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不孕症;涤肠汤
【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63-01
凡夫妇同居2年以上,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怀孕者,称为不孕症。临床自拟涤肠治疗治疗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证,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0例,25~30岁78例;30~35岁160例;35岁以上42例。其中原发性不孕72例,继发性不孕208例,证见带下量多,少腹坠痛,通水,造影术诊断为输卵管不通者。
1.2治疗方法涤肠汤药物组成:小茴香20克、元胡20克、没药20克、当归15克、肉桂20克、川芎20克、赤芍25克、生蒲黄15克、五灵脂20克、紫草30克、贯众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桃仁20克、红花15克、橘米20克、丹荔核20克、水蛭10克、金不换15克,第一次加水1250毫升浸泡3小时,煮沸后改用小火再煮30分钟,250滤出毫升,第二次加水1000毫升,同上煎煮滤出,混合后分两次,早饭前,晚睡前口服,每日一剂。于月经第三天始服,连服10剂为一个周期,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1.3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确定诊断标准。育龄妇女结婚2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曾有孕产史,继又间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确定疗效标准。治愈:2年内怀孕;好转:虽未受孕,但与本病有关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3结果
一个疗程治愈182例,占65%,有效84例占30%,无效14例占5%,其中一个月经周期怀孕者36例,占治愈率19。8%,二个月经周期怀孕者80例,占治愈率44%,三个月经周期怀孕者66例,占治愈率36。2%,
3讨论
祖国医学中并无“不孕症”的概念,《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为病,其子女不孕”,首次提到了“不孕”一词,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无子”、“断续”等病的范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古书亦无明确叙述,但有些极为类似的记载,《石室秘录》指出“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症,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说明中医理论早就认识到生殖系统管道可发生病理性阻塞以致引起受精障碍,由于疝瘕积聚,阻于胞络,以致精不能施,血不能摄,故婚而无子,而成疝瘕,多因流产之时,胞脉空虚,外邪乘袭,留滞作崇,或内伤七情,气血逆乱,或饮食生冷,气机升降失常,气失宣行,血滞成瘀,阻于脉道,或无形而成积聚,导致不孕。《诸病源侯论》引养生方曰:“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说明在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博结而成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之时,房事不洁,感染邪毒为瘀,或精浊与余血相结为瘀,瘀阻冲任,而致不孕。以上所述的不孕类似于现代医学输卵管炎性阻塞或通而不畅而导致的不孕症。现代医学所说的输卵管炎性不孕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数肝郁气滞血瘀,下焦胞脉受阻,无法摄精成孕。临床则多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西医对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治疗主要通过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使输卵管恢复功能,达到能够受孕的目的,其治疗主要有四个方面: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治疗,但费用比较昂贵。输卵管不通病程较长,由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差,病情迁延而成,也可无急性症状,多由炎症导致。活血化瘀药改善血循环及组织微循环、扩张血管、改善病灶周围血氧供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抗感染、抗菌解毒、解痉止痛、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中医学认为,不孕症多为先天不足,肾虚血瘀,或经期感受外邪,与血相搏成瘀,瘀滞胞宫、胞脉,两精不能相搏所致。涤肠汤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加减,。少腹逐瘀汤为清•王清任在妇科临床中用于“去疾,种子,安胎”的验方,根据原文所载,该方治疗领域涉及妇科徵瘕积聚、痛经、崩漏、带下、不孕、胎动不安、小产滑胎等。王清任对该方评价颇高,谓其“能将子宫内瘀血化净”,“效不可尽述”,是一首“尽善尽美”的“真良善方也”。因此,女性不孕症原因尽管复杂,只要辨证准确,用此方加减取效甚佳。方中当归、川芎、赤芍药均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为祛瘀生新之主药;小茴香、肉桂、干姜均具温经散寒之功,以温通下焦;延胡索、五灵脂、没药、蒲黄功能化瘀止痛,并温肾补肾。加以解毒活血药紫草,贯众、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橘米、丹荔核、水蛭、金不换等以奏化瘀解毒、消肿通络之功效。因此,临床上以本方为主治疗不孕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此外,保持心态平和,生活规律,防止肝郁气滞,血瘀卵阻,也是治疗不孕症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81-384.
[2]戴填.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7-45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2–73.
