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将审美作为讲述的起点,借助对视觉文化、审美等概念的分析增长美术理论知识,以建筑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对海口骑楼建筑的欣赏及历史追溯,以“见住”的审美方式揭开骑楼建筑的审美秘密,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视觉文化的层面讨论审美实践,引入一种以视觉欣赏、分析建筑艺术的方法,让人处于当下审美状态。同时将海口骑楼建筑欣赏纳入美术课堂教学,以“在场”审美实践活动,把美术课堂教学从知识学习回归到审美感受的当下,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美育功能,借此推进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在场”;审美;骑楼建筑;美术教学
一、“见住”的概念及审美
(一)“见住”的概念
“见住”明显是“建筑”的谐音,当然也是以“看见”“住所”作为其概念的完整意思,由此强调了以视觉对住房的审视,就是以在场的审美眼光观看建筑,试图从中发掘出人类居住具有的文化与审美的价值。我们知道,建筑(building)所承载的不仅是其供人们居住的功能,还是人类文化品格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审美感受和权力意志的体现。但是,建筑也是作为象征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搞清楚其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还要以当下的审视体验和感受在对建筑细节的赏析和阅读中实现审美,在实际、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让建筑自身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美感得以充分体现。
“见住”是一种审美方式。“见住”作为一种审美方式,是以眼睛的看将建筑归于视觉的玩味,在横梁、山墙、椽柱交错中寻找交融的协调韵律,借助开窗、通道、门洞的开启中整合变换的视觉空间,装饰的纹样和隐约的商店号牌把欣赏者带向曾经的海南商阜的辉煌,让人不再保持一定的距离专心观看,而是以心重合于岁月的痕迹,慢慢品读南洋风情汇集的历史。
把骑楼建筑纳入观者的视域,实际上是对海口骑楼建筑给予“见”的理解,不仅仅是以纯粹视觉的直观,而是把完全置身于骑楼的观看作为对历史的感悟,让视觉审视成为一种设身处地的审美体验。在此,作为核心概念,“见”就是理解,是以当下的时间性为体验的轴线,把“见”作为生命的体验,用感悟把握骑楼建筑的审美灵韵,让观赏者始终保持着旺盛、敏捷的理解力,“居住”沉浸于精神的聚集场所,骑楼建筑就成了人类智慧的栖居地,可见观看骑楼实际上是对骑楼建筑的理解。
(二)“审美”的特点和意义
1.什么是“审美”
审美(aesthetic judgment),也称为“审美活动”,是人对审视对象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的状态,人依此才能够以独有的实践体验体验其本质。中国古代常以“静观”“心物感应”等描述审美的特征。其实,审美是理解,是把对象纳入审视对象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构建一个新的认知体系。
2.“审美”的特点
“审美”作为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其本有的含义,因为审美发生是由人类自身的主体感受为根据,也就是说,审美是发生在人类感受中的体验,伴随着生命体验展开的。例如,当我看到鲜花时产生的快感不是鲜花发出的,而是我在观看鲜花时,由鲜花激发出我的欣喜感受,所以审美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由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本能的状态显现。
3.“审美”的意义
“审美”活动所显现出的生命状态,完全有别于山石、水泥、颜料等无生命的材质,让人类体会到有生灵的审美活动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让平时以社会角色展现自己的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找到本然的自己,回归到“我”。
(三)审美与历史
历史(history)一词,意指那些不再现的过去之事。其原本不是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固定、僵死的对象,而是曾经的活泼泼事件发生,通过历史学家的写作或口传、绘画、雕刻和实物珍藏等,形成一系列可供理解的文本和文献,再经过整理和抽象,固化為对象化的形式,成为理论性探讨的知识对象,被视为客观的过去。由此可见,历史不是作为可证实的事实性学科,而是依据历史记述者的理解和选择,形成有待于发现或唤醒的存在。
历史的发现是以感悟和理解为根据,这些恰恰与审美同样具备感悟和审美。所以,基于感悟和理解的审美与历史,以体验鼓起理解之帆,让历史予以自身,审美耽于当下,引发切身感受展开时间之翼,滋润思想,营养生活,“视域融合”(伽达默尔语),生命将充满意义。
二、审美中的视觉文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媒介成为表述现代社会价值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铺天盖地的广告及多媒体更能够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商业交流文化特征。这使人们,把视觉作为诉诸文化艺术的方式,让现代社会成为一个视觉化的世界。而视觉文化与视觉性事件有关,人们通过视觉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寻求信息和意义。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伴随着现代生活日益发达的媒体所呈现出的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文化策略,以对应人们对视觉媒体的反应。这是一个松散的文化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完全是在铺天盖地的现代科技多媒体大潮袭来的被动反应。
(二)视觉文化的特点
视觉文化是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其特点是以“观看”的视觉阅读形式获取知识,在视觉流动的阐释中构造出世界的结构,以“图像”展现的非文本方式改变了以口语化的文本知识为主要传递信息的传统传统模式。图像的世界取代了文本的世界。
(三)视觉文化的特征
视觉化:越来越趋于把那些原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
