专业能力,完善双模式支教的教学设计。[3]线上和线下分别进行专题培训和教学研究,如线上成员要注重课程设计的灵活性、生动性,线下成员注重团队合作,如何更完美配合教学的实施等。
5.4打造双模式支教系统平台
利用互联网媒体,打造双模式支教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平台上发布当地的支教需求信息,志愿者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当地学校或社区与志愿者进行互选。有针对性地招募更多的优秀志愿者,分成线上线下两部分招募,可以自行组队,也可进行线上实时组队。实时录制视频,监测志愿者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系统能够及时进行记录反馈,有利于志愿者提升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家长等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课堂情况,进行点评,发表在评论区,及时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志愿者支教结束后在平台上发布教学反思,更好地完善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输入自己的学习心得,对志愿者进行评价。
5.5大学生应树立正确支教服务意识
就志愿者而言,大学生要学会协调个人时间与支教活动时间,树立正确的支教服务意识,明确参与动机。活动期间,支教成员尤其是线上成员,应专注支教任务的高效完成,提升为公益事业奉献的服务意识,不要让生活琐事打扰支教活动进程。
六、结束语
从乡镇教育现状、传统支教问题、线上支教现状来看,本文中该团队的线上线下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支教模式的问题,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教学。这是短期支教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把线上线下双模式有效利用起来,打造长期支教双模式,便可取长补短。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双模式有利于改进传统模式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线下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总体而言,线上线下双模式在未来互联网+背景下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支教方式,值得推广实施。
参 考 文 献
[1]马明镜,周柳芝,马永春.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模式的探索[J].智库时代,2020(04):205-206.
[2]于有广,张征.师范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义务支教机制探索[J].山西农经,2019(20):13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