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别告诉她》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成为观众展现了这一点。本文就“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从思维异向性、观念异向性两方面说明东西方关于公域与私域的文化碰撞;又从交流性认同、共生性行为两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在了解与共鸣中达成交融,以不同角度解读影片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命题。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文化交融;《別告诉她》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8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跨文化现象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影《别告诉她》的导演王子逸就是一位美国华裔,故事也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所改编。虽然她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黄种人,但却在美国出生、长大。换句话说,影片导演的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在美国,她本人也受到了西方思维方式与观念的浸润。正是由于这一点,影片从与导演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女主角的视角出发,为观众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一、私域与公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在《隐藏的维度》一书中引入了“文化冰山模式”,用于解构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碰撞。正如霍尔所说,文化系统就像是在水面上漂浮的冰山,未被发现的部分就是隐形文化所隐藏的部分,它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必定会引起碰撞。那么在《别告诉她》这一影视文本之中,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了东西方对于“临终告知权”问题的认知分歧。正如在影片中女主角的大爷对她说,西方人的生命观是把生命看成个体的,而东方会把生命看成集体的。
  (一)思维异向性
  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1]。具体来说,西方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推理,而东方注重情感体验。就如电影《意愿清单》,不管是资产雄厚、社会地位高的爱德华,还是穷困潦倒的卡特,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坦然。医生在宣布他们的检查结果时,没有像国产影视作品那样,严肃地说一句“叫你们家属来”,而是直接地告诉他们只剩下1年的寿命。这恰好为影片的主题建构提供了可能,美国人拍的作品中,似乎对这一行为见怪不怪,但在文化碰撞的文本《别告诉她》中就体现为以女主角的西方人视角来看在东方社会背景和现实下,东方人的种种“难以理解”的行为。如影片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奶奶身患癌症时日无多,到底告不告诉她?女主角碧莉的全家都默契地用表弟结婚这一契机使得全家人在奶奶家团聚,当碧莉感到疑惑时,她的父母也没打算说出真相。对于这种“谎言”,碧莉从一开始就感到不解。表弟与他女朋友才认识3个月,为什么这么快就结婚,为什么要拿结婚为幌子回国团聚。而碧莉父母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用一句“这是为了你奶奶好”而覆盖,似乎有些言不由衷。再有,碧莉回国后,姑姑带她去洗浴中心“放松”,趴在床上等待拔罐的碧莉以她困惑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西方人对于中医的怀疑。在西方人重实证、讲科学的思维之下很难理解中医的“拔罐”遵循了哪种医学理论,有什么科学依据。而这种体现在影片方方面面的思维异向性,正是对“临终告知权”问题的解释之一,一些展现在影片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似乎有据可循。
  (二)观念异向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而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2]。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碧莉的大爷对于东西方生命观的异同所做的阐释之外,影片文本中多处都在说明着这种观念异向造成的文化碰撞。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做“哭丧”,家中有人逝去时会请两位“哭丧”的师傅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外人觉得这家孩子非常孝顺。其实这种职业的存在以及市场的广阔无不证明东方“群体本位”观念的根植,甚至说,在人逝去后,关于死亡的仪式也是给除了本人之外的亲人、旁观者所看,满足的是集体心理中的群体认同,这在西方人碧莉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影片文本中还有一处细节,也值得寻味,碧莉初次回到家来宾馆办理入住,操着东北口音的宾馆经理把行李送到碧莉的房间后一直在询问她对于东西方生活差别的感受。彼时,碧莉的宾馆房间已经是她自己的私域,那道半掩不关的房间门似乎在阻隔着不同文化的代表,碧莉在表达了几次告谢之后,经理依旧自说自话。这一影像在东西方的文化体认之下变得滑稽,也是碧莉对于这种文化碰撞的直接性认识。碧莉对于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的疑惑还未得到解答之时,就有不同的人来向她提出新问题,这些困惑的堆积使得碧莉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边缘处游离。在网剧《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将辞于人世之时,果然选择与爱人离婚,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绝症是被误诊之后,又迫不及待地想与爱人复婚。这样一离一复的行为,无不显示着在东方文化中,个体始终将自己寓于家庭即集体之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不管是崇尚群体本位的东方文化,还是遵循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前者会使民族的凝聚力更强,后者会使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唯有将两者结合,兼容并包才能诞生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
  二、了解与共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对于具体的影像文本来说,跨文化背景的故事往往会产生两个以上的主体身份,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他者”与“自我”,而这种文化上的“他者”身份使得主角在表达人生困境时的视角会迥异于本土文化,而多一份冷静客观[3]。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地理背景、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社会观念等。当重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理解上产生分歧,影响有效交流的期望时,便产生了跨文化交际[4]。而这种交际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一)交流性认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援引自费孝通先生关于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这提示我们不仅要认同自己的文化,对其它民族的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带着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电影《别告诉她》中的几场群戏,通过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以及故事设置的巧妙性而堪称经典,其中一场是这个大家庭在饭店一起吃饭的场景。从视听语言的角度上分析,虽然在饭桌上每位家人都有相互之间的交流,但是镜头却没有给整个家庭或某组人的近景与特写镜头,而是把每个人说话的场景通过蒙太奇的组接而割裂开。姑姑在对碧莉一家的美国式生活表达不屑之后,被碧莉妈妈反问,“那你为什么想把儿子送出国外”,姑姑哑口无言。这场饭局看似是这个家庭时隔数十年后的团聚,但其实不然,由于数十年的时间中,家庭成员间各自所受教育、生活背景完全不同,所以为观众呈现出的则是两种相悖文化之间的博弈。但可能因为这场博弈发生在东方,所以这场直接的冲突和碰撞终以“认同”作为结局而被打破。后现代认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指向认同的交互性行为,即认同在不同主体的交互作用及自我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雖然主体仍然具有一个内在核心或本质,但更多是在与其自身之外的他者认同的对话中形成,文化认同因而具有深刻的多样性特征[5]。
