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趣 理趣 润趣 意趣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姓“语”。一堂姓“语”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趣有味的语文课,即为趣味语文课。它追求疑趣,师生于课堂共生共鸣;它追求理趣,教学在层层深入中事理通达;它追求润趣,因为师生的广泛阅读而使课堂丰盈;它追求意趣,课堂情真而意切,溢满“语文味”。
  关键词:趣味语文;疑趣;理趣;润趣;意趣
  研学新课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语文姓“语”,“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色。一堂“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课堂让学生“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是为趣味语文课。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追求疑趣,让问题提升“共鸣度”


  教学海明威创作的《桥边的老人》一文时,通读小说可以发现文中没有曲折感人的情节,反战的主旨需从最末的段落才能够比较清晰地观照,那么,这样的课应该怎么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在反战的主旨背景下对老人的同情与关怀、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于无疑处巧设疑,于无声时悟自起。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鲜有林黛玉的肖像描写却不难发现她的美一样,海明威对老人的相貌描写同样惜墨如金,但是,一起笔便写到的“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和第9段的“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构成的反复在这里构成了反常:作者为什么没有着笔描写一位在战争背景下“卖炭翁”一般外貌的老人以勾起人们同情的泪光,却两度写到“钢丝边眼镜”?
  一位76岁的老人与一群动物为伴,孤独而平静地生活。但是,战争来了,老人与动物相依为命的平静生活被无情打破,老人不断地重复对动物们的忧虑,他甚至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两相比较,区别只在“只是”,老人为什么这么说?
  关于上述问题,应在文中寻找答案。当师生进一步探讨“钢丝边眼镜”这一细节时,一个斯文而孱弱的老人形象便展现在学生面前;当问题围绕着“只是”展开,这些同样弱小的生命个体带给这位老人最后的温暖与牵挂的“最低要求”终于被无情剥夺,“只是”二字所带来的无奈便直接将师生带入了控诉的世界。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走进老人的世界,探索海明威的“冰山”。
  没有问题就没有共鸣。没有共鸣,哪里会产生语文学习的趣味?因为趣味,悟出的才叫“语文”。

二、追求理趣,让教学富有“层次感”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金岳霖先生》一课时,四个教学环节设置依次深入:初读文本,思考并回答“在学生汪曾祺眼中金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形容”。再读文本,思考并回答“哪些细节表现了金先生的‘有趣’?请细细罗列,概括归纳”。三读文本,思考并回答“‘有趣’的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金先生?请找出其中的2-3处‘有趣’进行分析解读”。四读文本,思考并回答“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两处‘好好写一写’怎么理解?有人说‘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闲笔’,说说你的看法”。针对其中的三读部分,笔者设置了一次小组讨论。
  上述教学环节设计的一二三处分别可以看到汪曾祺写活金岳霖先生形象的“起”、“承”与“转”,通过三个层次的渐进分析,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到了金岳霖先生从一个“有趣的教授”到一个“有着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华丽转身”。但是,如果教学仅仅止于此,则这篇文章于“闲笔”处抒大家真意的更深亦更有“趣味”的东西就被忽略了:
  第一,从“一个人”到“一批人”。艰危的西南联大时代,自由率真的联大精神,无论政治环境如何恶劣、生活条件怎样艰苦,他们坚持教书育人,坚守文化高地,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培养了有为的一代人。
  第二,品质需要弘扬,精神需要传承。大师已然远去,记住他们,“写”便是一种缅怀、弘扬、传承与担当的符号。“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文字的背后,不免让人唏嘘“熟知金先生的人”对于弘扬与继承金先生的学问与精神之“少”,不免让人赞赏这个“对金先生所知甚少”的人对于新时期希望更多的人学习金先生、投身祖国建设,勇担社会责任的殷殷期待。
  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知识教学为基础”,有序“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个体阅读,去感受或感悟文本所(能够)表达的主旨(与)情感”,从而“在教学中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阅读的认知问题,进而使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有“味”。

三、追求润趣,让阅读成为“黏合剂”


  此处的“阅读”有三层意思。
  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阅读。教师的教育行为,尤其是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还要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集百家之长、恰到好处,尤其要使学生能够被教师所授知识的渊博精深与标情夺趣的教学情境所觸动,能够满足其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美”的底蕴,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厚度,才有诗意。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打造“趣味语文”的教学课堂,师生共同打造的“阅读课”至关重要。第一,言传者在课堂,身教者在陪伴;第二,这样的阅读课不是“泛泛而读”,它有任务驱动,是教学课堂的幸福“外延”;第三,它将深谙文学魅力的语文教师引向趣味化教学之路,促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再者,师生要在课堂上一起阅读。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初读,可以纠正学生读错的字词句读;再读,学生可以读得准确流畅、情感到位。比读,可以引领文本解读、反映理解层次。演读,可以把握形象特征、理解主旨情感。重读,可以细腻感知文本深意。范读,可以引“高山流水”奏响幸福课堂的乐章。在这里,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精致的阅读,润泽的必是师生的阅读力。养成阅读习惯,是丰富知识储备、形成阅读能力、开拓解读文本、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的途径。阅读的黏合,激发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生成,引领的是语文学习课堂的趣味养成,岂能缺位?

