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55-01
第二轮青年老师竞赛课如期而至,我因为教材内容的问题,放弃了这次的比赛。第一次抱着学习的心态,认认真真的听完了参赛老师的每一堂课。好友是一位英语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比赛。每次她参赛的课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全力帮忙。也许是正因为这般交情,好友上完课便问我感觉怎样,我一一跟她分析了整堂课的设计,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参与以及老师的评价等等一些环节。一番讨论之后,好友如获珍宝,满意离去,而我竟有些诧异于自己对好友过于全面、细致的评课。毕竟我也是一位和她一样的青年老师,不过比她多上了几节公开课,怎么如今的我竟能有模有样的说出当初师傅给我评课时的点点滴滴?思来想去,不多不少,这些收获就来自于一次次公开课的锻炼与学习。
教务处每学期都会组织青年老师进行公开课的竞赛,而由于我们组的特殊性(只有我一名青年老师),每学期我都会有两次上公开课的机会。从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紧张与兴奋,到现在的深思熟虑;从刚开始只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到现在整堂课程的精心设计;从最初只注重课堂上的自我展示,到现在所有的问题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在这其中,我有过迷茫、彷徨、无助、甚至想要放弃,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每次公开课后,我都会主动找师傅评课,而师傅每次对我也毫不留情面——只有批评。但在这一次次的公开课之后,在师傅的批评下,我确确实实是成长了,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对于公开课和师傅的批评,我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对待。感觉自己犹如一棵正在成长的幼苗,不断的吸取所有能让自己成长的养份。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学习,而只要自己用心,每一次都能收获到非常多的东西。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这一杯水从哪来?我想应该来自每一位老师的终身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偌大的世界,每天都会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而每件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带给学生新的理念。
为了上好《亚洲音乐文化之旅》这一课,我查阅了很多有关印度和日本的资料。在自己比较满意的情况下,作为公开课在学校上过两次。那时,学生基本能配合我将课程完成,但课堂效果一般。今时今日,又上到这一课,我依旧查阅了两国许多最新的资料。在讲授印度音乐文化中,我加入了自己在资料中学到的手势与手语,先让学生自己模仿,然后一一讲解两者的区别。在讲授日本的传统乐器时,我就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调整了设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似的图片来猜测日本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或是直接根据图片,才猜测乐器的演奏方法。不论是增加的手势手语的模仿与讲解,还是通过图片猜测乐器的演奏方式,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之以前很活跃了许多。两年前和两年后,教材的内容并未改变,而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学习,不断调整上课的环节,同样的课在今天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如今的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我们仍有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懂什么,不教学生就不懂。也有老师依旧是用老的思想观点在讲述知识,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完全摸不着头脑”。更有学生学了知识,在实际中却无法应用,无法联系。所以,老师必须始终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有可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老师一直用陈旧的观念和方法教书育人,那么无论是她的课堂教学,还是她对学生做人的引导,会有好的收效吗?学生会心悦诚服吗?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和谐氛围吗?
记得有一次一位初三学生因为带打火机被我叫到政教处,因为考虑到自己即将毕业离校,所以气焰十分嚣张,不屑一顾,压根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在我批评他时,因为说了句他认为语气太重的话,立即被激怒,口无遮拦的说要对我如何如何。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和他大声争辩,阻止他的行为,而是很安静的看着他,听他发泄。等他发泄完之后,我将他叫到一旁,用柔和的语气跟他说:“刚才你认为我语气重,说得不对,我向你道歉。不过我是老师,不会计较你刚才的言行,但是我只是想问你,如果以后你在社会上,别人对你说了重话,你是不是也要像对我这样对待别人?”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去时,这位学生叫住我,对我说:“何老师,对不起,刚才不应该那样对您,我收回刚才我讲的每一句话,正式向你道歉。”想想,如果当时我用有些老师惯有的方式——试图用老师的权威去压制他,或是用10多年前的教育语言去对这位同学进行教育,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
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果老师不掌握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就难以接受老师的任何的批评与教育。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不了解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了解他们的喜好,而是用很多年前的语言和知识来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就会不感兴趣。总之,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跟不上学生的知识基础,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科目的教材上都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环节,这样的环节其实是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有些探究的结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是老师也解释不清的。而在这种情况,即使老师有一桶水,恐怕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迫使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我的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第二轮青年老师竞赛课如期而至,我因为教材内容的问题,放弃了这次的比赛。第一次抱着学习的心态,认认真真的听完了参赛老师的每一堂课。好友是一位英语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比赛。每次她参赛的课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全力帮忙。也许是正因为这般交情,好友上完课便问我感觉怎样,我一一跟她分析了整堂课的设计,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参与以及老师的评价等等一些环节。一番讨论之后,好友如获珍宝,满意离去,而我竟有些诧异于自己对好友过于全面、细致的评课。毕竟我也是一位和她一样的青年老师,不过比她多上了几节公开课,怎么如今的我竟能有模有样的说出当初师傅给我评课时的点点滴滴?思来想去,不多不少,这些收获就来自于一次次公开课的锻炼与学习。