视觉图像:视觉图像由阐释构成,而不是传统的符号限定。
文化性:视觉不是将视觉性作为阐释世界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文化框架解释视觉的历史。
(四)审美与视觉化图像
审美是人对于当下审视对象的愉悦活动,视觉文化则是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把世界以视觉文化的方式呈现在审视的当下,虽然仍是以视觉观看为主要形式,却是以图像的形式让视觉的“看”成为理解当前日益复杂社会的方式。在此,视觉化的图像是耽于日常生活视觉经验的观看,由于强调当下审美体验,让注意力偏向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极具新观念的创新,从而冲破现有传统经典模式。 例如:观看传统的写实风景画都要依据对绘画严格规范性的透视,以使人们都要依据一只眼睛的焦点透视所呈现出错觉而真实场景呈现去接受风景画的真实,这是外在条件限制所体现出的真实感,与观赏者真正依其感受审视风景画格格不入。如果按照观者自己对风景画的在场理解,这幅风景画的欣赏就不会是单一的标准或结果,而会产生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可以看出,视觉化的图像的审美更能够依其个人体验的审美,打破审美单一化和符号化的美术课堂知识化模式,以审美视觉多样性真正实现审美。
(五)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文化特征
首先,骑楼作为现在海口市的文化景观,既是一个承载着海口文化历史的建筑体,也是现代海口市百姓日常生活购物、休闲的场所,具有极强的文化标识和历史文化氛围,因此骑楼具备着明显的视觉文化特征。
1.中西文化结合的骑楼建筑(视觉化)
海口骑楼建筑具有明显的南洋建筑特点,骑楼,英文为arcade,在东南亚地区称为“五脚基”或“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在粤语中亦可引申为“露台”。骑楼通常是跨人行道而建的,楼底临近街道的部分由立柱拱廊支撑,形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楼身。乍看起来,整栋楼犹如骑在一楼之上,“骑楼”由此得名。而一栋栋骑楼沿街彼此相连,便成了一条绵长的步行长廊。
关于骑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部分比较认同的是骑楼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地区的敞廊式建筑。敞廊式建筑主要用于商业活动,既在功能上满足了商业需求,又可为购物者提供遮阳避雨的场地,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的气候相适应。古罗马时期,敞廊式得到广泛应用,古罗马人还将自己发明的拱券结构应用其中,并率先采用混凝土材料。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敞廊式建筑在欧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独特景观。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文化输出,敞廊式建筑走出欧洲,逐渐传到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在亚洲,骑楼首先在新加坡等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出现,大概在19世纪末经由南亚,东南亚流入中国,传入香港、广州,然后进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广大岭南地区。这一建筑形式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结合,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相适应,遂成了今日的骑楼面貌。
从骑楼南洋风格的视觉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式样并不是源于中国传统建筑,而是植根于西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敞廊式的东南亚英属殖民地改造的建筑,具有明显的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这种极具“南洋”风格的建筑能够从东南亚移置海口,其中隐藏着许多海南华侨的故事,以及蕴含那个时代海南商业文明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意义。
2.海口骑楼建筑蕴含的文化意义(视觉图像)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海南居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地区谋生。他们身在南洋,心系海南,把南洋先进的文化和商业模式引入海南,以丰富家乡的文化,促进海南的经济发展。从现在骑楼建筑格局的形式可以看出,这些来自南洋的建筑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改造过的西方建筑形式,加上适应东南亚气候的骑楼特征,“洋”味十足,不少建筑形式更多地秉承西方的城市建筑的庄重与崇高,以开放、自由的无秩序的自然形态为建筑特点。
不难看出,海口的骑楼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同。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早在汉代建筑就形成了庄严、封闭的皇家建筑模式,以求大一统的秩序感,体现权力与威严,尤其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正中为堂屋,两边为各种等级和功用的厢房,充分显现出等级分明的权力意志。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也有以园林格局寻求人化的自然景观,但是总归是对皇家建筑大一统秩序感的补充。
3.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化含义
我们对海口骑楼建筑的关注和分析,实际上是要表述出我们当下的思想观念,即对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区的城市建设、商业文明,以及地域文化艺术发展与传承等给予的新的认识和定位,从而以新的思路、新眼光重新审视海口骑楼建筑的价值,使其成为未来海南地域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我们以新的观念和眼光去看海口骑楼建筑,就一定会从其中发掘出适合于新时代发展的文化财富。例如,我们从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特征——南洋风格可以看出,当时的海南华侨“崇洋”,追求时尚与开放,有积极生活的心态,也反映出远离中央权力中心的海南民众少受约束的自然生活状态。
