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泡沫必须挤干净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市泡沫必须挤干净
  (2008年第21期《阵痛中的民生突围》)
  美国金融危机的总祸根是高房价,是房地产泡沫。中国必须汲取美国的沉痛教训,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纸里包火”、“打止痛针”的观点。即,拿中国经济、银行、百姓做“人质”,抛出房价下跌经济滑坡论、银行先死论、百姓负资产论、农民工失业论等,要挟政府救助房地产,目的在于维护高房价,维护自己的暴利,根本不考虑造成金融风险的后患。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结成强势利益集团,使得这股力量还相当强大。
  二是釜底抽薪的观点。即:吸取美国教训,既然祸起高房价,凶手是房地产泡沫,就要彻底消除高房价,使住房价格回归理性,向真实价值靠拢。
  后一种观点是长远和负责任的观点。这就要求,必须回到基本面来,首先保证住房是用来居住的消费品属性,而不是用来投机的。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只能先保证其居住的消费属性,然后再考虑其他附属作用。
  因此,各级政府不能把经济发展过分寄托在楼市上。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以保增长为主时,应该适度放松经济调控政策,但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应包括在内,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以及利率政策不能有丝毫松动。否则。就是鼓励投机,助长泡沫,危害民生问题。
  (余丰慧)
  
  知识生产应是公民权利
  (2008年第21期《台社,异议思想二十年》)
  在现有历史和政治格局下,大陆和台湾互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审视与反思本体的镜像。这其中,在政治民主实践与公民社会的发育上,台湾社会可视作此方面的“先行者”。先行者的成败得失,都值得大陆方面认真地反思与借鉴。
  在中国政治传统中,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在三级间跳摆,合作、反抗、失语。相应的知识生产,特别是思想生产,总被看作是政治事业,导致持批判立场的独立知识团体很难在社会中长久生存下去,更遑论以知识生产的方式,独立地、持续地参与社会变革的深耕工作。
  
  而台社自台湾社会1988年“解严”以来的独立生存实践,对华人世界中的独立知识团体来说,无疑开拓了参与社会变革的可能空间,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一个独立的知识团体存在的价值——基于批判和反思立场上的异议。
  异议不仅是作为态度上的简单反对,还是对高蹈的理论的修正,是对流行概念和话语的祛魅,而这一切都扎根于对历史纵深和现实社会演进的思想深耕和现实调研。对一个社会来说,异议的存在,不仅是补充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还意味着社会演进多了一个选择方向上的维度,和多了一套社会偏离健康轨道行驶时的刹车装置。
  异议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对主流话语的一味附会,而是“求是”的独立思索与探求,是一种知识生产上的创新努力。给异议思想提供容身之地,实际上就是承认独立的进行知识生产应该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目前两岸格局中,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改革都有待破局,当今世界局势也处在大变革的起点上,任何垄断知识生产,垄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解释的行为,都是在扼杀着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多事之秋,更应呵护“智力激荡”。
  (程 国)
  
