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画”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关键词:“铁”与“画”;芜湖铁画;画稿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成一体,享誉四海,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锻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由此不难看出汤鹏创造铁画是受萧云从绘画的影响。汤鹏与萧云从的合作,犹如戏曲创作,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为了推出一台好戏,会主动参与戏班生活和排练,体会“案头”和“场上”微妙的关系,由此才能创作出佳戏。
  一、铁画的现状
  (一)人、画两缺
  芜湖铁画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审美运动,因锻打技艺之精湛、与国画碰撞结合的巧妙为百姓喜闻乐见。它以低碳钢做原料,在制作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则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经出稿、锻打、焊接、锉、凿、除锈、着漆、上框等工序制成,既有国画之神韵又具雕塑立体美,还能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按说这种纯以审美原因而辉煌、不曾加入宗教信仰的力量捆绑销售的作品,本不该受到民间信仰缺失的影响,技艺类似的如景泰蓝、漆艺等,不管意识形态如何变化,它们始终以技艺来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仍然广为人知,仍然不曾降低其在民众心中贵重物品的定位。然而据调研得知,目前芜湖铁画从业人员不足80人,30岁以下传承人更是屈指可数。芜湖本地的年轻人,生于斯、长于斯二三十年,生活中都不曾接触铁画,更有甚者竟不知铁画为何物,如此窘境,不禁令人痛心。长此以往,这造成恶性循环之局面,最终导致铁画传承人链条“断裂”,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通过对芜湖铁画艺人群体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且多数为中学或小学毕业,仅一人上过艺校。这就导致他们审美素质较为低下,无法创作画稿及准确判别一幅画稿究其妙在何处。既不懂画稿,必定会盲从画稿,如有不妥之处,也必定不知避让或删减,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有技无艺,产出的优质铁画寥寥无几。目前市场上可见的芜湖铁画作品,迎客松居多(多因北京人民大会堂有巨幅铁画迎客松),其次是八骏图、梅兰竹菊、四条屏等,表现方式多年不变,罕见出新。近些年芜湖铁画市场混乱,又因版权保护意识弱,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同质化严重。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生存,打价格战,恶意竞争,以次充好,将铁画本质美抛之脑后,可拿得出手的铁画少之又少。
  (二)过度依赖政府
  芜湖铁画的衰落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挽救这一宝贵的民族财富,但是在挽救方法上不应该只是国家政策、财力的倾斜这么简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金霞曾言:“不能让非遗变成遗产,最后成为遗憾。”只有它发了新的芽,抽了新的枝,重新获得了生命力,才算是真的活了起来。铁画锻制技艺传承340余年,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铁画艺术在历史上出现的每一次辉煌都与政府有关,政府的力量介入对于几乎所有产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可小觑的。若一个产业一味地强调政府扶持,而不去重视其在民间土壤中的生命力,我们是否可以将其理解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对政府的捆绑?《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已于2016年9月30日在芜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自立法以来,《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已有两年有余,效果如何,客观来讲见效甚微,治标不治本。作为首个非遗保护例法,政府出发点很好,但令部分铁画艺人反噬,觉得已有立法,政府必须大力扶持,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处处想获得政府资助,出现对政府的捆绑现象,而个人则不思进取,技和艺停滞不前。
  二、“铁”与“画”
  (一)有“铁”无“艺”、有“艺”无“铁”