当然,人们以视觉审美的角度观看海口骑楼建筑,会用不同视角和观念审视和评价海口骑楼建筑,一定會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不同的结果。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在场”;审美;骑楼建筑;美术教学
一、“见住”的概念及审美
(一)“见住”的概念
“见住”明显是“建筑”的谐音,当然也是以“看见”“住所”作为其概念的完整意思,由此强调了以视觉对住房的审视,就是以在场的审美眼光观看建筑,试图从中发掘出人类居住具有的文化与审美的价值。我们知道,建筑(building)所承载的不仅是其供人们居住的功能,还是人类文化品格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审美感受和权力意志的体现。但是,建筑也是作为象征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搞清楚其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还要以当下的审视体验和感受在对建筑细节的赏析和阅读中实现审美,在实际、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让建筑自身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美感得以充分体现。
“见住”是一种审美方式。“见住”作为一种审美方式,是以眼睛的看将建筑归于视觉的玩味,在横梁、山墙、椽柱交错中寻找交融的协调韵律,借助开窗、通道、门洞的开启中整合变换的视觉空间,装饰的纹样和隐约的商店号牌把欣赏者带向曾经的海南商阜的辉煌,让人不再保持一定的距离专心观看,而是以心重合于岁月的痕迹,慢慢品读南洋风情汇集的历史。
把骑楼建筑纳入观者的视域,实际上是对海口骑楼建筑给予“见”的理解,不仅仅是以纯粹视觉的直观,而是把完全置身于骑楼的观看作为对历史的感悟,让视觉审视成为一种设身处地的审美体验。在此,作为核心概念,“见”就是理解,是以当下的时间性为体验的轴线,把“见”作为生命的体验,用感悟把握骑楼建筑的审美灵韵,让观赏者始终保持着旺盛、敏捷的理解力,“居住”沉浸于精神的聚集场所,骑楼建筑就成了人类智慧的栖居地,可见观看骑楼实际上是对骑楼建筑的理解。
(二)“审美”的特点和意义
1.什么是“审美”
审美(aesthetic judgment),也称为“审美活动”,是人对审视对象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的状态,人依此才能够以独有的实践体验体验其本质。中国古代常以“静观”“心物感应”等描述审美的特征。其实,审美是理解,是把对象纳入审视对象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构建一个新的认知体系。
2.“审美”的特点
“审美”作为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其本有的含义,因为审美发生是由人类自身的主体感受为根据,也就是说,审美是发生在人类感受中的体验,伴随着生命体验展开的。例如,当我看到鲜花时产生的快感不是鲜花发出的,而是我在观看鲜花时,由鲜花激发出我的欣喜感受,所以审美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由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本能的状态显现。
3.“审美”的意义
“审美”活动所显现出的生命状态,完全有别于山石、水泥、颜料等无生命的材质,让人类体会到有生灵的审美活动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让平时以社会角色展现自己的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找到本然的自己,回归到“我”。
(三)审美与历史
历史(history)一词,意指那些不再现的过去之事。其原本不是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固定、僵死的对象,而是曾经的活泼泼事件发生,通过历史学家的写作或口传、绘画、雕刻和实物珍藏等,形成一系列可供理解的文本和文献,再经过整理和抽象,固化為对象化的形式,成为理论性探讨的知识对象,被视为客观的过去。由此可见,历史不是作为可证实的事实性学科,而是依据历史记述者的理解和选择,形成有待于发现或唤醒的存在。
历史的发现是以感悟和理解为根据,这些恰恰与审美同样具备感悟和审美。所以,基于感悟和理解的审美与历史,以体验鼓起理解之帆,让历史予以自身,审美耽于当下,引发切身感受展开时间之翼,滋润思想,营养生活,“视域融合”(伽达默尔语),生命将充满意义。
二、审美中的视觉文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媒介成为表述现代社会价值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铺天盖地的广告及多媒体更能够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商业交流文化特征。这使人们,把视觉作为诉诸文化艺术的方式,让现代社会成为一个视觉化的世界。而视觉文化与视觉性事件有关,人们通过视觉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寻求信息和意义。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伴随着现代生活日益发达的媒体所呈现出的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文化策略,以对应人们对视觉媒体的反应。这是一个松散的文化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完全是在铺天盖地的现代科技多媒体大潮袭来的被动反应。
(二)视觉文化的特点
视觉文化是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其特点是以“观看”的视觉阅读形式获取知识,在视觉流动的阐释中构造出世界的结构,以“图像”展现的非文本方式改变了以口语化的文本知识为主要传递信息的传统传统模式。图像的世界取代了文本的世界。
(三)视觉文化的特征
视觉化:越来越趋于把那些原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
视觉图像:视觉图像由阐释构成,而不是传统的符号限定。
文化性:视觉不是将视觉性作为阐释世界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文化框架解释视觉的历史。
(四)审美与视觉化图像
