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倡导低碳环保的社会形势下,自制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意义。奥尔夫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自娱自乐的音乐家,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文章对奥尔夫自制乐器理论进行实践探究,提出幼儿园音乐教学应就地取材,尽可能自制低碳乐器,提升废旧材料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提高听的能力,培养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寓乐于教、寓教于乐,实现创意无限。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奥尔夫乐器;自制乐器;低碳;创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虽然不是一件容易创造思想的工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念也绝不能是“新瓶装旧酒”的行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解、重新定位和创新表现,结合新的形势和元素,才能使前人传承下来的教育原理焕发出新活力。
一、循循善诱,提高听辨能力
音乐教学,首先是对“音乐美”的欣赏,而音乐的欣赏,前提和关键是“听”,离开“听”这个要素,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难以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难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存在,没有“听”和欣赏,音乐本身也不存在欣赏的价值。因此,幼儿园音乐教学首先应从“听”着手,在幼儿自制乐器时,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听辨能力是音乐素养的最基本素养。自制的乐器,使幼儿感知到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使他们对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产生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听辨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带来家中的废弃物、废旧物品,如奶粉盒、汽水瓶、瓶盖、纸盒子等等,将这些自己带来的废旧物放置在音乐活动的区间内,让他们经常去敲一敲、打一打、玩一玩,听一听、辨一辨不同的物体,用不同方式进行打击,“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用的力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让孩子们将这些区间内的物体拿到自然角的区间,在这些“低碳”“环保”的物品内依次装入一些细、散的东西,诸如沙子、米粒、黄豆等,然后晃一晃、听一听,感受声音的不同,用语言描述一下晃动时发出的声音。孩子们的“发现”最弥足珍贵,有的会说“装沙子时,晃动发出的声音像海浪的声音”,有的会说“装进小米、大米的瓶子,摇晃时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的声音”。孩子们在自制乐器的演奏中,玩得开心、奏得舒心,听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与加强。
二、巧引妙导,培养创造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发挥想象,帮助他们制作自己喜爱的乐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先作示范,如用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上刻几个小槽,在硬纸板的两端按上图钉等,让图钉固定几个长短不等的橡皮筋,小琴就制作好了,教师请几个小朋友亲自“弹弹琴”,感受制作的“琴”的不同音高。有的孩子,因陋就简,将易拉罐当鼓,用画笔、玩具小橡胶棒等当鼓槌,开始咚咚咚地敲起来;有的在吸管上,戳几个洞,“口琴”就顺利制作完成,然后吹起来,发出不同的音色,虽然各种杂乱,但孩子们乐在其中。
例如,教学《水之乐》时,笔者让学生自制乐器——水杯,笔者为每一个幼儿准备一双筷子、几只水杯、1个小桶水等,再准备探究材料:纸盒、小石头、木块、玻璃杯、塑料杯、塑料积木、布、黄豆、米粒等。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先给孩子展示八音盒,并让幼儿仔细辨听八音盒的音色,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分别敲打纸盒、塑料积木、石头、木块、玻璃杯等,在不断敲打的过程中,寻找与八音盒最接近的音色,最后,经过反复的敲打、听辨活动,得出结论:敲击玻璃杯的音色与八音盒的音色最为接近。
再让孩子们利用酒杯、酒瓶、杯子、锅、饮料瓶等,在里面加入水,分别感受加入水前、后敲打这些物体的声音的不同,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奇妙的世界、音乐的世界、音乐的奇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拓展活动,让幼儿在7只水杯里倒进不同量的水,将7只杯子按照杯子里水的多少而有顺序排列,然后依次用筷子輕轻敲击水杯,感受音乐声音的高低,感受水的多少与声音高低的不同,让孩子们反复试验,也可以小组合作,一人敲击,几个人倾听和辨别,也可以自己边敲击边认真研究,最后交流探究出:只要在杯子里加入水,并且一敲,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再者,在《水之乐》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拓展延伸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哪些物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加以改变、加工,便可以找到悦耳的声响。
在幼儿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制乐器,旨在突出幼儿音乐的实践性,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为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寓乐于教,实现寓教于乐
“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园的实际中,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契合孩子的实际,在传统“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多元的“教”的方式,实现手段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即做到“寓乐于教”和“寓教于乐”。在自制奥尔夫乐器中,“教”既是手段措施,也是动机目的,“乐”既是形式载体,也是内容过程,蕴含着“音乐”和“快乐”的双重意义。我们制作出乐器来进行音乐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特质,提升音乐素养,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在“寓乐于教”的过程中,“教”是手段,是过程,“乐”是目标,是效果,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深层次的愉悦。例如,教师让幼儿随意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娱乐,他们会很开心地“演奏”。或许枯燥单一的演练,随意的敲打,虽然无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但是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特点和需要,乐在其中。老师们感受到孩子的创意无穷,也会感到深深的喜悦与欣慰。
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是目的,“乐”是手段,反映在自制乐器中,就是借助不同材质的物品,通过不同力度和速度的节奏,帮助孩子感受不同的音高、音色等,提高了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就无法表达音乐的内涵。经历了孩子杂乱无章的演奏之后,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感受讨论,乘此机会,告诉孩子们,如何敲打出动听美妙的声音,敲打出悦耳的声音才是最棒的,就这样,孩子带着好奇心跟着老师,从四分音符,到二分音符,再到八分音符,每个小节逐一慢慢地学习敲打,从无序变得有序,从杂乱变得整齐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教育的进程上,我们应该始终保留着一颗初心,从教育规律出发,关注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应始终明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模仿力和创造力。特别在应用奥尔夫教学理念过程中,应鼓励孩子们动脑、动手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给幼儿自主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自制乐器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也突出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音乐活动焕发活力,也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低碳环保、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薛晶晶.自制乐器: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4).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奥尔夫乐器;自制乐器;低碳;创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虽然不是一件容易创造思想的工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念也绝不能是“新瓶装旧酒”的行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解、重新定位和创新表现,结合新的形势和元素,才能使前人传承下来的教育原理焕发出新活力。
