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桂花时光里的温情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桂花树,见证了一整个烂漫的童年时光;一场桂花雨,漾起了一段镌刻记忆深处的温情。(题记意蕴丰厚,情意绵长。)
   ——题记
  夏日的午后,和煦的阳光从蓝白相间的大格子窗帘后面挤了进来,徘徊于书房,仿佛音乐的旋律流淌,最后慵懒地扑散在木质地板上。(环境描写,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书房开着空调,凉爽的空气在这个并不大的空间愉快地流动着;爱犬安详地睡在脚边,发出轻微的鼾声;书桌上的桂花茶散发阵阵幽香,桂花在水中浮浮沉沉……桂花,让婉灵魂牵梦萦,《桂花雨》让我沉浸在婉灵的童年回忆中,随着她一起在记忆里流浪、探索,寻找心灵深处的温情。(把书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巧妙融合,引起下文。)
  那树那追求
  “到了夜里,花儿受到水汽的浸染,香味越发浓重,在月光下四处流淌,仿佛大地万物的沉睡,皆是因为这扑鼻而来的香气熏醉的。”(引用书中有关花香的描写,突出婉灵不懈追求的原因。)
  香气氤氲着万物,大地弥漫着幽香,使人惊叹,又让人感到舒适。私生女的身世,只有与外婆相依为命,冷漠于人们的生活里,不屑在别人的目光中,遭受的是他人的鄙夷,拥有的是自己的寂寞空间。一个不被人记住的小姑娘,连村里“隆重”的摇花仪式,都没人“邀请”她。村里人似乎忘记了她,但善良的婉灵依然努力着,融入孩子们当中,与孩子们一起摇桂花……(婉灵的身世与遭遇,与桂花香味形成对比,更突出婉灵的努力。)
  在婉灵的童年中,桂花是她美丽的梦想,桂花雨是她的憧憬。孩子们“无情”的拒绝,孤独的时刻陪伴,都阻止不了婉灵心中的追求。那盘根错节的桂花树下,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那如稠密的雨珠般的桂花纷纷飘落,(比喻,更突出婉灵对桂花雨的喜爱。)是婉灵童年中的一抹阳光,在婉灵童年彳亍的路上,从未消逝。(将摇落桂花比作阳光,又用“彳亍”一词来形容童年生活,突出桂花雨对婉灵童年生活的意义。)
  那花那温情
  “她在最近的距离里,看到了外婆皱纹纵横的苍老的脸。她慢慢抬起手,轻轻抚摸外婆的脸。婉灵知道,这张脸,是为她而衰老的。”
  外婆无私无我的疼爱,填满了婉灵小小的心间,使她裹足了厚厚温暖。(“填满”“裹足”两个词,形象再现外婆的爱。)孤独的婉灵,空虚的内心是外婆用满满的爱充溢着。字码的跳动,拨动我敏感的内心,逝去的外婆,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在她刚离去的那段时日里,伴着每个寂静难眠的夜晚,望着夜空高悬的星,伴着凄凉的清风,悲痛在心中萦绕。思绪总能被勾起,而这被自然勾起的尘封过往里,关乎我与外婆的画面便如影视镜头特写那样清晰展开……圆月、桂花、外婆、蒲扇。
  “外婆,院子里的桂花树这么好看,是不是从月宫里移来的?”“傻孩子,月宫里的桂花树怎么能栽到凡间呢?”记忆深处的一些片段,偶尔会呈现于脑海,纠结于心,挥之不去。我时常会梦见外婆慈祥的样子,还有外婆手中的蒲扇,在我眼前摇啊摇。那棵桂花树,伞状的树冠很好看,一身斑驳的树皮与遒劲的老枝,每年秋天,总是桂花满树,清香四溢。一轮圆月透着清辉,映照着深深庭院,纠缠着素雅岁月。外婆喜欢把我揽在怀中,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坐在桂花树下,惆怅地望着天上的月亮,轻轻地摇着蒲扇,一呼一吸之间,都带着外婆身上独特的味道,浸湿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回忆情境的细致描写,更是突出记忆之深,对外婆的情感之厚。)月光下,满树的花荫笼罩着外婆柔弱的身影。
  庭院深深,清影流逝。(暗示外婆的去世、老屋拆迁以及桂花树被砍。)外婆的身体每况愈下。生命就像老屋房顶上的瓦片,被日月磨蚀得光滑而支离破碎。外婆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前些年,一场不可阻挡的拆迁,所有的往事都和老屋一起湮灭。一切好似梦境,恍惚中外婆不见了,桂花树不见了,只有挥之不去的惆怅,如影随形。
  我在时光的碎片里,经常寻找外婆的影子。清晰又模糊的外婆,还有那棵寂寞而又温馨的桂花树,所有儿时给我温暖的地方,一并都迁至了我的梦里。(“清晰”和“模糊”这对反义词用得巧妙,表达对外婆的情感深厚。)
  时光的剪影里,庭院总是深深,我追着风的脚步,一直努力寻找往昔的记忆。虽是隔着山长水远的回望,依旧暖到落泪。
  “看着看着,那一朵朵花模糊了,最后模糊成了一片金色……”
  在又一次读完全书最后一句,我抬头抱着书,眼眶微湿,脑海中的场景与书中场景重叠……(回忆与现实再一次交融,巧妙收束全文。)
  幼时的追求,是成长中的过往;幼时的温情,是成长中最深切的怀念。(再一次深化主题。)
  【总 评】巧妙的构思,小作者把作品内容与回忆进行巧妙融合,不仅有对作品的深刻感受,更是用自己的深情体会来抒发情感,情感纯真质朴。灵动的语言,不管是对作品中婉灵身世的描述,还是对外婆和往事的回忆,都用清新优美的語言进行生动描述,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讲评教师  林培练)
其他文献
我小时候,爸爸就鼓励我多问问题,他是一位从外地学校考进北京名牌大学的博士。我问的问题大多是数学,他每次都很迅速地告诉我答案,并耐心地给我讲解。在我心目中,爸爸是一座知识渊博、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山。(開篇点明爸爸是一个厉害角色,幼时的“我”十分崇拜他。)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学题目的难度在一点一点升高。我渐渐发现,爸爸做题的时间也在一点一点增加,由开始的几秒到几分钟,十几分钟……有一道题,父亲竟然
期刊
