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大力构建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s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责。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高擎矿业发展大旗,坚持能源与安全特色,以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为契机,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搭建科技、学科、师资创新平台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保障,大力构建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能源科技进步和安全生产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学校已成为我国能源与安全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断于“文化大革命”劫难,恢复于70年代末,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近60年特别是30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作为一所具有能源与安全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必须始终积极主动融入国家能源工业和安全生产中,培养行业需要的一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研究生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办好研究生教育,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落实教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推动主体和发展主体。
  坚持这样的办学理念,学校研究生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一是形成了博士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了11,000人的规模。二是形成了标志性的人才培养成果,包括4名十佳中国博士后、12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国“挑战杯”科技活动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等。三是形成了覆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规范制度体系和多元的创新和质量保证体系。
  
  二、坚持跨越集成,搭建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这既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强势学科为龙头,以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科水平,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学校建设国家“煤炭资源开采与洁净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标志着学校列入了国家“985工程”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学校以标志性成果建设为重点,高质量地完成了“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形成了12项标志性成果,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学校大力建设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经过重新认定和新增后达到8个,新增国家(培育)重点学科1个,新增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达到16个。目前,学校共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点、96个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个一级学科在200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2005年,学校获准建设“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整个煤炭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08年,又获准建设“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共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和安全为特色、结构比较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三、坚持内培外引,打造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的理念,按照“全校统筹、内培外引、优化结构、重点提高”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和实施了学校“十五”“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为核心,通过引进、培养、管理、竞争、激励、实践锻炼、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使学校导师队伍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教授262人,博士生导师300人;先后有6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两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两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4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6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还有300多人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学术荣誉称号。两个学科梯队分别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创新学科群体和教育部优秀创新学科群体。这支思想素质较好、学术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坚持矿业特色,提供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科研支撑
  
  科技水平是研究型大学办学地位和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多年来,学校依据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工业及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实行联合攻关,在重大科学理论及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了学校综合竞争力。
  “九五”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连年大幅度增长,年均经费达到4亿元。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78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878项,包括“863计划”45项、“973计划”8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7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5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98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0项,授权专利546项,出版各类著作975部,2000年以来论文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的有1,876篇。
  学校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2007年6月,学校加入国家第一批产业战略联盟,与全国数十家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起,着力打造煤炭等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航空母舰”。同年7月,学校与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共建了全国第一个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平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还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能力显著增强。在近几年11起死亡百人以上煤矿特别重大事故调查中,由学校教授、专家担任国务院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和副组长的有9次;3人担任国家“653工程”首席专家;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生产专家库6个小组中,学校有6名教授被列入,有4人分别担任其中4个小组的组长。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式战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阿拉斯加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等国外50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或学术合作协议。2008年,学校与德国知名大学和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校还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2001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29届计算机在矿业中的应用(APCOM)国际学术会议,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召开。2003年10月,国家外专局授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引智项目成果优秀单位”称号,全国共有7所大学获此殊荣。学校科技工作的迅猛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持续的活力。
  
  五、坚持质量立校,构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进行了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注重抓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
  在入口关上,学校坚持标准、严格遴选,不断提高生源质量。通过努力,报考我校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在学研究生人数由1999年末的1,402人增加到现在的11,000多人,形成了多层次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培养关上,学校注重抓好5个环节:一是发扬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双馨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中党员比例保持在50%左右。二是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保证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特色明显。三是构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了80多门研究生重点课程,编写出版了186部研究生教学用书。四是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体系、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改革博士生综合考试。实行笔试和答辩相结合的办法,并把这一考试逐步过渡为资格考试,每年都有2人~3人因未通过考试而被淘汰。
  在出口关上,学校坚持科学管理,强化评审,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评审、答辩等过程管理入手,逐步建立并实行了研究生指导教师、论文指导小组、分学位委员会三级审核制度,以及随机抽查、匿名送审评阅制度和学术道德承诺制度等,不断加强质量监控,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抽查我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优良率为76.7%。
  六、坚持引领发展,构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高校知识创新的水平,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学校始终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形成创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两翼,以催生创新成果为目标,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体系。
  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夯实创新基础。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趋向“高、精、新、全”,目的是使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进一步激发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学习、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奠定创新的基础。
  二是立足学科平台,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不仅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平台,而且还把研究生放到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中去培养,努力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博士生与硕士生;努力促使研究生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放手让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重要课题,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创新、大胆实践,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据统计,学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都有研究生参加,90%以上的研究生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
  三是转变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学校科学规划不同层次、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方式,推行“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本-硕-博”连读制度,突出个性化培养特点;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采取合作培养的方式,使研究生有机会获得校际或国际教育交流与学习经历;设立了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资助资金,鼓励研究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
  四是优选创新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催生创新成果。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优”和“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营造注重学术、注重科研创造的良好氛围;设立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资金,每年总额为15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工作等。“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主要是不受现行培养方案和规定的约束,进行个性化特色培养。
  通过努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4人分别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自1999年以来,学校共有13位博士的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有160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研究生在历届全国“挑战杯”科技活动大赛及其他竞赛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2003年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科技活动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人均发表论文4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的有200多篇。■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必须依托整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文明礼仪的教育与训练,才能够逐步使我们的学生举止行为更加规范。学校针对学生的礼仪行为问题,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编写了针对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的礼仪行为训练教材,开设了独具特色的礼仪行为训练小课。  大量调研,科学合理编写教材  为了编写一套科学、实用的礼仪行为训练教材,学校成立了礼仪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
房地产税短期出台可能性不大rn稍后的2019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事项,包括审议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基本医疗
期刊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数学类课程是传统经典学科,它所独有的高度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决定了其在各个学科及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数学类课程教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都
【摘要】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各行业都开始积极引进和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并且当前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绝大部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本来尝试分析当前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采取合理措施,在新形势下切实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信息化效果,为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参
大学(本文仅限公办大学)教学院(系)的公用经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除了政府投入的专项建设经费外,主要用于日常教学与行政办公的经费。对这部分经费的管理是大学内各个教学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规范合理,会影响到教学院(系)的办学质量与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探讨如何管理好大学教学院(系)的公用经费,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基于多年工作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做好
小学一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形成礼仪规范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面对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的一年级学生,我们每个月确定一个礼仪教育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礼仪、感受礼仪、实践礼仪。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通过让学生观看礼仪短片、背诵礼仪童谣等形式宣讲礼仪知识;通过绘制礼仪图画、学唱礼仪歌曲等形式,激发、强化礼仪意识;通过评选礼仪标兵、
在近几年发展中,中央财经大学从战略高度出发,能够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度重视科研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做到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科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丰富本科教学内容,以科研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以科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研究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一、科研特色促专业建设    从学校的科研发展来看,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实现。面对新世纪的新要求,面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
礼仪教育是学校鲜明的教育特色,走进校园,你就会感受到浓厚的礼仪氛围。在重视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习得礼仪并在礼仪活动中获得成长。  对于定小人来说,一年一度的礼仪文化节是最期待的一件事。学校每年4月初开展礼仪文化节的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发出倡议,号召学生们在文化节期间积极践行礼仪行动,传承中华美德。文化节为期一个月,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礼仪瞬间我来拍”“
培养创新人才,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尤其在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创新人才培养更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和迫切目标。然而,怎样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坚实平台、营造学术氛围、落实制度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校竞争力提升的新的关注点。北京化工大学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了高层次、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