  众所周知,芜湖铁画的辉煌是以与国画的结合为肇始的,直到今天,它多以国画为范本(铁画目前还未出现脱稿直接锻打之人),如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王石岑的迎客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画变化日新月异,新文人画、当代水墨等词不断涌现。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定需要时间的检验。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凯教授于2017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给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授课时,曾言:“芜湖铁画应该分为三类,其一是高端艺术品;其二是中层可接受的工艺品;其三是大众消耗品。”按如此分类法,铁画的画稿也须分为三种,与之对应。铁画艺人因其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美术基础,无法独立创作画稿,而目前多数创作画稿之人又不懂铁画,两者存在一定的隔阂。能作为铁画底稿的作品要多以写意线形造型(写意为主),泼墨或者工笔勾线并不适合转换为铁画。芜湖铁画艺人们一方面苦于好画稿的匮乏,另一方面又因生活压力所迫,他们不敢随意尝试新的画稿。因为新作是否有市场,能否在短时间带来经济效益,还须经过市场的检验。新画稿随之而来的是新技艺的产生,有部分艺人不愿意花时间研发新的技艺,与其尝试新技艺,不如多做几件“产品”,这样才有基本的收入。如此一来,必定会出现有“铁”无“艺”、有“艺”无“铁”的现象,更不易适应新的消费群体的审美与需求。
  (二)停滞不前、虚无市场
  芜湖市工艺美术厂于1956年成立,曾被评为国家旅游工艺品定点生产企业、安徽省旅游先进窗口单位。该厂主要生产芜湖铁画与金饰工艺画,效益最鼎盛时期年产值可多达人民币2亿元。然而在2012年12月,由安徽德润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以历时56年的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资不抵债为由,向镜湖区法院申请对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进行破产清算,原来属于国营的工艺美术厂就这样被迫解散。该厂破产后,铁画艺人自谋生路,有的转行,有的则在家里锻制铁画,有的成立铁画公司。目前几个规模较大的铁画公司有芜湖市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芜湖市飞龙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芜湖文典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徽艺坊等。从调研结果来看,个人单独销售除储金霞、张家康较易外,其他均难度较大。多数铁画艺人的作品只能低价出售给大的铁画公司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此一来,铁画艺人就很被动,他们不敢轻易改变或者也不会修改画稿,只能按照画稿锻打;另外,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铁画经营者作为商人,利字当头,他们也不敢轻易尝试拿新类型的作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可是,购买者看厌了传统的图式,形成视觉疲劳,久而久之,无人愿意为这些老套的作品买单,最终就会导致无人愿意承担研发新产品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芜湖市整个铁画市场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足可以说明市场萧条程度。
  三、新画稿、新面貌
  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出,部分艺术家将目光转向民族传统艺术上,以求得新突破。如天津美术学院谭勋教授所创作的《草》系列作品(图1),他用芜湖铁艺技术对小草进行了巧妙的转化,不但将非遗工艺带入当代文化语境之中,探索并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可能性,而且在观念上对这些“弱者”进行了语义的重塑—坚硬的铁消解了草的柔弱,增强了对现实的观照,以此反思当代人的生存现实。又如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郭兵要老师亲自画稿、亲自锻制的作品《众生相》(图2),该作品借用芜湖铁画独特的锻制技艺,表现出芸芸众生行走过急而迷失自我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作为芜湖铁画新秀成功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再如2017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开班的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全国招生30名学员,这些学员多数为本科以上学历,且其中一人为博士学历,经过短短65天培训,以惊人的速度和水平创作出90余件铁画(30幅太平山水图,60余件自由创作),最终5名学员共7件作品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这些“新兴的铁画艺人”的出现为铁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引起铁画界阵阵波動。由此可见,只有“铁”与“画”、“铁”与“艺”合二为一,才能更好地促进芜湖铁画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铁”和“画”,一个为技,一个为艺,两者相互交织,缺一不可。为了铁画更好地发展,铁画艺人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创作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芜湖铁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产生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并称华夏显学,历代相传,开枝散叶。“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仁人君子,出世入世,修身立人。双樑先生学兼三教,贯之以道,尚之以道,以形而上之道,入于金石笔墨,又以金石笔墨之器,反证道之无穷奥妙。如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不刻意而高,无江海
