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空诗的言说方式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王钻清首创“大时空诗”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我与北京、上海等几所大学的专家学者讨论,用解释学来分析的话,可以说“大时空诗”找到了一种新的言说方式,可能更好地使诗人视野开阔且有超越常见时空的想象,内容丰富且有深远的意境和充分的意向,形式新颖且呈现独特的风格与深厚的韵味。
  自2005年以来,王钻清一直尝试写作“大时空诗”,早期只是将天体和星系等太空元素移植诗中,意图在于突破诗作中的陈词滥调,制造新颖的意象和隐喻,如《航海家的发现》、《一个人的选择》、《月光下的沉思》、《爱的宣言》、《拿什么喂养我的灵魂》等;中间也有过渡期的作品如《黑森林》、《海底世界》、《雁塔晨钟,敲醒我灵魂》等。后期进入成熟期——诗人自2013年以来的创作终于成就了渐趋定型的“大时空诗”,如《一个人的地球梦》、《面对人心的的超级地球》、《穿越时空的人心》、《空间站的星语人言》、《观月全食》、《开启希望的门》等。诗人在诗艺上一直坚持探索,创作自己的诗以拓展诗歌写作的路径。但我更欣赏他的立意,其立意有另类的思考,有哲学的意味,有诗美的发现,力求恢复人类的天真——去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探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有别于“成熟的人”的思想和思想方法。换句话来说,诗人通过把灵感放飞于高空、深潜于海底、凌驾于峰顶、流放于荒原等,来获取多角度的聚焦,进一步透析世界,感知生命的真谛。突出表现为:跳出世界看世界,跳出人性看人性,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样一种超然的思想。作品视角宏大,构思新颖,笔调超脱,意蕴丰含。其内在的美,远大于其形式美。例如:
  哲学家的目光在星系空间被点亮
  垂注人类整个历史的古木倒下了
  二千多个年轮一圈圈伤心而死
  有灵的万物也被人类的贪欲劫杀
  更有淘金者的阴谋和旅行者的险恶向最后的净土袭来
  一向平等的众生在这里也开始疲于逃命
  创世的上帝是否照顾到小小的地球
  你看科学和技术随疯狂之手颠覆众生平等
  伤痕累累的地球 病象种种的世界
  早已让著作圣经的五十来个圣人悲痛欲绝
  三千多年前的诺亚方舟将被今人借用
  猛吃禁果的文明人把自己的罪恶归咎于蛇的引诱
  接近上帝或代表上帝的文学家模仿上帝
  小说一通 诗歌一番 戏曲一下 美术一会
  让地球的皮肤在魔幻的现实中艰难地呼吸
  试着将上帝代替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
  在洪水高涨的情绪中 在流沙河的语境里
  缔造置万物于死地的王国或天上人间
  尽管美国人造飞行器到访过木星和土星
  而今又飞出了太阳系
  在外太阳系太空探测人类的无知和梦境
  哲学家的目光随之在星系空间被点亮
  反观地球上的人影禁不住垂泪
  泪滴无数洞穿人心和地心
  其“大时空诗”有三大特点:一是通过创新中的随性拼贴与转换创造了新的语言方式,具有反诗歌艺术的倾向——其诗尝试运用小说和寓言的手法比如变形、荒诞和关系换位等,呈现科幻性和戏剧性,表现为渴望中寻找自我与外部对话的语言迷津,让灵感在语言节奏中得以反映,用繁复的句子应对繁复的世界,且有令人惊讶的意象和句式;二是通过跳跃式思维与混沌意象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发现,呈现新鲜感和独在的具体性,表现为非对称与非理性的双重书写,揭示了更多的未知;三是通过粗旷的宏观宇宙与微妙表述,呈现非时空虚拟,呈现信息云存储及心灵情感的斑驳投影,呈现艺术性说谎的更复杂真实及更深层诗思,抵达思想意义的厚度,诗里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和自由穿梭万物的从容。比如:
  倒时差
  小时候学大人样跺三下脚
  大人说脚底穿洞就是西方
  可“纸老虎”发出美国之音
  长大了我独自穿越美国梦
  在海角时差还没倒过白日梦
  在天涯跟随移民的影子梦游
  可两袖自由之风捉襟见肘
  今天飞行器托运我的心脏
  让蓝眼穿针 红心引线
  抵达所有经度绕地球一周
  我的影子成了半径
  可我糊涂不知地心在哪
  又是一天我跨越赤道
  向北任欧风美雨洗面
  向南跟踪不落的太阳
  时差在澳洲扭转空间
  在南非洲升起彩虹
  自海外归来我倒时差
  倒影进入深情的水库
  招摇林子里的鸟鸣
  什么鸟都在叫
  我在迷迷糊糊中进入我的梦乡
  我们的新家园在梦里或梦外
  我心随着宇宙飞船问天
  在天际我的天眼发现
  地球的边缘蓝汪汪纠心
  落地我的脚掌发热铁岗
