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颐和园乐寿堂正中,悬挂着一盏五彩缤纷的玻璃吊灯,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北京使用电灯的第一人。 有电之前,皇宫的室内照明多用蜡烛,间或使用油灯。清代晚期,国外的蜡烛进入中国,被称为“洋蜡”,和本土的自产蜡烛混用。当时清宫不同等级的嬪妃享用“洋蜡”有固定的数量和规格。 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意图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重贿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颐和园乐寿堂正中,悬挂着一盏五彩缤纷的玻璃吊灯,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北京使用电灯的第一人。
有电之前,皇宫的室内照明多用蜡烛,间或使用油灯。清代晚期,国外的蜡烛进入中国,被称为“洋蜡”,和本土的自产蜡烛混用。当时清宫不同等级的嬪妃享用“洋蜡”有固定的数量和规格。
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意图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重贿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他们趁慈禧外出之际安装了电灯。
傍晚慈禧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为何在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李莲英叩头请安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莲英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灯光大放异彩。慈禧惊喜地问:“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来了,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李莲英毕恭毕敬奏道:“这就是电灯。”他说,用电灯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从此慈禧开始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
选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被康熙誉为“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善破疑难命案。 于成龙被派往山西某县任知县后不久,他微服带着几个随从外出履行公务,途經邻县进城的主干道时,碰到一伙人用一块床板抬着一个女人经过。于成龙发现这伙人十分可疑:一是躺在床板上的女人用被子包得严严的,只露出头发和插在头发上的凤钗;二是除有两个壮汉抬着床板外,余下的四五个壮汉均分别护在床板两侧,其中几个壮汉还不时用手掖被子;三是这伙人走一会儿
“何二瓢!何二瓢!”正在一个冬瓜上演练“张飞打鼓”的何二瓢,把剃头刀往冬瓜上一甩,心急火燎地往师傅跟前跑去。 三年前收何二瓢为徒时,师傅抱一个冬瓜放在桌子上,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剃头刀往冬瓜上一插,说:“开始吧!”从那以后,每天将一个浑身毛刺的冬瓜打理得鲜鲜亮亮就成了何二瓢的必修课。 师傅说:“二瓢啊,你已熟练地掌握了剃头各种技法,可以出师了。喏,我把行头都给你准备好了。” 果然就有一根扁担、一
一、火浪吞尸 这日,山东省乐陵县发生了一场诡异的火灾,葬身火海的是乐陵本地人赵康。据街坊四邻讲,昨晚亥时还下了一场小雨,这场大火应该是烧不起来的,但偏偏就烧起来了,还烧死了赵康。 赵康的邻居说起火时,他听到赵康在屋子里痛苦地惨叫,那叫声听得真真切切的,太惨了。 “小鸟,有只漂亮的小鸟飞走了……爹,它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一个胖嘟嘟的女娃眼里噙着泪水说。 “小丫别哭,爹明天就给你逮只雀。”
宋祁是北宋時期的文学家、史学家,诗词语言工丽,因其《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世称“红杏尚书”。不过他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用冷僻字,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编、宋祁等翰林院学士为编辑,共同编修《唐书》。其中,大部分书稿由宋祁来撰写。接到这个差事后,宋祁不敢怠慢,夙夜秉烛摘抄史料,并将整理、考订好的资料汇编成稿。很快,书稿交到主编欧阳修手中。 欧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日盛,清末将领冯子材守卫的镇江(今属江苏)却固若金汤。清朝各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个避难所,合起来有1.7万人。 这些人来源复杂,大都是绿营兵,处于协助地位,清廷只提供兵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要绿营兵自己筹备。 按绿营兵的常规待遇,每人每月可领白银四两。往常,军队的军饷都是由文官就地征收,就地解决。而镇江被围困已经五年,民不聊生,老糠再也榨不出油了。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遠亲,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即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不是啊!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
天会十三年(1135年),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当时只有13岁,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宗族间续嫁的习俗出了家。他依稀记得母亲离去时的样子,长发轻绾,白衣飘飘。母亲伏在他的额前低语:“乌禄(完颜雍的女真名字),人生无短长,珍惜你以后的路吧!”他放声大哭。 幸而完颜雍有妻子乌林答氏陪伴着他。两人同岁,5岁订婚,18岁那年结了婚。她用轻歌曼舞送上她如水的爱情,在每一个清晨备好茶,用灵巧的手指为他编
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从古籍记载来看,必不可少的有三样:一份“束脩”,亦即学费;一件“青衿”,类似于现在的学生服;一套“笈囊”,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学 费 新学期开始前,学费是古代学子首先要准备的。 古代学费称“束”,根据学业的不同阶段,又有“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等叫法。为什么古人称学费为“束”?这与孔子有关。当年,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享受教育的“有
市政府后面的小区里,住着一个自称“赤松子”的人,五短身材,面目可憎,遇熟人必打招呼,一激动,往往眨眼口吃。 口不能言,却喜聊天。 赤松子在家是个老小孩。女人是个干练人,里里外外应付得井井有条。儿子年未弱冠,远涉重洋,求学读书。赤松子每日莳花弄草,游戏笔墨,悠游岁月。除了上班的八小时,他大抵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瓢虫,他蹲下来,给它拍照,数一数是否真有“七星”。瓢虫掉下来,翻了,乱蹬脚,就是翻不过身
圣经中提到人类曾遭遇很大的洪水,由于诺亚受到了上帝的喜爱,所以上帝允许诺亚造了一艘船,带着世界上的动物雌雄各一对,逃离了这场洪水,重新繁衍生息。这艘船就是诺亚方舟,但是史前真的存在大洪水吗? 199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莱安和沃尔特·皮特曼进行了一项研究。巴拉德对他们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进行分析,他们指出每天的融水达到10立方英里(约合40立方公里),这场大洪水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