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日语能力测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备受高校和社会瞩目。虽然存在诸如自身定位、题型单一等问题,但鉴于其优势和实用性,仍无法被其他考试所取代。2010年实施改革后,听力相关的试题变化最大,对听力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和任务。结合传统听力教学过于强调结果,与其他课程特别是口语课程脱节,互动性差的特点,运用“知行合一”的理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日语能力测试 听力 知行合一
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等几项考试在高校中普遍实施,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改革成为高校日语教学的风向标。2010年日语能力测试(JLPT)改革后,规定只有全部科目都达到合格线才视为考试通过。考试科目减少,语法纳入语言知识中,与听力和阅读平分180分的总分。其中,听力考试时长增加,比重加大,分值从25%增至33.33%,题量从19.4%增至34.3%,并新增“即时应答”题,难度加大。这对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一.日语能力测试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日语能力测试自1984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0多年,在同类日语水平测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如何定位能力测试
因为日语能力测试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举办,其对象为母语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其考试大纲与我国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有人认为日语能力测试占用和牺牲了很多教育资源,甚至占用学生很多时间,将日语专业教学应试化,忽略了语言的规律,偏离了该测试设立的初衷。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日语教师来说,日语能力测试需要一个正确定位,学生在就业、留学时必不可少,不能忽略其地位,另一方面,它只是一项相关的测试,大部分内容涵盖在高校的日语教学大纲中,能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不应也不会和正常的教学相冲突。
(二)试题题型的缺陷
日语能力测试由于采用客观题即选择题的答题方式,没有口语、翻译、作文等题型,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背词汇、语法,而忽略了会话、翻译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为了学生拿到证书,提高就业率,使得在日语能力测试导向下的日语教学陷入一个误区,而无法很好地实现大纲所要求的培养听、说、读、写、译全面的日语人才的目的。
(三)忽视初学阶段基本功的夯实
由于学生可以跳过其他级别直接报考最高级别的N1,导致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忽视了外语初学阶段的必经之路——听、说、读等的培养,特别是听力,能听懂就好,许多通过N1考试的学生竟說不出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更无法说出与N1水平匹配的日语,成了“哑巴”日语。
二.基于日语能力测试导向下的听力课
日本相关权威机构对日语能力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总成绩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听力科目的成绩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和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力远不及日语能力测试,大多高校在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都是参照日语能力测试,根据其动向进行调整。中国日语学习者较低的听力成绩和水平对日语听力课程的导向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听力课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任务式”课堂以做出正确答案为目的,忽视对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不能与精读课程很好的衔接,词汇、语法不同步。
(三)与口语课分开设置,听说练习脱节,各行其道。
(四)听力教学内容设置为单向,只需要听和做题,学生缺乏适度的紧张感和主动性。
传统的精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更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为师生提供便利和准确信息的同时,却直接略过听这一重要感官功能,教师讲解的内容直接显示出来,把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停留在视觉上的符号。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说和写就成了日语学习的主要主要任务和表现形式。
听力课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从精读课中剥离出来。然而听力课却非常依赖精读课程,词汇、语法都需要精读做后盾,没有了视觉的帮助,平时非常熟悉的单词可能听几遍才能恍然大悟。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学习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然后才是说、读和写。在外语教学中也应当尊重这一规律,听和说需要并行。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原是哲学和道德层面的,笔者认为可以用在听力教学中。“知行合一”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必能行,只有经历过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冷,听到鲜活的日语即为“知”,通过实践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说出口即为“行”,不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知”。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听(“知”)是交流过程的开始,说(“行”)是听(“知”)的完成。“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两者互相包含,是一个整体。听和说也是这样,互为前提,不分彼此,不可分割。其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行”以“知”作为指导。在日语学习中就是,用说来表达自己听懂了对方传达的信息,用听来指导说。在现实的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听和说“合一”,成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听力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以上问题,在日语能力测试的导向下,提几点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口语课程需要和听力课程结合
很多拿到N1、N2级证书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交流能力,甚至连较复杂的日语都说不出,这种哑巴日语成为以日语能力测试为导向的日语教学的缺陷。近年日语能力测试主办方在这方面有所反思,试题不论是阅读还是听力,尽量生动的展现在日留学、工作中常见的场景,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背诵就能正确作答,更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此,想说一下听力原文的用法。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听不懂或者遇到困难时会看听力原文,恍然大悟后最多再听几遍了事。笔者认为,听力原文由于比较接近真实的语境,发音标准,是难得的会话材料,因此,听力原文也可用做练习口语和演讲的素材。学生在做完听力题,弄明白正确答案之余,跟随录音模仿发音和表达,将其化为自己能说出的日语。每个人都能听懂自己说的话,试想学生的日语发音及表达同地道的日本人一样,就不会听不懂了。 (二)运用多种手段开展专题场景训练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概要版》对“听”的认定标准如下:
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听力部分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考察考生能否听懂各种场合的会话、新闻及讲座内容,能否理解上下文含义、出场人物的关系及内容的逻辑构成等,能否掌握所听内容的大意。也就是说听力试题是由一个个场景所组成的,这就需要在听力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场景开展专项练习。