  新家园在天上还是人间
  谁能在海上或河湾架起时光之桥
  时差摇摇晃晃所有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王钻清向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意象诗”学习,并有意识地在意象上求新——他的“大时空诗”和“诗体游記”都如此:一是在大自然和新科技中寻找未被意象化的具象并与文化交融从而产生“新意象”,如《面对人心的的超级地球》、《穿越时空的人心》等。二是通过反常搭配或有机转换等技术处理使意象组合产生整体性语境而呈现新意,即一个具有整体感的意象或整体性象征物包裹若干被意象化的具象从而使意象组合出新意,比如《黑森林》、《开启希望的门》等。三是捕捉全新的诗性感觉以产生富有新意的意象,并且去发现那些个别的、隐秘的感觉,进而将个人的语言置于一个时代或世界的语境,如《一个人的地球梦》、《倒时差》、《大时空诗》等。如是完成语言的更新。再如有例为证:
  黑森林
  黑森林,你用坚实的纯黑书写
  在蓝天下,在我眼前
  你从不花言巧语或浮言浪语
  你的真语言真现实总是跟纯黑一样精密
  阳光刺不穿你的灵魂,你不死
  白雨淋不透你的心情,你不哭
  我在静静的黑森林,致敬
  每一根林木
  于是我也脚踏实地,我也不问青天
  不用管那月亮背叛太阳或火星隐瞒生命
  黑森林总是荫庇我荒凉的眼神
  包容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心魔
  于是我发现是你黑森林发明了哲学的光源
  你把人类的智慧和爱都装在黑匣子
  你以精准的黑发明资本论
  你以精确的黑打磨德国精神
  尽管我被思想逼到黑暗的墙角
  发现时空永远跟墙作对造反
  尽管外星人的脚能伸过这堵墙
  人类的手能抓破墙的另一面
  但是我想象的黑马期盼踏花归来
  我思想的黑鹰从哲学的林子出逃
  远不及你黑森林踏实和坚定
  孤独砌成一面墙
  我在这墙根晒太阳
  懒洋洋,迷失了方向
  想想你黑森林,我还是放眼前途
  有哲学家说:“诗人就是说谎者。”其说谎的方式有言此而意在彼,言表而意在里,亦即让象征或意象、明喻或暗喻、拟人或拟物等修辞手段将语言要抵达的地方半遮半掩如海洋中的冰山,或遮遮掩掩如丛林里的野兽。比如,王钻清诗作《热带雨林》、《海底世界》、《空间站的星语人言》的整体性意象里套着多个具象或若干单个意象,用繁复的语言应对繁复的世界,而且物象与心理或对应或对流,进而构建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人间生态,最终让语言抵达其终点,让多方参与诗歌创作并感应某种灵魂存在。
其他文献
在众多的台湾诗人中,痖弦是一个注定要被文学史关注的标志性诗人。他是“创世纪”诗歌的“三驾马车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等诗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其诗歌的推介和研究成果却鲜有令人满意的。目前最全的集子是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痖弦诗集》,而相关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某些诗篇的介绍和分析。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诗人和诗歌的评价一直停滞在题材、主题等传统研究方法上,自然很难做到对诗歌价值的
期刊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只要提到“女性诗歌”,翟永明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作为女性诗歌创作的代表和领军人物,翟永明已成为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一个重镇[1]。从八十年代的《女人》《静安庄》到九十年代的《咖啡馆之歌》《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再到新世纪的《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大爱清尘》等,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重要作品产生。翟永明是一个不喜欢重复写作的诗人,“始终饶有兴趣地在这个写作领域里寻找变化”[2],
期刊
当代诗坛在最近一些年好像很热闹,不仅写者众多,而且发表的作品也不计其数,有人便乐观地以为诗歌大有复兴趋势。然而在我看来这表面的热闹背后,却难掩极大的瓶颈与深重的危机,那就是诗歌艺术的粗疏与低劣,尤其在互联网发达、几乎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诗作的情况下,这种艺术粗疏与低劣只会愈加严重,不少写者以为只要分行书写,那一定就会是诗,而完全忽略诗应该有的艺术要求与限制。如果当今写诗者还不认识到这其中的严
