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匾额、楹联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造园设计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讨论匾额、楹联与园林意境的关系,会给我们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景题设计带来不一样的启示,使未来中国园林和城市绿地更具传统文化特色。
关键词:匾额;楹联;园林意境
一、绪论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
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屬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二、匾额楹联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以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姑苏城内名园如绘,其以数亩之地有限的空间,描绘出亭、台、楼、阁,纤巧精美的佳构。一潭清池,复廊萦回,花木扶疏。“微风一以摇,青天散渌渌”,妩媚瑰丽的诗情画意佳景川。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建造于宋,元、明、清。造园设计者都以诗文兴情而筑园。园内景观不无散发着阵阵书卷墨香。历代文人骚客为苏州名园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题咏诗篇,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俯首可拾,随处可见。或以摩崖石刻,抑或镌之碑帖,犹以匾额楹联典雅优美含义深邃,成为园林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装饰品。
匾额楹联起源于何时,现已很难查考。相传五代时每年春节,人们用一对桃木刻画两位神仙插在门户两侧, 用来避邪降福析求平安,谓之桃符。后在桃符上的画加题或改题文字, 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成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句, 经过历代衍变升华逐渐形成了楹联。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着意喧染了古代人民欢庆春节的热闹景象和喜换桃符的真实写照。一般认为楹联形成于南北宋时期,明清时代达到了高潮。以后一直沿袭至今,现在每逢春节每家每户都有书写张贴春联的风俗习惯。
三、匾额楹联和园林意境的关系
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意境美的营造,通过精彩的园林生态景观吸引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观赏,并借助景物中的题咏,使游人感悟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感情、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其一是预先设置一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的合理配植表达意境;第二是先建造景园,之后根据现成景物特征赋予文字而点题。而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匾额与楹联。我们常见的匾额与楹联是用木材制作悬挂于建筑之上。如扬州的个园,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竹叶的形状似“个”字,故曰“个园”。个园入口处植竹,既表达了园主的清高脱俗,又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从而提高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在这里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的表达,使游园者对意境美产生无限联想,达到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植物景观通过匾额楹联的点景之功,往往能虚实相生而又情意无穷地创造了当地之景所没有的景外之景,又能写出景观表象所不能显示的有关事件或情感。它们或升华植物景观之美,或抒发园主心中之情, 或表达平安吉祥之愿,既生动的表达出植物景观所含蕴的文化意境,又借这种形式使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两者相互补充,将园林意境推向了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景观的升华
园林植物造景取裁于自然,除具有诸如色、香、姿、声、光等独立的景观表象,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外,更多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种种有意味的景观。楹联匾额与现实风景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拙政园“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芭蕉、荷叶均是绿叶肥硕,雨落之时,滴答有声,又听雨人的情绪不同,便能感受到不同的情趣,别有韵味。杨万里《秋雨叹》诗中有句:“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雨景可赏可听,故题此小屋为“听雨轩”。
2.匾额与楹联能体现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园林表达传递给游人,由此产生共鸣,表现出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园林意境的主题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个园、网师园、怡园等;另一种是突出景点的主题,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亭亭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都将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园林意境深邃的境界。
3.人格情操的表白
古代造园之时,文人和造园家寄情于植物,以植物作为抒发宣泄情感的渠道,借物言志,寓情于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源流就是因大自然的意境而悟出种种人生哲理,再将其感悟反作用于植物造景,通过对楹联匾额的撰写,将其与植物景观形成联系,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思考,对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对自身气质的一种张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匾额楹联是加深游人对园林空间和园林意境的理解的有效手段。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其中有一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个”字即“竹”字的一半,也说竹叶形状恰似“个”字,是园主崇尚竹子的集中表现。竹子为三教共赏之物,刚正不阿, 宁折不屈,高风亮节,又被视为高洁、坚贞而又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此联咏竹吟梅,称颂竹梅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隐含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
四、结论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将自然美融入人工美,营造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今天,我们对于古典园林中匾额与楹联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运用匾额楹联表达超出植物范畴的意境,突出景观主题。
参考文献:
[1]黄琳惠,张建林.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2:006.
