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就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渗透并培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其从思想上、行为上对家国情怀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成为了五大历史学科素养。其中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习与探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其主要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法治、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与人文情怀或人文价值的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过程。笔者认为,家国情怀素养要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充实人生、发展自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关键要以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教学过程为路径,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实现历史教学全过程渗透家国情怀。
一、顶层设计:立足家国情怀素养来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其具有其他人文学科的共性问题,而且其实质上是对其他四大历史素养价值回归的反映。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家国情怀素养,以家国情怀素养来统领教学逻辑,既是对其他四大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彰显,又有利于教学设计从家国情怀这一宏大历史视野来展开设计,使历史教学更富有人文情怀。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历史维度的教学考量以外,更应从家国情怀的民主意识进行设计,使家国情怀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笔者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缘由为切入点,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为核心,以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为主线,通过历史叙事、科学论述等手段,有效地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发展进行串联,从而使家国情怀素养中的民主意识转换为教学设计的主轴,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看弱化了党史叙事的革命性,但实质其效果却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等民主革命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面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夯实了基础。
仔细分析这一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历史叙事维度与民主叙事维度的转换,实际上是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变化过程来串联史实,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历史责任显得自然。换言之,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之正当性叙述,来串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史料,这有利于学生从更客观、更科学的层面去思考历史,使家国情怀素养取代了革命叙事,从思想深处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党的历史地位,突出历史课堂思政的价值与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家国情怀素养而言,其不是单一表现出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透过历史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历史选择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表现出爱党爱国爱家的人文追求,进而指导学生从更深远的历史视角去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二、情怀渗透: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来贯穿高中历史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指针,也是家国情怀素养全程渗透的显性体现。一方面,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现的路径与方式,也是教学方法作用的平台。家国情怀只有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教学设计得到保障与实现。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全程贯穿家国情怀素养,才能保障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得到实现。因为这些方面的培养,其始终都要围绕着家国情怀这一价值判断的视角来开展,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从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层面去开展教学,那么其历史价值显然就会被弱化。而这恰恰是中国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足点,是中国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但无力承担起历史使命,才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是继承了辛亥革命的革命精神,继续完成中国资产阶段未完成的历史使命。这实际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的历史承接逻辑及正当性价值,为现实中的“一国两制”的核心“一国”奠定的最重要的法理基础。这一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理顺法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国情怀渗透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叙事,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富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认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并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意识,就必须得联系实际,把历史的与现实的对照深刻地反映出来,才能使家国情怀内涵得到较全面的表现。因此,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不仅仅需要从教学设计出发组织教学,更要从现实条件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更科学、更理性认识历史,才能把学生从网络谣言或似是而非的假历史中走出来,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实现历史知识、历史情感、历史技能、历史价值等多层目标。
三、情境再现:彰显家国情怀素养来突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还要充分运用好历史教学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来看,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情感、历史价值有机统一的认知过程。而这个认知过程的评价在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彰显。在笔者的教学评价中,往往通过情境再现的历史叙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反馈教学过程,从而更客观评价教学过程。如笔者在太平天国的形成性评价中,就让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评价,来反映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而针对太平天国的影响是进步性大还是局限性大的问题上,学生們就分成了两种不同看法的群体,即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主张与农民起义运动的落后性,通过史实呈现、历史解释、客观分析等方面,全面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行一次呈现。而在这种呈现过程中,除了史料的运用以外,更可以看到学生的人文价值追求。如有学生认为,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中,其主张是进步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平天国建立后的政权表现即封建帝王式,还是洪秀全等领导人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非常丑陋甚至是凶残的,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必将走向失败,这是历史给予的客观判断。尽管这种分析有其不当之处,但从家国情怀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借由西方宗教和资本主义的方式行封建王朝之实事,确实是文化劣根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由此就不难发现,通过学生历史叙事的情境再现,通过活生生的史学材料来反馈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一方面既能表现出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史实进行拓展、选择与加工的综合能力,表现出其历史价值判断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来使历史教材内容更丰富、更丰满,更是为了学生更全面去理解、分析历史,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家国情怀内在的逻辑需要。一旦这种形成性评价转化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整合,那么学生终结性评价中,就会把综合历史能力更好地表现出来,使历史学习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得到保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素养也会通过这些目标得到确认。