  多重博弈下的社会生态失衡
  (2008年第20期《新奶粉事件暴露食品安监症结》)
  频繁的食品安全漏洞已迫使我们不能将其中的症结仅仅归为政府管理水平的落后或企业社会道德的缺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态结构依然维持着“两强一弱”的格局。如果按社会主体来进行划分,社会结构可以看作是一场由政府、企业、公民所组成的三角博弈。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结构中,“政府-企业”是一对天然的利益同盟。政府既能够利用其政治权力制定政策,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度外的寻租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企业通过商业资本影响政策制定,公民则利用手中选票来约束政府行为。一旦民意对政府权限的制约失效,权力和资本就会在某些市场领域产生“强强联合”的冲动,由此形成的“官商勾结”必然会严重挤占大部分的公民生存空间。虽然理论上公民的消费选择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信息不对称、政企“关系密切”的某些领域,公民注定仍将成为社会生态结构失衡的受害方。
  除上述三者的复杂关系,政府内部存在着的政治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失衡的局面。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舆论形象的民调数据反差巨大。似乎一旦出现重大事件,中央总是习惯一生地先和地方划清界限,再处理地方“相关责任人员”,这一规律在诸如上海社保案、煤矿矿难、松花江污染等事故的相关处理中都有所体现。政治系统的这一纵向裂痕使得中央为改善公民地位的政策总是得不到地方的长期有效支持。从拦截殴打上访者到暴力镇压群体性公民诉求行为,包括奶粉事件背后奶牛村村民为自救而进行的“危机公关”努力被地方屏蔽,中央赋予公民权利的政治努力不断遭到来自地方的反弹。为此,如何有效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将是公民权利能否得到提高和保证的另一关键。
  (鲍 晟)
其他文献
公园地产大行其道    尽管在去年5月底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扩建,但在王石明老人的眼里,蓬莱公园这个离他家步行不到10分钟的公共绿地,看起来却始终不像多出了几千平方米面积的样子。“以前公园小但视线很开阔,不像现在,大是大了点,但一眼望去都是高楼。”  其实他并不知道,能够多出这8000平方米的绿地也并不容易,当地政府所支付的代价,正是默许出让这块土地的开发商将商品住宅紧贴着公园修建,也就是所谓的“公园
不要在意“台独势力”多么激烈地反对陈云林访台或者反对两岸的融合,而应在意用两岸的互信和共识化解彼此的“心结”和“疑虑”。    令各界瞩目的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访台一事,终于有了定案。  两岸两会的副会长级预备性磋商,10月27日在深圳的五洲宾馆结束,陈云林访台各项主要事宜已达成共识。11月3日至7日,一个6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并有随团记者30多人,将访台,并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会谈,协商解决两岸空
只要大家都尊重彼此的权利,不拔刀相向滥行强制,“君子国”的交易与“小人国”的交易,乃至君子与小人并存的“普通国”的交易部不会出轨,都可以使人们各得其所。    近年来“左右”成了一个热门话题,1997年有所谓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论,2004年国企改革讨论与2005年医疗和教育改革讨论实际上也是这类讨论的具体化。  一般历史书上说左右这对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当时国民公会议员中主张激进变革的坐左边,
继1月下旬日俄进行试探性的战略对话,结束双方长达4年的沉寂之后,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亦将在2月访问日本,再加上年内俄国防部长访日和日本首相访俄的既定计划,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日俄之间的坚冰正呈现消融的趋势,而双边关系当中最敏感的政治死结——北方领土争端也在会谈内容里提及。    早在去年12月,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就曾提出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新方案,即将四岛按照总面积对半分,将齿舞、色丹、国后以及最大
大半个世纪之后,人们才发现并认可“彭子”对于中医复兴的价值。  汽车向东北方向,驶出山西灵石县城区约15分钟,进入静升镇不远,就是号称“晋中第一宅院”的王家大院,巨大的景区宣传牌就立在公路边。记者要去的,却是镇上一处叫做三官庙的地方。  “这就是三官庙。”当地司机补充了一句,“告诉你还不信,啥也没留下。”沿着公路继续向前,车到张嵩村,连问两个老乡之后,沿着坑坑洼洼的碎石路,记者终于站在介庙前。眼前
颁奖辞:当记者群体在政经夹缝中时常遭遇生存尴尬的时候,将奖项颁发给三记者,本刊作为媒体同行无意多扬溢美之辞,三记者的职业行为具有了超出职业之外的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孙春龙:  在看到最初发布的关于“娄烦事故”的新闻时,他以一个职业记者所特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认识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自然灾害。  在对事件做了进一步关注以后,他果断请命前往调查。  在调查取证过程中,他以卧底般的胆识和智慧一
2007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任命案,其中55岁的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新的科技部部长,国内外好评如潮。埃菲社报道说:“这是毛泽东时代以后首次任命一位非中共人士担任政府部长。”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打破新部长的铸模》的文章,认为“任命万钢为中国新的科技部部长,对中国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我看来,万钢任职的开创性意义首先在于它的恢复性意义。因为在新中国历史上,党外人士
2007年4月25日上午,记者站在菏泽市宽阔的人民路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丝毫感觉不到几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村庄和一片田野。但立在人民路西侧人行道上的一块“都庄”的石碑告诉记者,这里确实就是都庄村。    山东省菏泽市素有“牡丹之乡”美誉,都庄村是荷泽市的一个小村庄,坐落在菏泽市开发区丹阳办事处的西北角,是城乡结合部,全村共有347户人家,1500余人。2001年5月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花的海洋,因
虽然历史上民主也有“声名狼藉”的时候,不过在今天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美好价值。随着实行民主制度国家样本的增多,民主理论中的实证研究在二战后逐渐兴起。这些实证研究初步证明了民主制度和经济繁荣、私人经济、社会自治组织勃兴等等的正相关关系,增强了人们对民主的信心。  这十分切合中国这个非常特殊的转型大国的胃口。因为中国艰难漫长的转型是脱胎自全能式国家体制这一母体。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选择决定了执政者并不倾
一修通,整个概念就不同了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从1992年至2010年,广州市决定投入1000亿元建成255公里地铁路网,用18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要走100年的路。人们发现:在近10年来广州地铁突飞猛进的背后,始终都有您的身影。您为何会如此关心广州地铁的建设?  林树森(以下简称林):我到广州工作那么多年,始终坚持的一种策略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像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