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悄然改变了国内的免税市场:离岛免税购物的额度一再提升,沉寂多年的免税牌照审批打开了大门,市内免税店遍地开花。境外消费的萎缩带来的消费回流犹如一剂“强心针”,为国内的免税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让百货发展看到了新的希望。
免税生意“钱景”火爆
“平均一天卖一个亿,预计今年全岛销售可达300亿,很快离岛免税可能做到1000亿!”9月底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沈丹阳如是介绍海南离岛免税的销售情况。而给他这个底气的,是《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
为拉动内需、提振消费,2020年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海南政府决定从2020年7月1日实施新政,海南省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
政策一出,海南免税生意立马红火了起来。
据海关总署消息,新政实施首月,海南省4家离岛免税店实现免税销售额约25亿元,人均消费5527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82%。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同比增长139.7%。
免税生意不仅增速快,而且很赚钱。所谓的“免税”,指的是免征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目前,我国对服装和美容产品等进口消费品平均征收6.9%的税,对高端化妆品征收15%的税。对于一些奢侈品,例如香水和手表,综合征税超过30%。购买免税商品,意味着要比购买一般贸易商品更加便宜。
但售价低不代表商家不赚钱,以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免)为例,资料显示,2019年,中免的母公司中国国旅实现总营收469.67亿元,其中免税商品销售就贡献了458.18亿元,毛利率高达50%。净利润更是从20年前的3.13亿元增长至去年的46.54亿元。作为中免之外的国内第二大免税商,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珠免)在2019年实现营收26.69亿元,综合毛利率也在40%以上。要知道,作为百年零售巨头的沃尔玛,其毛利率也仅为25%左右。
免税生意虽好,但并不是谁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的。
由于在税收上采取了优惠政策,为弥补因此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中国免税业大多采取国家特许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免税生意不是每个零售玩家都有准入证。在我国,一家企业想要卖免税品需要“持牌经营”,这个牌照是由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三个部门审核批准才会颁发,获取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乎,可看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仅有七家公司拥有免税牌照,分别为: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免)、日上免税行(日上)、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海免)、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深免)、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珠免)、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中出服)、中国港中旅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港中旅)。
“要经营免税店,首先必须获得资质,也就是相关的牌照,免税店的资质申请很难,要报多个部门审批,对于免税店经营资质的审核非常严格且复杂,对企业的细节要求也很高,能通过审批的基本都是大型国企。而且免税店牌照的发放数量非常有限,可以获得资质的企业少之又少。”资深零售业人士坦言。在牌照稀缺的背景下,免税行业更像是一门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的“垄断”生意。疫情之下,免税生意火爆的背后,是蠢蠢欲动的资本市场。
新秀王府井,元老中免集团
引起中国商业圈新躁动的,正是一块难得的免税牌照。
2020年6月9日,王府井拿下免税品经营资质,成为第八个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零售企业身份入局免税业的新贵。消息一出,股价直接涨停。不仅如此,其股价从当日27.38元收盘价,一个月时间在7月9日盘中创下79.19元的高点,区间最大涨幅达到189%。即便之后有所回落,但以截至8月10日62.28元的收盘价计,王府井一张免税牌照换来的是市值增长了271亿。
新贵固然当红,但真正稳坐免税第一把交椅的还是老牌中免。1979年诞生的中国免税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格局初成。1983年-1984年,中出服和中免先后成立,成中國最早两家免税品专营企业。
在这其中,生于1984年的中免堪称“元老”,与“稚嫩”的王府井形成鲜明对比。一直以来,中免作为免税行业龙头老大,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大头。作为中国国旅全资子公司,中国第一大免税运营商,中免自2017年起陆续获得日上51%股权,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机场和全国8个人境机场口岸及海口市内店的免税运营权。与此同时,它还拥有着国内免税消费最大的两个空港免税店——位于北京和上海机场的日上免税行。据统计,中免及其拥有的日上免税2019年免税品营业收入高达约428.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82%,是排在其后的所有免税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的两倍还多。此外,根据多家机构出具的研报显示,在今年6月份收购海免后,中国中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于90%。
尽管在免税市场上中免的地位仍不可撼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府井是首家获得免税牌照的百货公司。在此之前,拥有免税牌照的公司多以旅游业为主。因此,王府井喜提免税牌照传递的市场信号似乎不止于此一原本被免税运营商玩家“垄断”的生意,百货们亦嗅到了机会。
市内免税店,百货转型下一站?