期刊
柏桦是第三代诗歌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先锋化的诗歌探索一直持续到当下。  柏桦从第三代“诗到语言为止”的理念一直深入了进去,使他的诗作有了浓郁的语言意味。他的写作可以命名为“逸辞式写作”,他反叛血性的、阳刚的、带有道德意味的写作,在轻逸、柔软、濡湿的路上滑行前进。他沉溺于想象性的“逸乐”生活,迷恋美食、声色、“江南”、唯美的古典,流露出耽美和颓废的气味。这样的写作为新诗的创作、审美开拓了新的空间,但是
期刊
生命在时间的维度中栩栩如生,时间赋予了个体或浓或淡、或俗或雅的生命意识。生命与时间的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而是互相交融的关系。关于生命意识的诗句如“逝者如斯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都是靠与读者有关生命的共鸣才得以被吟唱至今的。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自知。它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而个体每一维度的意识都有其丰富的形态,悲哀的、豁达的、痛苦的、焦虑的…
期刊
相较于常人,优秀的诗人对岁月的流逝总是敏感而多情的,他们不仅游走于芸芸世界的无垠空间,在时间这个维度中也能够自由穿行;他们会怜悯路旁无人问津的野花,也就会发现慵懒午后、日落黄昏和焦急等待中的妙义;他们可以让属于自己的时间“停滞不前”,在静止中去打量、审视和拷问内心与灵魂。正如穆齐尔将诗人定义为“对自我在世界中和在人之间那无可救药的孤独有着最强意识的人”,诗人们的孤独感不单单是与世俗世界和庸常之辈的
期刊
去诗十五年的成都青年诗人彭志强回诗后所做的一项工作——唯一的诗歌工作,是把文物翻译成诗歌。我读他此前的《金沙物语》(四川人民出版社),现在的《草堂物语》(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实是在读文物——读翻译成了诗歌的文物。志强不像好些去国的人,去了就不回来了,或回不来了。读读志强的诗就知道,他是回来了的,真正回到了他的冰清玉洁、烟朦雾胧的诗国的。  我有过在成都东郊某区文化局工作十年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对文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谢克强:1947年生,湖北黄冈县人。当过兵,上过大学,作过文学编辑,曾任《长江文艺》副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诗歌》执行主编,黄冈民间文化学会名誉会长。  1972年开始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发表作品,已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二千余首(章);有诗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百家哲理诗选》《新时期诗歌精粹》及各类年选等二百余部诗选;大学毕
期刊
诗美学巨著《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独具慧眼地把诗人归类为“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二者区分是除却才华、想象和情感等共有特征外,“客观之诗人”需要经受社会磨练,及其作品能够承载起丰富阅历,这为后世留下一个判识诗人个性风格的特质的“路标”。照此生发,跟着个人感觉走的诗人即为“主观之诗人”,把自己的写作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去运笔即为“客观之诗人”。  在有些浮躁和喧嚣的当下,诗人中绝大多数
期刊
正是午后初霁,阳光一颗一颗掉下来,世界安静到没有声音。我坐在窗前,手捧着周庆荣的散文诗集《预言》,在静静地读。窗外,昨夜疏风骤雨,落花拂下来,一地胭脂,一地雪。而树也会在这个时候落叶,落叶的同时生出了新叶。因此,上海的五月是万物新旧交替比较繁复的时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上海的秋天,那个时节的上海,少了些浓妆,多了些骨秀与清朗。这样的骨秀与清朗,亦如周庆荣给我的感觉。  身怀对散文诗的虔诚,钟爱与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