四、回归实践:升华家国情怀素养来夯实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真正要审视并巩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对家国情怀进行升华,使之具体化为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或判断依据。这是因为,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实践过程,其本身就将多学科融合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检测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研学活动为例,在研学活动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更多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板块六大方面,对单一学科素养有联系但不明显。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就要将家国情怀进一步升华为核心素养六大方面的某些具体表现,并进行归纳综合,从而表现出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就能比较全面审视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情况。如在常见的红色基地参观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以外,作为历史老师更应抓住机会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与升华。无论是革命文化的嵌入,还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亦或是责任担当的呈现,其基本的内涵都应指向家国情怀。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用好家国情怀的内涵,引导学生从某一方面进行有效实践表达。家国情怀的内涵很丰富,形式表现也很多,历史教师要用好这一内涵与表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直观的方式进行理性的引导,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家国情怀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家国情怀自然升华,并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是用好历史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家国情怀表现空间。家国情怀的表现空间,是超越时空观念的历史共鸣与回响。如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就可以升华为责任担当的基本素养进行分解、重组,并通过现实与历史材料,有机使之联系起来,形成活动观照下的家国情怀表述,逐步浸入学生的内心。用好历史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学生实践活动中所获成就之一,使之成为一粒种子,迟早会在人生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素养。只有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并贯彻在学生学习过程,才能使之逐步实现为自我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丽君.依托研学实践活动,打造家国情怀底色[J].历史教学问题,2020(02):124-127+155-156
[2]陳金霞.砥砺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J].红旗文稿,2020(05):48
[3]汪高锋.基于历史情境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06):47-50
(四川省盐亭中学,四川 绵阳 621600)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成为了五大历史学科素养。其中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习与探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其主要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法治、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与人文情怀或人文价值的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过程。笔者认为,家国情怀素养要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充实人生、发展自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关键要以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教学过程为路径,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实现历史教学全过程渗透家国情怀。
一、顶层设计:立足家国情怀素养来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其具有其他人文学科的共性问题,而且其实质上是对其他四大历史素养价值回归的反映。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家国情怀素养,以家国情怀素养来统领教学逻辑,既是对其他四大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彰显,又有利于教学设计从家国情怀这一宏大历史视野来展开设计,使历史教学更富有人文情怀。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历史维度的教学考量以外,更应从家国情怀的民主意识进行设计,使家国情怀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笔者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缘由为切入点,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为核心,以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为主线,通过历史叙事、科学论述等手段,有效地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发展进行串联,从而使家国情怀素养中的民主意识转换为教学设计的主轴,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看弱化了党史叙事的革命性,但实质其效果却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等民主革命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面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夯实了基础。
仔细分析这一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历史叙事维度与民主叙事维度的转换,实际上是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变化过程来串联史实,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历史责任显得自然。换言之,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之正当性叙述,来串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史料,这有利于学生从更客观、更科学的层面去思考历史,使家国情怀素养取代了革命叙事,从思想深处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党的历史地位,突出历史课堂思政的价值与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家国情怀素养而言,其不是单一表现出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透过历史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历史选择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表现出爱党爱国爱家的人文追求,进而指导学生从更深远的历史视角去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二、情怀渗透: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来贯穿高中历史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指针,也是家国情怀素养全程渗透的显性体现。一方面,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现的路径与方式,也是教学方法作用的平台。