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互动教学 开启学生乐学之旅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探讨了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8-0046-02
  引 言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制订不同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形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结合互动教学的优势,将其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和法律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政治方向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初中生进行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1]。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使互动教学自然表现出内在的政治方向性。
  (二)教学主体的平等交互性
   教学主体的平等交互性是互动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在开展互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
  互动教学中,师生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教材、教辅工具、教学设计等客体,展开互动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融合。
  (三)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学情和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组织环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中,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地利用素材,从而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要义所在。
  二、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境激趣,引发乐学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乐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力动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其“乐”学。另外,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创设情境,采用更直观的教学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境”引路、“趣”导航,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中的“敬畏生命”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收集能够引起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的事例,如观看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或者播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逆行者”的相关报道,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生命的可贵,从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除直观教学的形式,教师还可以创新地将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形式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生命的意义是自我認可还是他人认可”这一辩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在辩论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领悟生命的真谛。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整体方向的把握,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使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得到升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同样是对新课程改革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践行。
  (二)设疑激疑,引发勤学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疑问是创造的基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设疑激疑就是对知识进行某种转换和处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新旧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做到勤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中的“师生交往”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问题,如“你认为在当下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你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当与教师发生矛盾冲突时该如何解决?如果你作为教师,你会怎么做?”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教师的思维和态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将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以这种设疑的互动形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提升,使学生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妙导善诱,引发善学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摆脱不知如何学、不会学的尴尬境地。教师在互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出现认知困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使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中的“享受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探讨交流的形式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策略进行简要的总结,使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之间先针对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汇总,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教学评价,对于一些有偏差的解决方案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情况,要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活动指导和探讨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分享体验,诱发会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学结果,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对教学结果造成消极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点,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能够激发其内驱力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之间分享学习乐趣和活动心得,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并说明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听取别人的故事,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的同时,加深自己的认知,从而树立良好的发展目标,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感情升华。这种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和增进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 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师生关系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设境激趣、设疑激疑、妙导善诱、分享体验的形式来组织课堂互动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祝余.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才智,2020(09):84.
   作者简介:周瑶(1982.1-),女,江苏苏州人,中学一级教师, 曾获吴中区“ 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称号。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优化语文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有基于兴趣的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构建趣味课堂,让学生以“趣”为帆,驾驶语文之舟,驶向遥远的彼岸,领略语文学习的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笔者就如何构建趣味性初中语文课堂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期刊
摘 要:2020年最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将劳动教育调整为社会实践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结合的课程。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其和学科知识相结合来研究,以突破“教学”局限,展现“教育”的生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围绕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如何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达到“教育”的目的,成为当前生物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教师可以
期刊
摘 要:英语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英语学科的学习绝不止步于单纯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将“写”融入,让“写”成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英语教学的更好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摆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用船载人或物过河”,撑船的人就是摆渡人。苏教版四年级课文《黄河的主人》中的“艄公”,正是这样的“摆渡人”:凭借沉着镇定的性格和嫻熟的技巧,将乘客摆渡到滚滚黄河的彼岸。对教师而言,其也是“摆渡人”,他们将懵懂无知的孩子摆渡到知识的彼岸。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掌握好“船桨”的使用方法,控制好语文教学的“行驶方向”,一定要在课堂上时刻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极大的文化影响力。2016年,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值得研究。本文对“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阅读是人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途径之一,但数学阅读往往容易被师生所忽视。学生只有经过准确的数学阅读,才能将数学符号、图表、公式分析清楚,从而得出答案,在函数学习中更是如此。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课堂效率;函数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
期刊
摘 要:以苏教版必修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这一化学史教学为例,笔者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及微课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或生生探讨共同解决简单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层层设问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从课堂教学反馈来看,翻转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期刊
摘 要:“境脉式教学”中的“境”是创设情境,“脉”是教学主线,目的是借助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课堂教学的各个板块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三“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课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境脉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境脉式教学”;教学案例;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劉祯,1973年 8月出生,男,福建福州人,教育硕士,高级教师,闽江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福建省特级教师 , 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 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获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最初起于克伯屈(Kilpatrick)的设计教学法,是指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项目学习中的学习者及执行者,以项目中
期刊
摘 要:初中科学学科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做好铺垫。本文将以浙教版“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基于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要求,分析科学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