教务处每学期都会组织青年老师进行公开课的竞赛,而由于我们组的特殊性(只有我一名青年老师),每学期我都会有两次上公开课的机会。从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紧张与兴奋,到现在的深思熟虑;从刚开始只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到现在整堂课程的精心设计;从最初只注重课堂上的自我展示,到现在所有的问题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在这其中,我有过迷茫、彷徨、无助、甚至想要放弃,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每次公开课后,我都会主动找师傅评课,而师傅每次对我也毫不留情面——只有批评。但在这一次次的公开课之后,在师傅的批评下,我确确实实是成长了,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对于公开课和师傅的批评,我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对待。感觉自己犹如一棵正在成长的幼苗,不断的吸取所有能让自己成长的养份。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学习,而只要自己用心,每一次都能收获到非常多的东西。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这一杯水从哪来?我想应该来自每一位老师的终身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偌大的世界,每天都会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而每件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带给学生新的理念。
为了上好《亚洲音乐文化之旅》这一课,我查阅了很多有关印度和日本的资料。在自己比较满意的情况下,作为公开课在学校上过两次。那时,学生基本能配合我将课程完成,但课堂效果一般。今时今日,又上到这一课,我依旧查阅了两国许多最新的资料。在讲授印度音乐文化中,我加入了自己在资料中学到的手势与手语,先让学生自己模仿,然后一一讲解两者的区别。在讲授日本的传统乐器时,我就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调整了设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似的图片来猜测日本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或是直接根据图片,才猜测乐器的演奏方法。不论是增加的手势手语的模仿与讲解,还是通过图片猜测乐器的演奏方式,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之以前很活跃了许多。两年前和两年后,教材的内容并未改变,而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学习,不断调整上课的环节,同样的课在今天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如今的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我们仍有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懂什么,不教学生就不懂。也有老师依旧是用老的思想观点在讲述知识,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完全摸不着头脑”。更有学生学了知识,在实际中却无法应用,无法联系。所以,老师必须始终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有可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老师一直用陈旧的观念和方法教书育人,那么无论是她的课堂教学,还是她对学生做人的引导,会有好的收效吗?学生会心悦诚服吗?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和谐氛围吗?
记得有一次一位初三学生因为带打火机被我叫到政教处,因为考虑到自己即将毕业离校,所以气焰十分嚣张,不屑一顾,压根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在我批评他时,因为说了句他认为语气太重的话,立即被激怒,口无遮拦的说要对我如何如何。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和他大声争辩,阻止他的行为,而是很安静的看着他,听他发泄。等他发泄完之后,我将他叫到一旁,用柔和的语气跟他说:“刚才你认为我语气重,说得不对,我向你道歉。不过我是老师,不会计较你刚才的言行,但是我只是想问你,如果以后你在社会上,别人对你说了重话,你是不是也要像对我这样对待别人?”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去时,这位学生叫住我,对我说:“何老师,对不起,刚才不应该那样对您,我收回刚才我讲的每一句话,正式向你道歉。”想想,如果当时我用有些老师惯有的方式——试图用老师的权威去压制他,或是用10多年前的教育语言去对这位同学进行教育,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
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果老师不掌握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就难以接受老师的任何的批评与教育。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不了解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了解他们的喜好,而是用很多年前的语言和知识来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就会不感兴趣。总之,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跟不上学生的知识基础,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科目的教材上都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环节,这样的环节其实是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有些探究的结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是老师也解释不清的。而在这种情况,即使老师有一桶水,恐怕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迫使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我的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