选用以场景为主题、切合日语实际使用语境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场景特点,在词汇、措辞、语气及对话双方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能从侧面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抓住关键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看电视、听广播时并不是每句话每个词都能听懂或听确切,而是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接续词等一边听一边预测话题的走向,通过已经获知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一样,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推测是必須培养和掌握的一种能力。对于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场景,讲解其背景、知识和常用词汇、表达,然后按照正常听说规律去循序渐进,学生就不会失去对该话题的掌控。这也会成为练习口语和写作的好素材,口语课和写作课也不会发愁于“无米之炊”。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
新日语能力测试保留了无图题,听完对话后才提出问题,增加了不少难度。由于所有题目只能听一遍,这考查学生对会话内容的记忆能力,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这个题型顺带考了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整理和记录的能力。考生需要在听的同时做适当的记录,在判断该信息是否为关键信息后将其简练地写下来。因此,平时应引导学生听写完原文后分析和思考自己在听写的时候是否抓住了重要信息,以后再次遇到此类题目时应该如何对应,如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依靠和搭建新形式的学习平台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代化教学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帮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达教师的思路,网络和多媒体的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课时的局限,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很难实际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要求学生每天抽时间练习听力却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在教育越来越多与科技结合的当今,搭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势在必行。通过网络平台每天下发听力任务,在无法与学生见面或者收发纸质作业的情况下,保证学生每天按照要求练习听力,避免生疏的同时逐步提高。国内很多高校都引入sakai、moodle等课程管理和学习的系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定时下发和收取作业,还可以创建练习、测验和试题库,让学生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按教师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听力的教学和后续训练非常适合使用这类平台。
四.结语
日语能力测试的出发点是为了考生在赴日留学、工作具备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测试的改革目的也在此,在这个导向下,日语听力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做相应改变,但无论怎么改革都要符合语言的规律,即“听”“说”能力齐头并进,“知”(听)“行”(说)合一。
参考文献
[1]陈萍.基于能力测试的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海外英语,2013(11):62-63.
[2]邢莉.新日本语能力测试变革的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14.
[3]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M].日本:凡人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项目编号:SKQ20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孙丽娟,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阳明学研究)
关键词:日语能力测试 听力 知行合一
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等几项考试在高校中普遍实施,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改革成为高校日语教学的风向标。2010年日语能力测试(JLPT)改革后,规定只有全部科目都达到合格线才视为考试通过。考试科目减少,语法纳入语言知识中,与听力和阅读平分180分的总分。其中,听力考试时长增加,比重加大,分值从25%增至33.33%,题量从19.4%增至34.3%,并新增“即时应答”题,难度加大。这对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一.日语能力测试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日语能力测试自1984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0多年,在同类日语水平测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如何定位能力测试
因为日语能力测试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举办,其对象为母语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其考试大纲与我国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有人认为日语能力测试占用和牺牲了很多教育资源,甚至占用学生很多时间,将日语专业教学应试化,忽略了语言的规律,偏离了该测试设立的初衷。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日语教师来说,日语能力测试需要一个正确定位,学生在就业、留学时必不可少,不能忽略其地位,另一方面,它只是一项相关的测试,大部分内容涵盖在高校的日语教学大纲中,能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不应也不会和正常的教学相冲突。
(二)试题题型的缺陷
日语能力测试由于采用客观题即选择题的答题方式,没有口语、翻译、作文等题型,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背词汇、语法,而忽略了会话、翻译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为了学生拿到证书,提高就业率,使得在日语能力测试导向下的日语教学陷入一个误区,而无法很好地实现大纲所要求的培养听、说、读、写、译全面的日语人才的目的。
(三)忽视初学阶段基本功的夯实
由于学生可以跳过其他级别直接报考最高级别的N1,导致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忽视了外语初学阶段的必经之路——听、说、读等的培养,特别是听力,能听懂就好,许多通过N1考试的学生竟說不出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更无法说出与N1水平匹配的日语,成了“哑巴”日语。
二.基于日语能力测试导向下的听力课
日本相关权威机构对日语能力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总成绩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听力科目的成绩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和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力远不及日语能力测试,大多高校在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都是参照日语能力测试,根据其动向进行调整。中国日语学习者较低的听力成绩和水平对日语听力课程的导向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听力课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任务式”课堂以做出正确答案为目的,忽视对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不能与精读课程很好的衔接,词汇、语法不同步。
(三)与口语课分开设置,听说练习脱节,各行其道。
(四)听力教学内容设置为单向,只需要听和做题,学生缺乏适度的紧张感和主动性。
