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深入学习现代教学论思想,钻研各种教学方法,结合我们自己 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试验。
[关键词]小学 教学 表述
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博采众长,广泛汲取营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边试验,边改进,边筛选,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法。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青年街小学)
[关键词]小学 教学 表述
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博采众长,广泛汲取营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边试验,边改进,边筛选,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法。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青年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