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推行使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意识到数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立数量关系,对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接触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质量,使小学生形成综合素质。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数感和涵养。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118-01
数学数感指的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体验及感情,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可以帮助人们采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及解决问题,数感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判定指标之一。正因为数感的重要性极强,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数感。
一、学习结合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人民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交易、购物都是通过人民币实现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额,能够组织学生利用语言表达人民币数额,如1元、5元、10元、50元等,小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但是当将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实例时,就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举例说明:爸爸给我了100元人民币,让我去超市买醋和酱油,这两种商品一共花了15元,我将100元递给收银员后,她找回我85元,分别是1张50元,1张20元,1张10元,1张5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及感受,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数感。
二、利用猜想教学法提高学生数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发挥猜想与质疑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在课前制作幻灯片课件,为学生展示速算式,例如,50÷5=?30÷3=?40÷4=?等,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算出结果。测试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几组除法题目之间的数量是否存相关性?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疑惑说出来,并将心中所想运用到其他具有一定难度的除法运算中。学生的数感逐渐向着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发展,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渗透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三、通过合作、分享交流提高数感培养
教学的沟通性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更愿意交流,在这种气氛下,教学活动及形式势必会多彩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活跃的課堂气氛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宽度。教师还可以开展分组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模式提高数感的培养。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习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再适当地给予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合作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好制作圆柱和圆锥,将其带到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探讨圆柱体积和同底圆锥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可以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展开想象,再依据制作圆柱、圆锥的过程思考推演出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和公式都很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形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将公式的来源步骤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公式的意义,通过对公式进行多次演练,让学生知道掌握公式的所以然,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数感。例如学习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即拼凑梯形和正方形,观察得出的图形,再将两个图形进行多角度变形,最后将最终答案告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数感的培养是学生掌握同时内化数学定律、法则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着不断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创新方法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自由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中增强数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79.
[2]王艳芬.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2):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118-01
数学数感指的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体验及感情,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可以帮助人们采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及解决问题,数感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判定指标之一。正因为数感的重要性极强,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数感。
一、学习结合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人民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交易、购物都是通过人民币实现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额,能够组织学生利用语言表达人民币数额,如1元、5元、10元、50元等,小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但是当将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实例时,就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举例说明:爸爸给我了100元人民币,让我去超市买醋和酱油,这两种商品一共花了15元,我将100元递给收银员后,她找回我85元,分别是1张50元,1张20元,1张10元,1张5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及感受,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数感。
二、利用猜想教学法提高学生数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发挥猜想与质疑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在课前制作幻灯片课件,为学生展示速算式,例如,50÷5=?30÷3=?40÷4=?等,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算出结果。测试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几组除法题目之间的数量是否存相关性?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疑惑说出来,并将心中所想运用到其他具有一定难度的除法运算中。学生的数感逐渐向着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发展,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渗透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三、通过合作、分享交流提高数感培养
教学的沟通性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更愿意交流,在这种气氛下,教学活动及形式势必会多彩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活跃的課堂气氛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宽度。教师还可以开展分组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模式提高数感的培养。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习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再适当地给予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合作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好制作圆柱和圆锥,将其带到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探讨圆柱体积和同底圆锥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可以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展开想象,再依据制作圆柱、圆锥的过程思考推演出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和公式都很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形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将公式的来源步骤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公式的意义,通过对公式进行多次演练,让学生知道掌握公式的所以然,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数感。例如学习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即拼凑梯形和正方形,观察得出的图形,再将两个图形进行多角度变形,最后将最终答案告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数感的培养是学生掌握同时内化数学定律、法则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着不断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创新方法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自由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中增强数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79.
[2]王艳芬.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