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制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性强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投资战略转移,加强地区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是加快西部发展速度,缩小东西差距的基本保证。其中,财政政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宏观調控的作用,推行强有力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财税改革;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科学配置财政税收管理资源
新时期以来,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税调节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调整资源税率水平,引导资源合理流动,逐步使西部由单纯的资源输出转向资源深加工及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思路上来。企业所得税应由按隶属关系划分改为中央与地方税源共享、分率计征的共享税。另外,通过调整国债结构,支持西部大开发需较多地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是,当前我国扩大国债规模面临年财政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偏高的问题。因此,应该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中长期国债的种类,避免债务集中和债务短期化,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目前我国还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合理规范、严格秩序、限定条件的前提下,发行合理限度的地方债券应该是可行的。当前,可以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在西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地方债券的试点,其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二、合理界定税种税收政策权限
国家应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特点,通过对现行某些税种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体制。一要实行税收减免。减免的重点,第一是给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创新企业免税;第二是在吸引外资上实行减免税,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三是对于开发和整理荒山、荒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二要适当提高现行资源税率,扩大其征收范围。西部省份大多属于资源输出省份,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现行资源税率,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的税收作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的税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转嫁到资源的加工环节。真正实现中央与地方在分税基础上的管理分权和征收分管,税权划分是完善分税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今后从确保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需要出发,进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三、建立健全地方税收政策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许多地方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件环境较差,私人投资不愿进入。为改善投资环境,就应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尤其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一要提高财政投资的产业带动效应。首先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私人无力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产品。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这是财政投资的职责。其次是运用财政手段来刺激农牧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二要避免“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政府投资增加引起减少的结果。避免“挤出效应”,要求财政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越位”与“缺位”的矛盾,作用于市场失效的领域,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三要实行以企业投资补贴为主的投资诱导政策。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可以拿出一笔钱对在国家划定的特定地区新扩建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商投资者和区外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接受补贴的企业必须符合地区的长远发展方向,能够为当地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这种补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民间企业不会主动扩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实行企业投资补贴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很少一部分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注入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当中,进而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实现税收区域优惠与产业优惠的有效结合。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要设法用足用好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引进外资和东部资金时,要适当放宽政策,增加吸引力,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推进科学规范的税收制度改革,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来看,中央财政将转移支付的重点移向西部地区,旨在增强西部地区财政供给能力,有条件补助应限于平衡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均时采用,以解决财力分配横向不平衡问题,增加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税收鼓励政策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在对西部地区实施区域优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别,对有些地区给予所得税优惠,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通过区域性财政税收政策优惠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把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节。以财政税收改革为杠杆,要为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税收改革的政策性支持等。将增值税、消费税统一纳入中央财政收入,推行对地方实行专项补助等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地区经济增长效益和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的不和谐壮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资源的有效开发高效利用,没有环境的保护,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要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须进行必要的科学合理的税收财政制度改革,探索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税收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良,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政策思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
[2]马健.西部贫困地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
[3]张娅丽.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10.
[4]雷又生.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绿色税收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1(13).
关键词:财税改革;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科学配置财政税收管理资源
新时期以来,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税调节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调整资源税率水平,引导资源合理流动,逐步使西部由单纯的资源输出转向资源深加工及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思路上来。企业所得税应由按隶属关系划分改为中央与地方税源共享、分率计征的共享税。另外,通过调整国债结构,支持西部大开发需较多地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是,当前我国扩大国债规模面临年财政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偏高的问题。因此,应该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中长期国债的种类,避免债务集中和债务短期化,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目前我国还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合理规范、严格秩序、限定条件的前提下,发行合理限度的地方债券应该是可行的。当前,可以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在西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地方债券的试点,其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二、合理界定税种税收政策权限
国家应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特点,通过对现行某些税种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体制。一要实行税收减免。减免的重点,第一是给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创新企业免税;第二是在吸引外资上实行减免税,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三是对于开发和整理荒山、荒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二要适当提高现行资源税率,扩大其征收范围。西部省份大多属于资源输出省份,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现行资源税率,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的税收作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的税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转嫁到资源的加工环节。真正实现中央与地方在分税基础上的管理分权和征收分管,税权划分是完善分税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今后从确保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需要出发,进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三、建立健全地方税收政策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许多地方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件环境较差,私人投资不愿进入。为改善投资环境,就应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尤其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一要提高财政投资的产业带动效应。首先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私人无力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产品。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这是财政投资的职责。其次是运用财政手段来刺激农牧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二要避免“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政府投资增加引起减少的结果。避免“挤出效应”,要求财政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越位”与“缺位”的矛盾,作用于市场失效的领域,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三要实行以企业投资补贴为主的投资诱导政策。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可以拿出一笔钱对在国家划定的特定地区新扩建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商投资者和区外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接受补贴的企业必须符合地区的长远发展方向,能够为当地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这种补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民间企业不会主动扩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实行企业投资补贴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很少一部分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注入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当中,进而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实现税收区域优惠与产业优惠的有效结合。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要设法用足用好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引进外资和东部资金时,要适当放宽政策,增加吸引力,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推进科学规范的税收制度改革,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来看,中央财政将转移支付的重点移向西部地区,旨在增强西部地区财政供给能力,有条件补助应限于平衡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均时采用,以解决财力分配横向不平衡问题,增加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税收鼓励政策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在对西部地区实施区域优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别,对有些地区给予所得税优惠,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通过区域性财政税收政策优惠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把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节。以财政税收改革为杠杆,要为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税收改革的政策性支持等。将增值税、消费税统一纳入中央财政收入,推行对地方实行专项补助等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地区经济增长效益和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的不和谐壮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资源的有效开发高效利用,没有环境的保护,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要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须进行必要的科学合理的税收财政制度改革,探索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税收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良,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政策思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
[2]马健.西部贫困地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
[3]张娅丽.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10.
[4]雷又生.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绿色税收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