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理,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着丰富多采的文化,人伦亲疏、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阅历……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所以,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借助阅读、表达、写作、活动等方面的教学,把握语文固有的人文本色,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植精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使语文训练和人文素养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借助阅读,培养人文精神
  阅读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大师、文本对话,从而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培养他们的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
  (二)借助表达交流,熏染人文精神
  表达交流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综合过程。它不仅要求具有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表达交际、强调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初一阶段,可以降低要求。只需照着书本准备就可以了,讲清故事情节,发音字正腔圆,举止大方得体。个别讲的好的,允许脱稿,加大难度。初二阶段,要求同学逐渐脱稿,要讲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能煽情。初三阶段,不但脱稿,还可以进行即兴演讲,临时决定话题,让同学发表自己对某部名著中的某些人物、事件的看法,观点。甚至对同类人物结合小说进行异同的比较。
  这样的学习方式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知识由点到面,由课内辐射到了课外,把薄书读厚,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同学的生活交际能力,关照了学生品格,丰富了人文素养,开阔了生活视野,升华了情操,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思考,重塑优化了人格,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借助课改,营造人文精神的环境
  “智慧课堂”是西昌一中俊波外国语学校课改的努力方向。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不但给学生授之以鱼,还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欲。也就是说,不但要传给学生知识,还要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当我讲到《核舟记》时,我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核舟画一幅画,并介绍画面人物。这一任务一布置就大大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打造“问题导学,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让我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小组合作(六人一组,课堂上一起对问题质疑、合作探讨、然后口头回答或小组派代表黑板上展示)是我的又一教育理念;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意见,而且善于发表意见,形成民主、自由的人文课堂氛围,从而让老师强迫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学,让学生智慧的思想在课堂上闪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
  (四)借助课外活动,形成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要与社会、家庭、生活等相沟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大语文观。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是大语文学习的极佳选材,要利用这些丰富的语文资料去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达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的目的。
  如我校长期坚持的“孝亲感恩”的人文教育,如每年母亲节、父亲节写给父母的信;开放式书吧的诚信人文教育;学习《弟子规》、《干字文》等传统优秀文化的人文教育;与贫困地区学校假期的生活互体验的艰苦教育;每个假期还有我特意布置的固定的作业,如观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其它一些知名的著作,或者电视上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开阔了知识和思想的视野,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们的学识熏陶和精神营养,培养了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学习语文、将语文学习终身化的大语文学习的观念,将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人文精神培养理念。
  我们知道,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学校生活、学生生活的互动中,多给学生一点关怀、一点宽容、一点空间、一点自由,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在教学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让语文教学不在是为考试而学,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基点定位在学生的自由、自主的发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用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师生共同禀承诚信、感恩、和諧、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同时注入人格独立、个人价值、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从而构筑语文教学中完美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农村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期刊
一、扎根教育的提出  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外国语小学以“扎根教育”为立校文化,为的是从根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学识传授、才情培养与能力造就。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向下扎根”,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同时以此为基“向上生长”,让教育观念的更新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以一种去粗取精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姿态,做好教育,创好品牌。  二、扎根教育的架构  扎根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
期刊
数学课上教師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  新知。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低段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期刊
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应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课中适当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热情。所以,对于课堂效率而言,情景教学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生活教学创设情境  注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与生活的结合,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亲切性。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期刊
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训练题目要进行精心设计,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用课文语言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小学也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学生这个时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没有给
期刊
在初中,特别是初中三年級,老师会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查阅大量的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也称为题词策略,学生简单地接受数学知识,而初中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然而,高中毕业后,可以通过题词策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但由于这些知识不能表述的原因,相关知识无法创新。因此,高中数学学习不仅可以简单地通过问题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做到这一点。这
期刊
当你的孩子面对一张白纸时,他能否画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当你的孩子面对一个命题时,他又能否拿起画笔画出听到这个题目时的心中所想?你希望你的孩子画出的作品是循规蹈矩,千篇一律犹如复印机一般?还是能有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与众不同呢?  我们现在越来越提倡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与表现,并支持孩子的自发表现,鼓励孩子大胆表达,针对在孩子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过多干预或把成人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范画教学法”
期刊
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在这里布置相关任务,了解学生情况,并与学生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传统的班会课只注重老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是班会课的主人,造成学生的抱怨:“真无聊,不喜欢上,还不如让我们做作业算了。”有些老师有时也认为这不过是在做形式,走过场。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认为班会课也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创新,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采用他们乐于接受和易于表现的形式来表现
期刊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重头戏,对学生的总体成绩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将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渗透给学生,更有甚者,教学习惯随意化、个性化的行为。  那么,如何理解文本才更到位呢?个人认为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有“文体意识”的贯穿。在阅读和解题的过程中,时刻明白自己阅读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这类体裁的文章有什么特点?下面,我就以“散文、小说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