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探疑,文言文阅读的二级阶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疑。质疑,需掌握提出问题的角度;探疑,需掌握探析问题的路径。拟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引领学生循着“质疑”和“探疑”深入阅读文本,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质疑;探疑;阅读阶梯
  学贵有疑,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深入思考文本引路;学贵解疑,学习要有所得还需“探疑”,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索分析问题的前后、表里关联,寻找问题的归处,从而发展思辨能力。循着“质疑”和“探疑”这二级阶梯,学生的阅读品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拟以《季氏将伐颛臾》(以下简称《季》)为例,引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提出问题,循路径探析问题,进而深入理解文本,把握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第一级阶梯——质疑有角度
  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可以从字义的准确性、语气的情绪性、行事的目的性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1.角度一:疑其字义的准确性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翻译。翻译时会遇到多译皆通的情况,此时,不妨思考“最准确的解释是哪一个”,从而更合理地理解文本。比如,《季》第一句话“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里的“于”最准确的解释是引出拜见对象还是表示“被”?
  2.角度二:疑其语气的情绪性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是语气特别丰富,语气最能反映人的情感,是通向内心真实的一把钥匙。面对人物的语言,不妨思考“这个语气的情绪是什么”,从而更强烈地感受文本。比如,《季》中孔子三次曰“求!”传达的情绪分别是什么?为何如此?
  3.角度三:疑其行事的目的性
  人们在行事过程中常常掩盖自己的企图,正如孔子所说“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唯有多问“人物行事的目的是什么”,方能读懂文本。比如,《季》中冉有声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目的是什么?冉有是否“欲之”?
  二、第二级阶梯——探疑循路径
  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遵循合适的路径探索分析才能无限接近合理的解释。
  1.路径一:探析字义看文化背景
  文言文字词是多义的,有些时候甚至是多解的,但联系具体的语境、文化背景会得出一个最佳的解释。语境分析主要通过联系语词相关的前后语意,依照相关语法位置,从而得出顺应文脉的解释。如解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后文孔子质问“何以伐为”,由此可以分析出“有事”的意思近于“伐”,当是攻打的委婉说法——用兵。
  有些字义的探析可从文化背景入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里的“于”解释为“引出对象”还是“被”,或者说是弟子拜见还是孔子被约见,众说纷纭。探寻当时的文化背景,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归鲁,鲁虽不用,然犹以大夫待之,冉有仕于季氏,每退朝,仍以弟子礼来孔子家。”即孔子弟子参与政事后,依然保留了拜见孔子的礼仪。从孔子的思想和影响看,这个论断是合理的。孔子教育弟子很少满堂灌,都是寓教于言谈之中,老师弟子针对政、孝、仁等方面进行交流,孔子有言“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本文冉有、季路言“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问事。故而,从《季》事件发生的文化背景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的“见”当是拜见,“于”为引出对象。
  2.路径二:探析语气看人物关系
  理解语气最关键处是理解说话者的情绪,情绪传导目的,而表达的目的往往和人物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中,孔子三次曰“求!”第一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第二次孔子曰“求!……是谁之过与?”第三次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第一次是“恐怕该责备你”,语气尚缓,情绪疑惑;第二次是“是谁的错”,即就是你的错,语气肯定,情绪失望;第三次是“君子痛恨”,语气强烈,痛心疾首。
  孔子这样的语气和情绪实为少见。为何如此?且思人物关系以明晰表达目的。
  其一看孔子和冉有的关系。冉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孔子的目的当为教育冉有。眼见他要入歧途,脱离“臣”的范畴,故孔子是近于急切的愤怒。小错轻责,大过重罚。孔子责备冉有,是对冉有行教育之责,语气轻重,关乎教育效果。
  其二看孔子和季氏的关系。孔子为鲁国子民,孔子表达的另一目的是间接告诫掌权者——季氏。孔子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冉有是季氏重臣,“在其位”,可是冉有未尽其责,所以孔子借教育之机,用重责的语气督促冉有履行告诫季氏的职责。钱穆先生认为:“鲁政专于季氏,冉有见用,竟不能有所纠正,故孔子深非之。”深非之方能传达之。
  从孔子和冉有、季氏的关系可见,孔子重责冉有的目的既为教育冉有,亦为传递反对信息给季氏。
  3.路径三:探析行事看立场性格
  《季》中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要理解他这样的说法,需看冉有的立场、性格。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鲁国的子民、季氏的家臣。在是否攻打颛臾这件事上,他作为参与者,必须站在季氏的一方,否则为不忠,因而他强调“夫子欲之”。然而,孔子站在鲁国子民立场,认为攻打颛臾不符合鲁国利益,故而反对攻打颛臾。孔子的见解促使冉有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是鲁国子民,认识到攻打颛臾是不合道义的。
  孔子曾评价冉有“求也退,故进之”,孔子以为冉有的资禀较弱,性格逡巡畏缩。因而面对季氏的决断,冉有虽不欲之,但缺乏勇气反抗。孔子的话必须足够强有力方能促使冉有鼓起勇气反对季氏的做法。故孔子以“相”的责任和做法来教育他,语气强烈,责其逡巡,不能“顺其美,匡其惡”。