  (二)共生性行为
  国际社会虽然没有统一的政府,但是国际社会的所有行为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却显示了多元共生状态。共生性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性,而国际共生性不仅是所有行为体在国际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性,而且是多元、复合性互相依赖[6]。国际社会维度尚且对共生性有着明确的界定,那么在跨文化领域这种共生性行为的存在则更加明显。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一场带有“谎言”色彩的婚礼,是一家人第二次聚集的场所。宴席上,在日本生活的大哥一家与在美国生活的碧莉一家一起做着十分无厘头的中国游戏“萝卜蹲”。一样是不同家庭成员的轮番出场,但这次的景别与上文中提到的“剑拔弩张”的场景相比极具柔和性。镜头的过渡不再是冷漠的硬切,而是巧妙地加入了长镜头元素,似乎也在暗示着一家人在这个幼稚的游戏中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与妥协。除此之外,碧莉在老家时跟随奶奶做过一次滑稽的晨练活动,内容之一便是对着天空大喊,据奶奶所说“可以通过大喊把身体的毒素排出去”。自幼受西方教育的碧莉自是不相信奶奶的这套说辞,也只是敷衍喊了两声了事。但当碧莉返回美国时,她在熙熙攘攘的纽约街道中对着天空大喊了一声,与此同时中国老家的麻雀闻声而动,这一声呐喊似乎也暗喻着碧莉的这趟中国之行找到了答案。2001年由郑晓龙指导的电影《刮痧》引起了东西方的热议,该部影片通过中国爷爷在美国为孙子进行“刮痧”治疗后留下的斑痕,被美国医生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证据,从而监护人被起诉的故事。虽然在证明刮痧这一行为合规性的过程十分曲折,但是最后美国警方还是通过中国医生以身试法的讲解,明白了刮痧的原理,取消了对监护人的控诉。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固然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被消解的,但是像影片中的碧莉、美国警方等人似乎都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了交融的节点,让跨文化交际成功,使一切行为得以有共生的存在。
  三、结语
  影片结尾,导演交代了原本被医生告知只剩半年寿命的奶奶最后生活了6年。这样半开放式的结尾似乎让观众又回到了对“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的讨论上来,如果当初如实告诉了奶奶,她还能生活得这么久吗?答案可能没人知道。但从深层次讲也是对东西方文化交织背景之下的反思,看似乌托邦式的结局正是对二者文化碰撞与交融之后的回应。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211-216.
  [2]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5-108.
  [3]孟春蕊.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伦理困惑——谈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129-131.
  [4]蔡荣寿,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48-49+216.
  [5]汪娟.斯图亚特·霍尔的后现代主体理论与文化认同观[J].浙江学刊,2013(5):112-116.
  [6]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共生性[J].国际观察,2014(1):37-51.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地市级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同时,又面临着融媒体带来的传播生态挑战,地市级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媒体属性并放大资源效应,在变局中开新局,本文将基于《威海日报》的相关举措加以探讨。《威海日报》依托“记者蹲点报道”这一讲好故事的形式,通过开掘政务资源,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紧合度,以用户思维全媒体推广蹲点报道产品,打造亮点经验样本,并尝试为决策汇聚意见,促进区域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城市记忆;文化
期刊
摘要:人物类视听作品旨在以“人”为主体,通过记录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状态和内心世界来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展示了动漫大师宫崎骏独特的创作经历和生活体验,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心灵共振。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本片对于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呈现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关键词:叙事学;人物视听作品;真实性;故事化;
期刊
摘要:“宝宝巴士”是传播效果较为突出的早期教育类数字产品之一,其传播策略的优势主要在于回应了儿童、家长和托幼机构及工作者的需求,输出了较为适宜的早教内容,并以免费易得的概念、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分发渠道、标志性的企业IP形象吸引了海内外广大用户。面对数字化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早教类数字产品应进一步探索科学的传播策略,同时,在优化用户体验、增强产品本身竞争力和发挥社群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在
期刊
摘要:“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面对媒介资源泛社会化、传播网状化的特征,传统媒体的分发渠道优势正在被进一步瓦解。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占领分发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舆论,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从2019年的《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到“慢直播”以及“小朱配琦”的公益“带货”直播活动,央视新闻多次凭借新潮的新闻形式以
期刊
摘要:电视剧《想见你》自开播以来便引发热烈讨论,剧中插曲《Last Dance》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获评论量超15万条,主题曲《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评论量超20万条,电视剧《想见你》的音乐广受观众喜爱。音乐不仅有其自身的价值,当音乐与电视剧的内容情节及故事氛围相融合,会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感受。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想见你》音乐的选取与创作、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以及音乐的综合传播效果,总结《想见你》音乐
期刊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但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助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脱贫的社会期待,因此应加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本土特色资源,大力培养信息化农民,开展新媒体致富主题培训,同时,激发村民对新媒体的自主学习,促使其主动探索新媒体致富道路、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以“先富”带“后富”,树立品牌效应。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新媒体
期刊
摘要:“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申报》
期刊
摘要:对于新闻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坏是有其质量标准的,一篇好新闻一定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闻。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深度报道新闻却不同于其它新闻门类,其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新闻学属性,又具备经济学属性。相应的,其质量标准也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新闻学质量标准与经济学质量标准。作为财经新闻一个子门类的基金深度报道也是如此,只不过其双重标准较财经深度报道而言更加具体和细化。  关键词:基金;深度报道;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