审美是人对于当下审视对象的愉悦活动,视觉文化则是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把世界以视觉文化的方式呈现在审视的当下,虽然仍是以视觉观看为主要形式,却是以图像的形式让视觉的“看”成为理解当前日益复杂社会的方式。在此,视觉化的图像是耽于日常生活视觉经验的观看,由于强调当下审美体验,让注意力偏向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极具新观念的创新,从而冲破现有传统经典模式。 例如:观看传统的写实风景画都要依据对绘画严格规范性的透视,以使人们都要依据一只眼睛的焦点透视所呈现出错觉而真实场景呈现去接受风景画的真实,这是外在条件限制所体现出的真实感,与观赏者真正依其感受审视风景画格格不入。如果按照观者自己对风景画的在场理解,这幅风景画的欣赏就不会是单一的标准或结果,而会产生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可以看出,视觉化的图像的审美更能够依其个人体验的审美,打破审美单一化和符号化的美术课堂知识化模式,以审美视觉多样性真正实现审美。
(五)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文化特征
首先,骑楼作为现在海口市的文化景观,既是一个承载着海口文化历史的建筑体,也是现代海口市百姓日常生活购物、休闲的场所,具有极强的文化标识和历史文化氛围,因此骑楼具备着明显的视觉文化特征。
1.中西文化结合的骑楼建筑(视觉化)
海口骑楼建筑具有明显的南洋建筑特点,骑楼,英文为arcade,在东南亚地区称为“五脚基”或“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在粤语中亦可引申为“露台”。骑楼通常是跨人行道而建的,楼底临近街道的部分由立柱拱廊支撑,形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楼身。乍看起来,整栋楼犹如骑在一楼之上,“骑楼”由此得名。而一栋栋骑楼沿街彼此相连,便成了一条绵长的步行长廊。
关于骑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部分比较认同的是骑楼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地区的敞廊式建筑。敞廊式建筑主要用于商业活动,既在功能上满足了商业需求,又可为购物者提供遮阳避雨的场地,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的气候相适应。古罗马时期,敞廊式得到广泛应用,古罗马人还将自己发明的拱券结构应用其中,并率先采用混凝土材料。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敞廊式建筑在欧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独特景观。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文化输出,敞廊式建筑走出欧洲,逐渐传到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在亚洲,骑楼首先在新加坡等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出现,大概在19世纪末经由南亚,东南亚流入中国,传入香港、广州,然后进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广大岭南地区。这一建筑形式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结合,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相适应,遂成了今日的骑楼面貌。
从骑楼南洋风格的视觉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式样并不是源于中国传统建筑,而是植根于西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敞廊式的东南亚英属殖民地改造的建筑,具有明显的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这种极具“南洋”风格的建筑能够从东南亚移置海口,其中隐藏着许多海南华侨的故事,以及蕴含那个时代海南商业文明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意义。
2.海口骑楼建筑蕴含的文化意义(视觉图像)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海南居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地区谋生。他们身在南洋,心系海南,把南洋先进的文化和商业模式引入海南,以丰富家乡的文化,促进海南的经济发展。从现在骑楼建筑格局的形式可以看出,这些来自南洋的建筑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改造过的西方建筑形式,加上适应东南亚气候的骑楼特征,“洋”味十足,不少建筑形式更多地秉承西方的城市建筑的庄重与崇高,以开放、自由的无秩序的自然形态为建筑特点。
不难看出,海口的骑楼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同。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早在汉代建筑就形成了庄严、封闭的皇家建筑模式,以求大一统的秩序感,体现权力与威严,尤其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正中为堂屋,两边为各种等级和功用的厢房,充分显现出等级分明的权力意志。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也有以园林格局寻求人化的自然景观,但是总归是对皇家建筑大一统秩序感的补充。
3.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化含义
我们对海口骑楼建筑的关注和分析,实际上是要表述出我们当下的思想观念,即对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区的城市建设、商业文明,以及地域文化艺术发展与传承等给予的新的认识和定位,从而以新的思路、新眼光重新审视海口骑楼建筑的价值,使其成为未来海南地域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我们以新的观念和眼光去看海口骑楼建筑,就一定会从其中发掘出适合于新时代发展的文化财富。例如,我们从海口骑楼建筑的视觉特征——南洋风格可以看出,当时的海南华侨“崇洋”,追求时尚与开放,有积极生活的心态,也反映出远离中央权力中心的海南民众少受约束的自然生活状态。
当然,人们以视觉审美的角度观看海口骑楼建筑,会用不同视角和观念审视和评价海口骑楼建筑,一定會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不同的结果。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