  以上分别是从“质疑”和“探疑”两个方面对文言文阅读实践进行的阐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质疑还有很多角度,探疑还有很多路径,依文而定,文本的类型多样,“质疑”“探疑”的思维过程不尽相同。第二,质疑和探疑之间不是截然断裂的,二者就如思考和学习并无界线一样,是循环往复、不断向上的。第三,质疑、探疑二级阶梯阅读不是独立的阅读方式,和其它阅读方式是相通相连的,结合多种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出文化,读出人格,读出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元素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为着手点,带领学生紧扣言语的形式,加强文本的理解,从而打开思维之门,探究文本丰富精妙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品味;披文入情  何为披文入情?就是在阅读中从语言人手,探讨作者在
朗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靠口进行的活动,它需要朗读者动脑、凝思、抒情,在这个基础上,它还需将情思“附注”在脸部表情、手足动作等可表现朗读内容情感的身体部位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常常重讲轻读,或将朗读与读混为一谈,没有达到朗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朗读不被列入考试范畴,所以,学生不重视朗读环节。又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而朗读又需要字正腔圆
我一点也不喜欢冬天,哪里都是一片枯黄,没有了春夏的美,我觉得什么都不好玩。有时候我会幻想,如果一年全是春天该多好啊,我以后能做一个科学家的话,就想让四季都一样。  梦 梦  生命的纷繁美丽,在于世间万物的千差万别,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多彩而有趣。如果四季从我们身边消失,如果差异不复存在,那么,再美的绿叶和花朵,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试着去观察秋天和冬天,也许你会发现黄叶满天和冰封原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可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写作一定数量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作文,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过程中,训练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的薄弱点在读写方面。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
黄杨熙是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中学七(4)班学生,稚嫩阳光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对清澈明亮的眸子,认识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老师说,他是一个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说,他是一个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好儿子;邻居说,他是懂事乖巧、讨人喜欢的好孩子;同学说,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活泼开朗的好同学。  在老师心目中,黄杨熙无论做起什么事来都表现出一种努力认真、持之以恒的态度。课堂上,他认真听讲,自觉遵
老鼠看到庄园主拿来一个老鼠夹,感到很担心:庄园主要来杀死自己!  它开始向所有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小心老鼠夹!”  母鸡听到它的叫喊声,就叫它不要叫喊:“我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它对我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请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了!”  老鼠跑去告诉胖猪。胖猪感到很生气,因为它的午睡被打搅了。  “房子里有一个老鼠夹!”老鼠说。  “我感谢你的关心,我也同情你,”胖猪
摘要:对焦母坚持驱遣兰芝的原因在以往的解读中曾归因于兰芝“无子”“不顺父母”“焦刘门第差异”及焦母有“恋子情节”等。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导致兰芝被驱遣的根本原因是兰芝与仲卿爱情的发展与焦母重振家门的强烈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冲突,则是由当时的门阀制度和焦母的强势性格决定的。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焦刘爱情;家族复兴悲剧  勤劳美丽、与丈夫情深意笃的刘兰芝,为什么被焦母
摘要: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2021年高考语文Ⅰ卷小说阅读试题,注重选取厚重、形式丰富的阅读文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现代阅读试题《石门阵》为例,探讨在小说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叙事艺术,从而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事艺术;小说阅读;深度解读;石门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注重语文必备的知识能力考查,注重从不同的角
每年盛夏,都会出现一个新名词,叫作“高温作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作“高温作业者”。他们在烈日下挥洒着汗水,服务着社会,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回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  知了在树上声声地叫着夏天,烈日下的大地仿佛是一个蒸笼。在这样的烈日下,还有一群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铁轨之间。  我和妈妈站在站台上,等待着搭乘着哥哥的火车的到来。呼哧呼哧……我不停地摇着扇子,一边抱怨着这烦人的天气。无意中,我瞥
·编者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孝敬父母、关爱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人莫忘父母恩。同学们,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国东汉时,有个小男孩叫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