四、追求意趣,让课堂溢满“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引导学生在“语文味”的趣味学习中受到美与善的熏陶。
  教学片断呈现:
  师:张爱玲在述说故事时,其文字是“内敛而平静”的,你能读出这“近乎冷漠的笔调”背后的情感吗?请从小说的字词分析入手。
  生:“噢”这个字用得好,千言万语都在这个词里。
  师:哪“千言”?哪“万语”?
  生:(腼腆,笑)。
  师:什么时候说“噢”?
  生:想要和对方说话的时候。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里的男主人公早在心里想要和女主人公说话千百遍了。
  师:老师把它改成“啊”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啊”太强烈了,关键是它不能把男主人公的那种一直想说又没敢说的性格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来。
  师:“噢”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自然流露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感,把一个其实早已在心里想要对女主人公表达但又至今没能表达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两人无果而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师:来,请你按照这样的理解,把它有感情地读一读。
  什么是“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味”其一就是文本的“言”。其二就是文本承载的“意”。透过师生的层层解析,“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足以“震撼学生”“感染学生”。更深层次来说,其三就是这里的“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师生在语文实践中收获的语感与审美能力,还有这些参与到这一场对话中的作为言语主体的“人”的学生因此而养成的个性色彩与审美取向。
  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追求“语文味”。让师生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或书声琅琅,或议论纷纷,或笔尖沙沙,或细细倾听,这样的意趣课堂才能深入人心。
  梁启超先生说:“学问的本质,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王阳明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悅,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打造“趣味语文”教学课堂,“共鸣度”是肌理,是内容,“层次感”是脉络,是框架,“黏合剂”是血液,是氛围,“语文味”是心脏,是目标。此言得之。
  宋代理学大家程颐曾说:“学至于乐则成矣。”期待我们的“趣味语文”课堂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余孝忠(1973—),男,浙江省龙游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趣味语文教与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2021年高考语文Ⅰ卷小说阅读试题,注重选取厚重、形式丰富的阅读文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现代阅读试题《石门阵》为例,探讨在小说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叙事艺术,从而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事艺术;小说阅读;深度解读;石门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注重语文必备的知识能力考查,注重从不同的角
每年盛夏,都会出现一个新名词,叫作“高温作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作“高温作业者”。他们在烈日下挥洒着汗水,服务着社会,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回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  知了在树上声声地叫着夏天,烈日下的大地仿佛是一个蒸笼。在这样的烈日下,还有一群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铁轨之间。  我和妈妈站在站台上,等待着搭乘着哥哥的火车的到来。呼哧呼哧……我不停地摇着扇子,一边抱怨着这烦人的天气。无意中,我瞥
·编者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孝敬父母、关爱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人莫忘父母恩。同学们,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国东汉时,有个小男孩叫黄香,
摘要: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疑。质疑,需掌握提出问题的角度;探疑,需掌握探析问题的路径。拟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引领学生循着“质疑”和“探疑”深入阅读文本,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质疑;探疑;阅读阶梯  学贵有疑,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深入思考文本引路;学贵解疑,学习要有所得还需“
摘要: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拟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对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思辨意识;议论文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在写作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新选进的补白,篇幅短小、内容多样,且考纲没有要求,容易被师生们忽视。对补白进行归纳、分类,发现补白大有作用。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建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补白应添加语气词的介绍。补白的价值、作用能体现出来,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关键词:补白;内容;分类;作用;点拨  为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新插进了补白。这些补
那天,我遇見那干燥得充斥毛孔的土楼,遇见温婉的水乡,遇见带着滚烫清香的茶叶,也遇见雨打芽尖的鹅黄。  转过那曲曲折折的溪流,等那站在溪中石尖的大鹅抖干了身上的水,扭扭身子蹲了下去,等那一排绿荫下的鸟儿唱尽了欢歌,等那百转千回的崎岖石板道染上了绿,就见到了静静伫立了百年的围屋。  雨水顺着土楼的沟壑流下,润湿了墙角的绿苔。抬头仰望,没有雕花的飞檐,没有气派的拱顶,只是泥,满目的沉默的黄泥,却比那金顶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史诗巨作,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本难以体现它的博大精深,加之教师对于节选文本的教学产生的教学误区,导致选文《林黛玉进贾府》没有充分起到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的作用。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应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
2002年出生的涂桦是一个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3岁那年,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积劳成疾,家中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因贫辍学,一家四口挤在一个租来的十余平方米的车库中生活。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在超市当店员的工资维持,父亲一个劲地流泪,绝望地叹息。小涂桦时常开导父亲:“别难过,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我来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手轻轻地擦着父亲眼角的泪水。  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小涂桦用稚嫩的肩膀承
如果你有话想说,可以告诉我。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新浪微博请@我:初友—静子热线  每逢考试我就忐忑不安。眼看又要期中考试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没复习的东西太多了,好多单词没背,好多习题没做,这可怎么办啊?  我平时学习还算用功,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很晚,考试前夕睡得就更晚了。妈妈常安慰我叫我慢慢来,不着急,可马上就要考试了,慢慢来怎么来得及?  初中学习内容的深度比小学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科目也增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