时隔多年,国内免税市场再一次新增免税牌照,这让很多公司看到了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事实上,很多专家都曾指出过免税牌照数量的稀缺,既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利于运营水平的提升。王府井获得牌照也算是给免税市场注人了一点新意。 从6月初王府井获得免税牌照,到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中提出“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均可平等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免税概念在A股上市公司中成为追逐的对象,百货公司蠢蠢欲动。据不完全统计,百联股份、岭南控股、鄂武商A、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中百集团、步步高、东百集团等纷纷加入申请免税牌照的大军中。从近期申请免税品牌照的上市公司来看,这些企业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均是传统零售百货企业。近些年,因为线上零售模式的挤压,国内传统的零售百货行业已经不景气好些年了。而今年的疫情更是让传统百货苦不堪言,据各公司的半年报数据来看,零售百货上半年着实难过。在这个环境下,“疫情导致消费回流,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或破千亿”成为它们手中的救命稻草。
目前国内的免税经营有四种模式。一是口岸免税,也就是诸如日上一类的机场免税店。二是海南离岛免税,例如三亚、海口的免税店。三是市内免税店,目前,市内免税店只对离境的外国旅客和持有180天内出人境记录的中国公民开放。四是机上、船上免税。其中,前两者是主流,第四种可以忽略不计,增量的点即在市内免税店。
但当前的情况是,中国免税业主要业务集中在机场及口岸免税店,市内免税店销售额占比不到1%,在购买限额、经营品类,尤其是购买资格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市内免税店共计18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所谓市内免税店,是指开设在市内的免税店,消费者在店内采购付款,在机场等口岸提取商品的模式。现有格局下,中出服和港中旅拥有经营面向180天内有出入境记录的中国公民的免税店的牌照,而中免拥有经营面向离境外国旅客免税店的牌照。
比起要出入境才能“途经”的机场免税和需要专程前往的海南免税,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家门口的市内免税店或许是更好的选择。相比于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离消费者更近,场地租金也相对较低,购物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得到延展。韩国2019年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超过80%也侧面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仅考虑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预计2023年市内免税市场收入有望达到172.5亿元,利润有望达到34.5亿元。
有免税牌照,或者期盼获得免税牌照的企业,都已经在市内免税店上“下注押宝”。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市内免税店。刚刚拿到牌照的王府井也正在筹划北京市内免税店,同时计划把免税店开进环球影城。
持有牌照的企业加快布局,没有牌照的企业则采取了合资的“曲线入场”方式。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不具备免税牌照的企业可以参股免税店,只要免税店由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的企业持股比例大于50%即可。
4月中旬,格力地产筹划向实控人珠海国资和城建集团购买珠海免税100%股权,5月25日公司复牌后则连续走出8个涨停,二季度累计上涨超170%。
10月15日,众信旅游宣布与王府井免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市内免税店领域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合开展“旅游 购物”业务。今年2月,众信旅游还与中免集团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无独有偶,今年9月,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同样与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合作发展旅游零售业务。
五联网公司同样也来凑一凑热闹。阿里巴巴将与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DufryAG组建中国合资公司发展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51%,Dufry持股49%。同时阿里巴巴亦将战略人股Dufry,目标持股比例最高可达发行后股本的9.99%。
暂未获得免税牌照的京东国际也开始布局相关领域,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跨境零售进口业务,或将开设京东国际线下免税店或体验店。
“免税牌照”似乎成为传统百货公司转型的新途径。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依存于旅游业的国际免税市场陷入崩溃,国内的免税政策顺势放开,在国内逐渐打开的免税空间中,关键词“市内免税店”跃然纸上,百货业都想进场搭乘“免税”这辆快车。但传统百货业能不能借“免税”这张牌赢得优势还需继续观察。毕竟,真正做好免税生意也绝非一张牌照就能万事大吉,备货、管货、库存、运营,人、货、场等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免税生意也并非一本万利。
免税生意“钱景”火爆