传统的精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更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为师生提供便利和准确信息的同时,却直接略过听这一重要感官功能,教师讲解的内容直接显示出来,把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停留在视觉上的符号。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说和写就成了日语学习的主要主要任务和表现形式。
听力课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从精读课中剥离出来。然而听力课却非常依赖精读课程,词汇、语法都需要精读做后盾,没有了视觉的帮助,平时非常熟悉的单词可能听几遍才能恍然大悟。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学习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然后才是说、读和写。在外语教学中也应当尊重这一规律,听和说需要并行。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原是哲学和道德层面的,笔者认为可以用在听力教学中。“知行合一”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必能行,只有经历过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冷,听到鲜活的日语即为“知”,通过实践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说出口即为“行”,不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知”。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听(“知”)是交流过程的开始,说(“行”)是听(“知”)的完成。“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两者互相包含,是一个整体。听和说也是这样,互为前提,不分彼此,不可分割。其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行”以“知”作为指导。在日语学习中就是,用说来表达自己听懂了对方传达的信息,用听来指导说。在现实的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听和说“合一”,成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听力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以上问题,在日语能力测试的导向下,提几点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口语课程需要和听力课程结合
很多拿到N1、N2级证书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交流能力,甚至连较复杂的日语都说不出,这种哑巴日语成为以日语能力测试为导向的日语教学的缺陷。近年日语能力测试主办方在这方面有所反思,试题不论是阅读还是听力,尽量生动的展现在日留学、工作中常见的场景,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背诵就能正确作答,更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此,想说一下听力原文的用法。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听不懂或者遇到困难时会看听力原文,恍然大悟后最多再听几遍了事。笔者认为,听力原文由于比较接近真实的语境,发音标准,是难得的会话材料,因此,听力原文也可用做练习口语和演讲的素材。学生在做完听力题,弄明白正确答案之余,跟随录音模仿发音和表达,将其化为自己能说出的日语。每个人都能听懂自己说的话,试想学生的日语发音及表达同地道的日本人一样,就不会听不懂了。 (二)运用多种手段开展专题场景训练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概要版》对“听”的认定标准如下:
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听力部分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考察考生能否听懂各种场合的会话、新闻及讲座内容,能否理解上下文含义、出场人物的关系及内容的逻辑构成等,能否掌握所听内容的大意。也就是说听力试题是由一个个场景所组成的,这就需要在听力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场景开展专项练习。
选用以场景为主题、切合日语实际使用语境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场景特点,在词汇、措辞、语气及对话双方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能从侧面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抓住关键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看电视、听广播时并不是每句话每个词都能听懂或听确切,而是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接续词等一边听一边预测话题的走向,通过已经获知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一样,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推测是必須培养和掌握的一种能力。对于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场景,讲解其背景、知识和常用词汇、表达,然后按照正常听说规律去循序渐进,学生就不会失去对该话题的掌控。这也会成为练习口语和写作的好素材,口语课和写作课也不会发愁于“无米之炊”。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
新日语能力测试保留了无图题,听完对话后才提出问题,增加了不少难度。由于所有题目只能听一遍,这考查学生对会话内容的记忆能力,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这个题型顺带考了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整理和记录的能力。考生需要在听的同时做适当的记录,在判断该信息是否为关键信息后将其简练地写下来。因此,平时应引导学生听写完原文后分析和思考自己在听写的时候是否抓住了重要信息,以后再次遇到此类题目时应该如何对应,如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依靠和搭建新形式的学习平台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代化教学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帮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达教师的思路,网络和多媒体的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课时的局限,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很难实际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要求学生每天抽时间练习听力却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在教育越来越多与科技结合的当今,搭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势在必行。通过网络平台每天下发听力任务,在无法与学生见面或者收发纸质作业的情况下,保证学生每天按照要求练习听力,避免生疏的同时逐步提高。国内很多高校都引入sakai、moodle等课程管理和学习的系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定时下发和收取作业,还可以创建练习、测验和试题库,让学生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按教师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听力的教学和后续训练非常适合使用这类平台。
四.结语
日语能力测试的出发点是为了考生在赴日留学、工作具备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测试的改革目的也在此,在这个导向下,日语听力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做相应改变,但无论怎么改革都要符合语言的规律,即“听”“说”能力齐头并进,“知”(听)“行”(说)合一。
参考文献
[1]陈萍.基于能力测试的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海外英语,2013(11):62-63.
[2]邢莉.新日本语能力测试变革的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14.
[3]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M].日本:凡人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项目编号:SKQ20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孙丽娟,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阳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