(收稿日期:2009.02.10)
【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63-01
凡夫妇同居2年以上,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怀孕者,称为不孕症。临床自拟涤肠治疗治疗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证,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0例,25~30岁78例;30~35岁160例;35岁以上42例。其中原发性不孕72例,继发性不孕208例,证见带下量多,少腹坠痛,通水,造影术诊断为输卵管不通者。
1.2治疗方法涤肠汤药物组成:小茴香20克、元胡20克、没药20克、当归15克、肉桂20克、川芎20克、赤芍25克、生蒲黄15克、五灵脂20克、紫草30克、贯众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桃仁20克、红花15克、橘米20克、丹荔核20克、水蛭10克、金不换15克,第一次加水1250毫升浸泡3小时,煮沸后改用小火再煮30分钟,250滤出毫升,第二次加水1000毫升,同上煎煮滤出,混合后分两次,早饭前,晚睡前口服,每日一剂。于月经第三天始服,连服10剂为一个周期,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1.3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确定诊断标准。育龄妇女结婚2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曾有孕产史,继又间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确定疗效标准。治愈:2年内怀孕;好转:虽未受孕,但与本病有关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3结果
一个疗程治愈182例,占65%,有效84例占30%,无效14例占5%,其中一个月经周期怀孕者36例,占治愈率19。8%,二个月经周期怀孕者80例,占治愈率44%,三个月经周期怀孕者66例,占治愈率36。2%,
3讨论
祖国医学中并无“不孕症”的概念,《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为病,其子女不孕”,首次提到了“不孕”一词,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无子”、“断续”等病的范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古书亦无明确叙述,但有些极为类似的记载,《石室秘录》指出“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症,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说明中医理论早就认识到生殖系统管道可发生病理性阻塞以致引起受精障碍,由于疝瘕积聚,阻于胞络,以致精不能施,血不能摄,故婚而无子,而成疝瘕,多因流产之时,胞脉空虚,外邪乘袭,留滞作崇,或内伤七情,气血逆乱,或饮食生冷,气机升降失常,气失宣行,血滞成瘀,阻于脉道,或无形而成积聚,导致不孕。《诸病源侯论》引养生方曰:“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说明在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博结而成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之时,房事不洁,感染邪毒为瘀,或精浊与余血相结为瘀,瘀阻冲任,而致不孕。以上所述的不孕类似于现代医学输卵管炎性阻塞或通而不畅而导致的不孕症。现代医学所说的输卵管炎性不孕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数肝郁气滞血瘀,下焦胞脉受阻,无法摄精成孕。临床则多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西医对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治疗主要通过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使输卵管恢复功能,达到能够受孕的目的,其治疗主要有四个方面: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治疗,但费用比较昂贵。输卵管不通病程较长,由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差,病情迁延而成,也可无急性症状,多由炎症导致。活血化瘀药改善血循环及组织微循环、扩张血管、改善病灶周围血氧供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抗感染、抗菌解毒、解痉止痛、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中医学认为,不孕症多为先天不足,肾虚血瘀,或经期感受外邪,与血相搏成瘀,瘀滞胞宫、胞脉,两精不能相搏所致。涤肠汤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加减,。少腹逐瘀汤为清•王清任在妇科临床中用于“去疾,种子,安胎”的验方,根据原文所载,该方治疗领域涉及妇科徵瘕积聚、痛经、崩漏、带下、不孕、胎动不安、小产滑胎等。王清任对该方评价颇高,谓其“能将子宫内瘀血化净”,“效不可尽述”,是一首“尽善尽美”的“真良善方也”。因此,女性不孕症原因尽管复杂,只要辨证准确,用此方加减取效甚佳。方中当归、川芎、赤芍药均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为祛瘀生新之主药;小茴香、肉桂、干姜均具温经散寒之功,以温通下焦;延胡索、五灵脂、没药、蒲黄功能化瘀止痛,并温肾补肾。加以解毒活血药紫草,贯众、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橘米、丹荔核、水蛭、金不换等以奏化瘀解毒、消肿通络之功效。因此,临床上以本方为主治疗不孕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此外,保持心态平和,生活规律,防止肝郁气滞,血瘀卵阻,也是治疗不孕症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81-384.
[2]戴填.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7-45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2–73.
(收稿日期: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