“平均一天卖一个亿,预计今年全岛销售可达300亿,很快离岛免税可能做到1000亿!”9月底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沈丹阳如是介绍海南离岛免税的销售情况。而给他这个底气的,是《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
为拉动内需、提振消费,2020年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海南政府决定从2020年7月1日实施新政,海南省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
政策一出,海南免税生意立马红火了起来。
据海关总署消息,新政实施首月,海南省4家离岛免税店实现免税销售额约25亿元,人均消费5527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82%。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同比增长139.7%。
免税生意不仅增速快,而且很赚钱。所谓的“免税”,指的是免征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目前,我国对服装和美容产品等进口消费品平均征收6.9%的税,对高端化妆品征收15%的税。对于一些奢侈品,例如香水和手表,综合征税超过30%。购买免税商品,意味着要比购买一般贸易商品更加便宜。
但售价低不代表商家不赚钱,以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免)为例,资料显示,2019年,中免的母公司中国国旅实现总营收469.67亿元,其中免税商品销售就贡献了458.18亿元,毛利率高达50%。净利润更是从20年前的3.13亿元增长至去年的46.54亿元。作为中免之外的国内第二大免税商,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珠免)在2019年实现营收26.69亿元,综合毛利率也在40%以上。要知道,作为百年零售巨头的沃尔玛,其毛利率也仅为25%左右。
免税生意虽好,但并不是谁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的。
由于在税收上采取了优惠政策,为弥补因此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中国免税业大多采取国家特许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免税生意不是每个零售玩家都有准入证。在我国,一家企业想要卖免税品需要“持牌经营”,这个牌照是由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三个部门审核批准才会颁发,获取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乎,可看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仅有七家公司拥有免税牌照,分别为: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免)、日上免税行(日上)、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海免)、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深免)、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珠免)、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中出服)、中国港中旅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港中旅)。
“要经营免税店,首先必须获得资质,也就是相关的牌照,免税店的资质申请很难,要报多个部门审批,对于免税店经营资质的审核非常严格且复杂,对企业的细节要求也很高,能通过审批的基本都是大型国企。而且免税店牌照的发放数量非常有限,可以获得资质的企业少之又少。”资深零售业人士坦言。在牌照稀缺的背景下,免税行业更像是一门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的“垄断”生意。疫情之下,免税生意火爆的背后,是蠢蠢欲动的资本市场。
新秀王府井,元老中免集团
引起中国商业圈新躁动的,正是一块难得的免税牌照。
2020年6月9日,王府井拿下免税品经营资质,成为第八个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零售企业身份入局免税业的新贵。消息一出,股价直接涨停。不仅如此,其股价从当日27.38元收盘价,一个月时间在7月9日盘中创下79.19元的高点,区间最大涨幅达到189%。即便之后有所回落,但以截至8月10日62.28元的收盘价计,王府井一张免税牌照换来的是市值增长了271亿。
新贵固然当红,但真正稳坐免税第一把交椅的还是老牌中免。1979年诞生的中国免税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格局初成。1983年-1984年,中出服和中免先后成立,成中國最早两家免税品专营企业。
在这其中,生于1984年的中免堪称“元老”,与“稚嫩”的王府井形成鲜明对比。一直以来,中免作为免税行业龙头老大,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大头。作为中国国旅全资子公司,中国第一大免税运营商,中免自2017年起陆续获得日上51%股权,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机场和全国8个人境机场口岸及海口市内店的免税运营权。与此同时,它还拥有着国内免税消费最大的两个空港免税店——位于北京和上海机场的日上免税行。据统计,中免及其拥有的日上免税2019年免税品营业收入高达约428.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82%,是排在其后的所有免税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的两倍还多。此外,根据多家机构出具的研报显示,在今年6月份收购海免后,中国中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于90%。
尽管在免税市场上中免的地位仍不可撼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府井是首家获得免税牌照的百货公司。在此之前,拥有免税牌照的公司多以旅游业为主。因此,王府井喜提免税牌照传递的市场信号似乎不止于此一原本被免税运营商玩家“垄断”的生意,百货们亦嗅到了机会。
市内免税店,百货转型下一站?