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喊我起床了。我一改往日的“赖被窝”,施展鲤鱼打挺的功夫,坐了起来。  (文章开篇巧设悬念,作者为什么“一改往日的‘赖被窝’”?)  两小时后,我就要去做“创城”志愿者了。说起“创城”,就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这可是我们城市的头等大事。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怎么能落后呢?  (交代早起的原因。)  迎着晨曦,伴着朝阳,我和妈妈出发了。  到了志愿者集合的地方,一位叔叔发给我一件红色
期刊
去年的“五一”假期,我原本以为爸爸妈妈会带我出去玩。可他们却说:“劳动节是全国人民劳动的日子,我们也要劳动起来。咱们回奶奶家帮她一起插秧吧!”(开头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引出下文。)  我心想:插秧一定是件有趣的事,我还没有尝试过呢,今天不妨去试试。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去插秧!”妈妈说:“你还小,插秧又苦又累,你一定坚持不了,还是等你大了再学吧!”这时,站在一旁的爸爸说道:“她既然想插秧
期刊
十分钟过去了,这道难题还是一点思路也没有,我正焦灼地咬着笔苦苦思索时,外面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切菜声,“咔咔咔”勺子与炒锅的碰撞声,“咕噜噜”的烧水声。我烦躁地大声吼了一句:“安静点!”(文章开篇用各种声音引入,作者的烦躁怒吼将读者带入作文情境。)  声音仿佛一下子调到了最低模式。过了一会儿,声音消失了,仿佛从未存在过。这时,妈妈走进屋子,手里端着一碗皮蛋瘦肉粥,迅速地放在我的桌子上,看着我说道:
期刊
周子旸是我们班公认的牛人。要想知道此人“牛”在何处,听我慢慢道来。  周子旸的外公是一名武术教练,他从小跟外公一起生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掌握了不少绝活。他能连续做六个后空翻,面不改色气不喘;他舞动两把宝剑时,只见寒光闪闪,直逼人眼,你用一杯水泼过去,他身上少有水渍;他能双手撑地,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行走,稳稳当当,潇洒自如;他还能“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五米之外,無论你用什么东西掷他,他都能
期刊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涌上心头、又难以忘怀的片段。我想那应该是人生中最独特、最美好的瞬间。  故乡的清晨总是那么宁静、安详,是令人神往的梦中天堂。  每当太阳初升,温暖而不刺眼的阳光洒在身上,那真是一种享受。呼吸着新鲜空气,这空气不像城市里的空气那般浑浊,深呼吸时只感觉到沁人心脾的甜。此时,领略着大自然的馈赠,我脑中的“乌云”都散了,心中一切不宁的情绪都消失了。  忽然,我听见一阵清脆的响声。
期刊
月亮显得格外吝啬,悄悄隐入阴云不见踪影,只留下灯光在苦苦支撑着这夜。(开篇独特灵动,极富创意。)  晚自习放学后,与同学结伴而行,瞥见教学楼里的一个小角落,有人靠着墙,手拿听筒打着电话。  我第一次离家上学,升入初中住校已一周,于是便想打电话报个平安。(过渡自然,巧妙引出下文。)  刷了卡,按下老媽的电话号码,耳旁又响起那熟悉的彩铃声,却不知为何,一股辛酸涌上了心头。  “喂,妈,是我!”此刻的我
期刊
这是一张让人看后忍俊不禁的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一片菜地,只见一方方菜畦里,大蒜整齐站立,香菜挨挨挤挤,茼蒿举头张望,菠菜迎风摇曳,豌豆窃窃私语……可谓生机一片。  照片中间,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女生,一只手拎着一根白萝卜,另一只手轻轻地掐着腰,笑盈盈的。她的脸上有一道泥土的痕迹,那是用手擦汗时不小心弄的,让人觉得滑稽又好笑。  不用说,照片中的女生就是我了。这学期,学校利用校内空地开辟了“开心农场”
期刊
同学们:  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觉得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失败时给你鼓励,痛苦时给你安慰,迷茫时给你指路,孤寂时给你温暖的,是什么?”  相信许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父母,是亲人。是的,这一答案肯定正确。无论何时何地,亲情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温暖着我们的每一天。但是我要说,如果你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那一直陪伴着你的,其实还有书香。难道不是吗?当阅读成为你生活中每天必须要做
期刊
读罢《船王与儿子》一文,我掩卷沉思。在为船王和他儿子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的同时,萦绕在心头的疑问是:谁是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   台风?机轮船?船王的儿子?抑或是……  我以为,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船王。可能连他自己都没弄明白:是他把“经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儿子,还一直手把手地教,使儿子空有从父亲嘴里得来的一套套理论,而没有一点实际经验与驾驭风浪的本领。一旦遇到海风、海浪,缺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