[2]邹志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25(1):155-156.
[3]满慧.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 4-5.
关键词:匾额;楹联;园林意境
一、绪论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
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屬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二、匾额楹联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以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姑苏城内名园如绘,其以数亩之地有限的空间,描绘出亭、台、楼、阁,纤巧精美的佳构。一潭清池,复廊萦回,花木扶疏。“微风一以摇,青天散渌渌”,妩媚瑰丽的诗情画意佳景川。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建造于宋,元、明、清。造园设计者都以诗文兴情而筑园。园内景观不无散发着阵阵书卷墨香。历代文人骚客为苏州名园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题咏诗篇,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俯首可拾,随处可见。或以摩崖石刻,抑或镌之碑帖,犹以匾额楹联典雅优美含义深邃,成为园林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装饰品。
匾额楹联起源于何时,现已很难查考。相传五代时每年春节,人们用一对桃木刻画两位神仙插在门户两侧, 用来避邪降福析求平安,谓之桃符。后在桃符上的画加题或改题文字, 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成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句, 经过历代衍变升华逐渐形成了楹联。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着意喧染了古代人民欢庆春节的热闹景象和喜换桃符的真实写照。一般认为楹联形成于南北宋时期,明清时代达到了高潮。以后一直沿袭至今,现在每逢春节每家每户都有书写张贴春联的风俗习惯。
三、匾额楹联和园林意境的关系
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意境美的营造,通过精彩的园林生态景观吸引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观赏,并借助景物中的题咏,使游人感悟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感情、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其一是预先设置一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的合理配植表达意境;第二是先建造景园,之后根据现成景物特征赋予文字而点题。而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匾额与楹联。我们常见的匾额与楹联是用木材制作悬挂于建筑之上。如扬州的个园,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竹叶的形状似“个”字,故曰“个园”。个园入口处植竹,既表达了园主的清高脱俗,又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从而提高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在这里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的表达,使游园者对意境美产生无限联想,达到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植物景观通过匾额楹联的点景之功,往往能虚实相生而又情意无穷地创造了当地之景所没有的景外之景,又能写出景观表象所不能显示的有关事件或情感。它们或升华植物景观之美,或抒发园主心中之情, 或表达平安吉祥之愿,既生动的表达出植物景观所含蕴的文化意境,又借这种形式使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两者相互补充,将园林意境推向了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景观的升华
园林植物造景取裁于自然,除具有诸如色、香、姿、声、光等独立的景观表象,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外,更多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种种有意味的景观。楹联匾额与现实风景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拙政园“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芭蕉、荷叶均是绿叶肥硕,雨落之时,滴答有声,又听雨人的情绪不同,便能感受到不同的情趣,别有韵味。杨万里《秋雨叹》诗中有句:“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雨景可赏可听,故题此小屋为“听雨轩”。
2.匾额与楹联能体现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园林表达传递给游人,由此产生共鸣,表现出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园林意境的主题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个园、网师园、怡园等;另一种是突出景点的主题,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亭亭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都将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园林意境深邃的境界。
3.人格情操的表白
古代造园之时,文人和造园家寄情于植物,以植物作为抒发宣泄情感的渠道,借物言志,寓情于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源流就是因大自然的意境而悟出种种人生哲理,再将其感悟反作用于植物造景,通过对楹联匾额的撰写,将其与植物景观形成联系,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思考,对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对自身气质的一种张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匾额楹联是加深游人对园林空间和园林意境的理解的有效手段。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其中有一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个”字即“竹”字的一半,也说竹叶形状恰似“个”字,是园主崇尚竹子的集中表现。竹子为三教共赏之物,刚正不阿, 宁折不屈,高风亮节,又被视为高洁、坚贞而又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此联咏竹吟梅,称颂竹梅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隐含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
四、结论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将自然美融入人工美,营造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今天,我们对于古典园林中匾额与楹联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运用匾额楹联表达超出植物范畴的意境,突出景观主题。
参考文献:
[1]黄琳惠,张建林.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2:006.
[2]邹志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25(1):155-156.
[3]满慧.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