时隔多年,国内免税市场再一次新增免税牌照,这让很多公司看到了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事实上,很多专家都曾指出过免税牌照数量的稀缺,既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利于运营水平的提升。王府井获得牌照也算是给免税市场注人了一点新意。 从6月初王府井获得免税牌照,到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中提出“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均可平等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免税概念在A股上市公司中成为追逐的对象,百货公司蠢蠢欲动。据不完全统计,百联股份、岭南控股、鄂武商A、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中百集团、步步高、东百集团等纷纷加入申请免税牌照的大军中。从近期申请免税品牌照的上市公司来看,这些企业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均是传统零售百货企业。近些年,因为线上零售模式的挤压,国内传统的零售百货行业已经不景气好些年了。而今年的疫情更是让传统百货苦不堪言,据各公司的半年报数据来看,零售百货上半年着实难过。在这个环境下,“疫情导致消费回流,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或破千亿”成为它们手中的救命稻草。
目前国内的免税经营有四种模式。一是口岸免税,也就是诸如日上一类的机场免税店。二是海南离岛免税,例如三亚、海口的免税店。三是市内免税店,目前,市内免税店只对离境的外国旅客和持有180天内出人境记录的中国公民开放。四是机上、船上免税。其中,前两者是主流,第四种可以忽略不计,增量的点即在市内免税店。
但当前的情况是,中国免税业主要业务集中在机场及口岸免税店,市内免税店销售额占比不到1%,在购买限额、经营品类,尤其是购买资格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市内免税店共计18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所谓市内免税店,是指开设在市内的免税店,消费者在店内采购付款,在机场等口岸提取商品的模式。现有格局下,中出服和港中旅拥有经营面向180天内有出入境记录的中国公民的免税店的牌照,而中免拥有经营面向离境外国旅客免税店的牌照。
比起要出入境才能“途经”的机场免税和需要专程前往的海南免税,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家门口的市内免税店或许是更好的选择。相比于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离消费者更近,场地租金也相对较低,购物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得到延展。韩国2019年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超过80%也侧面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仅考虑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预计2023年市内免税市场收入有望达到172.5亿元,利润有望达到34.5亿元。
有免税牌照,或者期盼获得免税牌照的企业,都已经在市内免税店上“下注押宝”。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市内免税店。刚刚拿到牌照的王府井也正在筹划北京市内免税店,同时计划把免税店开进环球影城。
持有牌照的企业加快布局,没有牌照的企业则采取了合资的“曲线入场”方式。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不具备免税牌照的企业可以参股免税店,只要免税店由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的企业持股比例大于50%即可。
4月中旬,格力地产筹划向实控人珠海国资和城建集团购买珠海免税100%股权,5月25日公司复牌后则连续走出8个涨停,二季度累计上涨超170%。
10月15日,众信旅游宣布与王府井免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市内免税店领域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合开展“旅游 购物”业务。今年2月,众信旅游还与中免集团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无独有偶,今年9月,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同样与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合作发展旅游零售业务。
五联网公司同样也来凑一凑热闹。阿里巴巴将与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DufryAG组建中国合资公司发展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51%,Dufry持股49%。同时阿里巴巴亦将战略人股Dufry,目标持股比例最高可达发行后股本的9.99%。
暂未获得免税牌照的京东国际也开始布局相关领域,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跨境零售进口业务,或将开设京东国际线下免税店或体验店。
“免税牌照”似乎成为传统百货公司转型的新途径。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依存于旅游业的国际免税市场陷入崩溃,国内的免税政策顺势放开,在国内逐渐打开的免税空间中,关键词“市内免税店”跃然纸上,百货业都想进场搭乘“免税”这辆快车。但传统百货业能不能借“免税”这张牌赢得优势还需继续观察。毕竟,真正做好免税生意也绝非一张牌照就能万事大吉,备货、管货、库存、运营,人、货、场等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免税生意也并非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