一、循循善诱,提高听辨能力
音乐教学,首先是对“音乐美”的欣赏,而音乐的欣赏,前提和关键是“听”,离开“听”这个要素,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难以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难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存在,没有“听”和欣赏,音乐本身也不存在欣赏的价值。因此,幼儿园音乐教学首先应从“听”着手,在幼儿自制乐器时,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听辨能力是音乐素养的最基本素养。自制的乐器,使幼儿感知到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使他们对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产生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听辨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带来家中的废弃物、废旧物品,如奶粉盒、汽水瓶、瓶盖、纸盒子等等,将这些自己带来的废旧物放置在音乐活动的区间内,让他们经常去敲一敲、打一打、玩一玩,听一听、辨一辨不同的物体,用不同方式进行打击,“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用的力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让孩子们将这些区间内的物体拿到自然角的区间,在这些“低碳”“环保”的物品内依次装入一些细、散的东西,诸如沙子、米粒、黄豆等,然后晃一晃、听一听,感受声音的不同,用语言描述一下晃动时发出的声音。孩子们的“发现”最弥足珍贵,有的会说“装沙子时,晃动发出的声音像海浪的声音”,有的会说“装进小米、大米的瓶子,摇晃时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的声音”。孩子们在自制乐器的演奏中,玩得开心、奏得舒心,听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与加强。
二、巧引妙导,培养创造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发挥想象,帮助他们制作自己喜爱的乐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先作示范,如用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上刻几个小槽,在硬纸板的两端按上图钉等,让图钉固定几个长短不等的橡皮筋,小琴就制作好了,教师请几个小朋友亲自“弹弹琴”,感受制作的“琴”的不同音高。有的孩子,因陋就简,将易拉罐当鼓,用画笔、玩具小橡胶棒等当鼓槌,开始咚咚咚地敲起来;有的在吸管上,戳几个洞,“口琴”就顺利制作完成,然后吹起来,发出不同的音色,虽然各种杂乱,但孩子们乐在其中。
例如,教学《水之乐》时,笔者让学生自制乐器——水杯,笔者为每一个幼儿准备一双筷子、几只水杯、1个小桶水等,再准备探究材料:纸盒、小石头、木块、玻璃杯、塑料杯、塑料积木、布、黄豆、米粒等。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先给孩子展示八音盒,并让幼儿仔细辨听八音盒的音色,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分别敲打纸盒、塑料积木、石头、木块、玻璃杯等,在不断敲打的过程中,寻找与八音盒最接近的音色,最后,经过反复的敲打、听辨活动,得出结论:敲击玻璃杯的音色与八音盒的音色最为接近。
再让孩子们利用酒杯、酒瓶、杯子、锅、饮料瓶等,在里面加入水,分别感受加入水前、后敲打这些物体的声音的不同,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奇妙的世界、音乐的世界、音乐的奇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拓展活动,让幼儿在7只水杯里倒进不同量的水,将7只杯子按照杯子里水的多少而有顺序排列,然后依次用筷子輕轻敲击水杯,感受音乐声音的高低,感受水的多少与声音高低的不同,让孩子们反复试验,也可以小组合作,一人敲击,几个人倾听和辨别,也可以自己边敲击边认真研究,最后交流探究出:只要在杯子里加入水,并且一敲,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再者,在《水之乐》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拓展延伸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哪些物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加以改变、加工,便可以找到悦耳的声响。
在幼儿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制乐器,旨在突出幼儿音乐的实践性,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为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寓乐于教,实现寓教于乐
“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园的实际中,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契合孩子的实际,在传统“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多元的“教”的方式,实现手段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即做到“寓乐于教”和“寓教于乐”。在自制奥尔夫乐器中,“教”既是手段措施,也是动机目的,“乐”既是形式载体,也是内容过程,蕴含着“音乐”和“快乐”的双重意义。我们制作出乐器来进行音乐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特质,提升音乐素养,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在“寓乐于教”的过程中,“教”是手段,是过程,“乐”是目标,是效果,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深层次的愉悦。例如,教师让幼儿随意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娱乐,他们会很开心地“演奏”。或许枯燥单一的演练,随意的敲打,虽然无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但是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特点和需要,乐在其中。老师们感受到孩子的创意无穷,也会感到深深的喜悦与欣慰。
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是目的,“乐”是手段,反映在自制乐器中,就是借助不同材质的物品,通过不同力度和速度的节奏,帮助孩子感受不同的音高、音色等,提高了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就无法表达音乐的内涵。经历了孩子杂乱无章的演奏之后,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感受讨论,乘此机会,告诉孩子们,如何敲打出动听美妙的声音,敲打出悦耳的声音才是最棒的,就这样,孩子带着好奇心跟着老师,从四分音符,到二分音符,再到八分音符,每个小节逐一慢慢地学习敲打,从无序变得有序,从杂乱变得整齐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教育的进程上,我们应该始终保留着一颗初心,从教育规律出发,关注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应始终明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模仿力和创造力。特别在应用奥尔夫教学理念过程中,应鼓励孩子们动脑、动手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给幼儿自主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自制乐器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也突出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音乐活动焕发活力,也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低碳环保、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薛晶晶.自制乐器: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