期刊
元代以来,伴随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异军突起,画坛主流审美趋势逐渐由院体的工谨秀丽变为文人的水墨写意。在此过程中,花鸟画创作也在“徐熙野逸”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写意花鸟画传统。与之相比,自黄筌以来兴起的工笔花鸟画虽然经历了宋代画院的勃兴和明代画院的短暂复兴,但仍然不能掩其颓势。清朝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写真手法也许可以从技法上为工笔花鸟画提供技艺的突破,但从精神内涵上说,工笔花鸟画并未突破装饰之外的创作意图,亦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汉墓中乐舞图像的形态和功能阐释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学界关于汉墓乐舞图像的阐释类型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汉基乐舞图像的“固定组合”方式,分别对乐舞图像功能的整体说、现世娱乐说、仙界娱乐说、太阴炼形之墓主升天庆贺说四种不同的阐释观点进行陈述与讨论,指出在汉墓乐舞图像形态与功能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一元,应注重整体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实现多元阐释。  关键词:汉墓乐舞图像;一元局限;多元闡释  
期刊
年过半百的刘庆杰是一位以章草见长,兼攻篆、行、草,颇有禀赋的勤奋书法艺术追求者。近年来,他的作品因多次在国展中入展、获奖而书名远播,受到了诸多书法名家的关注和好评。诚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景岳先生所述:“刘庆杰的作品,不仅具有北方雄强的一面,还有南方抒情的特点,两者的结合代表着刘庆杰对美的一种个性化追求!”在熟悉刘庆杰的人眼中,他平实宽厚、坦荡正直,又天资聪颖,有着朴实而淡
期刊
今年1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迎来了第3次印刷,海外版版权也在积极洽谈中。一本看似只有专业人士才会研读的“厚重”学术书如何才能畅行在学生、大众读者和美术研究者之间,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当今艺术品不再只属于收藏家,艺术家不再封存自己的艺术作品。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只有使作品“流动”才能让作品获得生气,体现价值,让艺术走进大众,参与生活。这就需要在积极提高大众审美的同时让大众了解艺术的发展
期刊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陶瓷手工业迅速发展,工艺不断完善,技法不断成熟。景德镇御窑厂的设立使得陶瓷的艺术性大大增强,统治者的审美意志促使陶瓷装饰题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新了陶瓷艺术的表现题材,版画“以线造型”的装饰方式影响了陶瓷艺术的技法体系,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理念又影响了陶瓷绘画的形式语言。这些因素使得陶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器形的约束,瓷上绘画不再是简单的器皿装饰而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
期刊
清初的画僧石涛(1642—1707),因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变的艺术面貌、反对法度的创新精神等,近百年来始终为海内外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其主要经历、书画诗歌创作、艺术思想等方面,学界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石涛的研究该如何出新,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新问题。  2019年8月,张长虹教授推出新著《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石涛的研究著作,以广阔的
期刊
设想如果回到大唐盛世,我去拜谒许太学,那不用问童子,他一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在大山里也不采药,一定是提着一支笔,坐对着大山,相看两不厌。待到日薄西山,他也就收拾好笔墨,飞鸟相与还。但这也绝不仅仅是设想。工作再繁忙,许太学一旦觅得空闲,就转进大山。如果问他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他一定会回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长在广西大山之中,许太学敦厚纯朴,胸次洒脱。大学毕业后,他入大化县
期刊
《秋江雨渡》是一幅简洁而别致的山水画。乍看之下,残崖断壁间,片片寒叶伴着秋风飘然而落,江面上泛起涟漪,一叶扁舟翩然而至,两位白衣船客端坐其中,舟行于山水之间。这仿佛是一幅来自南宋的诗意山水画。但是细细观来,船夫披蓑戴笠,弓背行橹,仿佛在奋力与自然博弈;乘舟者团坐于船,紧握伞柄,仿佛稍一放松,手中之伞就会被吹落江中。再加上飘零的落叶和满江的波澜,特别是画面上方水墨渲染下的光影明灭之感,这种风、光、雨
期刊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