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感知的公共危机及其治理——以社区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被感知的公共危机与组织“受害者”现代社会的现实进程正在宣告:“风险”与“危机”已不再是学院派的理论批判工具或警示性预言,而切实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特点。它不仅描绘了一幅令人担忧的未来图景,更是迫使人经历一种当下的压力体验。无论由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公共安全事件所引发,公共危机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性后果[1]越来越依赖于一整套系统的公共准备和公共行政来加以应对,从而化解其对现有秩序的震荡,降低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系统的脆弱性暴露。
其他文献
现有区域发展研究存在忽略区域和区域发展内涵、错置区域发展与相关研究因素的因果顺序,忽视区域、市场、政府三者在区域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机理及整合途径等问题。本文在明确区域与区域发展的内涵基础上,对区域、市场、政府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路径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禀赋应该是区域发展首先考虑的因素,市场实际上是区域内部自发形成稳定制度的过程,而政府则能够通过自身力量对市场这种制度自发演化过程进行干预。区域、市场及政府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均将发挥其作用,但最为重要的是将这三者的作用路径加以协调整合,以保持区域的可持续发
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揭示物质生产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认为推动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唯物史观的本质是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风格的理论命题,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构建了人民本位的发展主体观、生产力决定论与人民主体论相统一的实践逻辑,是对马克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气,是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又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内涵的挖掘,包含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三大支点。培育文化自信,需要构建文化自信的
新时代,我国基于民族工作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的同时,结合贵州的发展
会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在理论维度上提炼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对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