家国情怀只有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教学设计得到保障与实现。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全程贯穿家国情怀素养,才能保障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得到实现。因为这些方面的培养,其始终都要围绕着家国情怀这一价值判断的视角来开展,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从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层面去开展教学,那么其历史价值显然就会被弱化。而这恰恰是中国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足点,是中国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但无力承担起历史使命,才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是继承了辛亥革命的革命精神,继续完成中国资产阶段未完成的历史使命。这实际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的历史承接逻辑及正当性价值,为现实中的“一国两制”的核心“一国”奠定的最重要的法理基础。这一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理顺法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国情怀渗透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叙事,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富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认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并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意识,就必须得联系实际,把历史的与现实的对照深刻地反映出来,才能使家国情怀内涵得到较全面的表现。因此,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不仅仅需要从教学设计出发组织教学,更要从现实条件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更科学、更理性认识历史,才能把学生从网络谣言或似是而非的假历史中走出来,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实现历史知识、历史情感、历史技能、历史价值等多层目标。
三、情境再现:彰显家国情怀素养来突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还要充分运用好历史教学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来看,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情感、历史价值有机统一的认知过程。而这个认知过程的评价在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彰显。在笔者的教学评价中,往往通过情境再现的历史叙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反馈教学过程,从而更客观评价教学过程。如笔者在太平天国的形成性评价中,就让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评价,来反映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而针对太平天国的影响是进步性大还是局限性大的问题上,学生們就分成了两种不同看法的群体,即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主张与农民起义运动的落后性,通过史实呈现、历史解释、客观分析等方面,全面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行一次呈现。而在这种呈现过程中,除了史料的运用以外,更可以看到学生的人文价值追求。如有学生认为,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中,其主张是进步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平天国建立后的政权表现即封建帝王式,还是洪秀全等领导人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非常丑陋甚至是凶残的,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必将走向失败,这是历史给予的客观判断。尽管这种分析有其不当之处,但从家国情怀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借由西方宗教和资本主义的方式行封建王朝之实事,确实是文化劣根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由此就不难发现,通过学生历史叙事的情境再现,通过活生生的史学材料来反馈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一方面既能表现出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史实进行拓展、选择与加工的综合能力,表现出其历史价值判断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来使历史教材内容更丰富、更丰满,更是为了学生更全面去理解、分析历史,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家国情怀内在的逻辑需要。一旦这种形成性评价转化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整合,那么学生终结性评价中,就会把综合历史能力更好地表现出来,使历史学习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得到保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素养也会通过这些目标得到确认。
四、回归实践:升华家国情怀素养来夯实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真正要审视并巩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对家国情怀进行升华,使之具体化为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或判断依据。这是因为,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实践过程,其本身就将多学科融合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检测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研学活动为例,在研学活动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更多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板块六大方面,对单一学科素养有联系但不明显。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就要将家国情怀进一步升华为核心素养六大方面的某些具体表现,并进行归纳综合,从而表现出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就能比较全面审视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情况。如在常见的红色基地参观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以外,作为历史老师更应抓住机会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与升华。无论是革命文化的嵌入,还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亦或是责任担当的呈现,其基本的内涵都应指向家国情怀。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用好家国情怀的内涵,引导学生从某一方面进行有效实践表达。家国情怀的内涵很丰富,形式表现也很多,历史教师要用好这一内涵与表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直观的方式进行理性的引导,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家国情怀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家国情怀自然升华,并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是用好历史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家国情怀表现空间。家国情怀的表现空间,是超越时空观念的历史共鸣与回响。如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就可以升华为责任担当的基本素养进行分解、重组,并通过现实与历史材料,有机使之联系起来,形成活动观照下的家国情怀表述,逐步浸入学生的内心。用好历史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学生实践活动中所获成就之一,使之成为一粒种子,迟早会在人生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素养。只有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并贯彻在学生学习过程,才能使之逐步实现为自我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丽君.依托研学实践活动,打造家国情怀底色[J].历史教学问题,2020(02):124-127+155-156
[2]陳金霞.砥砺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J].红旗文稿,2020(05):48
[3]汪高锋.基于历史情境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06):47-50
(四川省盐亭中学,四川 绵阳 6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