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户组织化水平低,盲目生产,市场风险加大以及农民市场主体缺位,没有主导价格和实现公平交易的权利等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彰显发展生机与活力,这为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创新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增加农民的收入,促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标。但是,经营主体之间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分配还不完善,各项规则也不太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农户与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关系多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户并没有完全得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企业与农户没能结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很难实现双赢。
(二)农地权属模糊不清
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使得土地流转利益主体被虚化,进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例如,农村土地的权属边界比较模糊。法律规定,目前农村的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农民按户承包土地,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其中,土地归集体所有的主体对象往往不太明确,现实情况是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等都有可能成为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这种情况易造成土地权属边界模糊,从而产生权利纷争。
(三)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河南省农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新型职业农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后备力量薄弱。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已见雏形,但从全省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分布不均、综合素质不齐,供求矛盾突出。这不利于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
二、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现状
(一)传统农户经营主体占主导
截至 2012 年底,河南省实有耕地面积约 7202.2公顷,农业人口 6070 万人。农业人口比重 57.57%,农村人口比重大,决定了农户作为经营主体的主导地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河南在以农户占主要地位的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上,发展了多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国内外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经验借鉴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德、英、美、日等国都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
1.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极大提升了美国农业竞争力,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形成、发展及特点来看,美国农业的发展是基于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以及政府调控与保障的结果。农场主土地权利稳定。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权利,并且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各方面都具备完全权利。正因为土地所有者具备了明晰的土地产权边界,所以在美国,私有土地侵犯行为和土地纠纷案例是罕见的。
2.日本农协成功经验
农协就是日本的农业合作社,日本的农协全称为"农业协同组合",是依据日本1947 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而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日本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小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多年来,日本农协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有助于帮助农户解决在单独经营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生产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此外,日本政府对农协的强力干预促进了农协的迅速发展壮大。
(二)国内经验借鉴
1.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浙江鄞州区,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通过开展"绿色证书"、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批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业带头人。设立了高素质新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从土地流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户从事现代农业创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
2012 年,霍山县政府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统领全县农业工作,认真实施河南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重点,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3.行政部门牵头带动
鼓励促进家庭农场成长发展,2013 年济南市农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一步对家庭农场认定和管理作出规范,提出对家庭农场进行星级管理认定、考核及监管,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奖补政策。对家庭农场特别是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济南市相关行政部门提供土地流转、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并在实施农业基建项目时优先安排,同时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提供设施用地支持,并协调各类银行和涉农保险公司,对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对策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创新机制,理顺关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根本的前提下,将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例如,河南省周口市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综合直补和种粮直补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种粮大户的发展,2011 年粮食产量达到 747 万吨。在土地流转方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2011 年周口市在市 8 县 1 市 1 区,成立了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托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地流转提供政策指导、供求结对和公证鉴定等服务,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大规模流转的土地为种粮大户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策建议
1.优化农业政策支持环境
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需要各级行政机关给予良好政策扶持,良好政策环境中能够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新型农业主体才能健康稳定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情,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发挥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带动作用。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经营农业这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改革。城市资本下乡,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力开发的领域去投资,对增加农业投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机制、开拓农业生态旅游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创新融资模式、创新贷款抵押担保品、 创新涉农贷款品种、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
3.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的物质基础。加快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对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基础条件、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促进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培育综合型人才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有人才来支撑,需要一拼"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门人才,来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
学,2007,(4).
[2]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
[3]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创新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增加农民的收入,促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标。但是,经营主体之间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分配还不完善,各项规则也不太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农户与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关系多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户并没有完全得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企业与农户没能结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很难实现双赢。
(二)农地权属模糊不清
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使得土地流转利益主体被虚化,进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例如,农村土地的权属边界比较模糊。法律规定,目前农村的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农民按户承包土地,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其中,土地归集体所有的主体对象往往不太明确,现实情况是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等都有可能成为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这种情况易造成土地权属边界模糊,从而产生权利纷争。
(三)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河南省农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新型职业农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后备力量薄弱。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已见雏形,但从全省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分布不均、综合素质不齐,供求矛盾突出。这不利于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
二、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现状
(一)传统农户经营主体占主导
截至 2012 年底,河南省实有耕地面积约 7202.2公顷,农业人口 6070 万人。农业人口比重 57.57%,农村人口比重大,决定了农户作为经营主体的主导地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河南在以农户占主要地位的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上,发展了多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国内外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经验借鉴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德、英、美、日等国都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
1.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极大提升了美国农业竞争力,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形成、发展及特点来看,美国农业的发展是基于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以及政府调控与保障的结果。农场主土地权利稳定。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权利,并且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各方面都具备完全权利。正因为土地所有者具备了明晰的土地产权边界,所以在美国,私有土地侵犯行为和土地纠纷案例是罕见的。
2.日本农协成功经验
农协就是日本的农业合作社,日本的农协全称为"农业协同组合",是依据日本1947 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而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日本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小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多年来,日本农协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有助于帮助农户解决在单独经营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生产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此外,日本政府对农协的强力干预促进了农协的迅速发展壮大。
(二)国内经验借鉴
1.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浙江鄞州区,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通过开展"绿色证书"、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批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业带头人。设立了高素质新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从土地流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户从事现代农业创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
2012 年,霍山县政府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统领全县农业工作,认真实施河南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重点,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3.行政部门牵头带动
鼓励促进家庭农场成长发展,2013 年济南市农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一步对家庭农场认定和管理作出规范,提出对家庭农场进行星级管理认定、考核及监管,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奖补政策。对家庭农场特别是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济南市相关行政部门提供土地流转、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并在实施农业基建项目时优先安排,同时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提供设施用地支持,并协调各类银行和涉农保险公司,对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对策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创新机制,理顺关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根本的前提下,将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例如,河南省周口市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综合直补和种粮直补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种粮大户的发展,2011 年粮食产量达到 747 万吨。在土地流转方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2011 年周口市在市 8 县 1 市 1 区,成立了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托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地流转提供政策指导、供求结对和公证鉴定等服务,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大规模流转的土地为种粮大户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策建议
1.优化农业政策支持环境
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需要各级行政机关给予良好政策扶持,良好政策环境中能够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新型农业主体才能健康稳定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情,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发挥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带动作用。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经营农业这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改革。城市资本下乡,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力开发的领域去投资,对增加农业投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机制、开拓农业生态旅游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创新融资模式、创新贷款抵押担保品、 创新涉农贷款品种、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
3.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的物质基础。加快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对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基础条件、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促进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培育综合型人才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有人才来支撑,需要一拼"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门人才,来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
学,2007,(4).
[2]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
[3]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