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堑壕视角解读家族企业传承事件,挖掘出家族企业特有的家族堑壕。研究发现,在传承中家族的堑壕行为贯穿传承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护己、排他两种方式分别表现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权和所有控制权上,从家族内部和企业内部多角度对于传承过程给予全方位立体的保护。
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传承;家族堑壕
1、引言
“新希望”集团是我国著名家族企业,其创始人刘永好于2013年5月22日正式将权杖交给女儿刘畅,并任命陈春花担任联席董事长,同时公司选举出新的董事会和经营层,至此完成代际传承的权利交接。而传承前后,刘永好的一些动作令人深思。2011年底,刘永好逼退公司总经理黄代云、副总经理曾勇和财务总监王世熔。传承前夕又修改《公司章程》,首次提出“联席董事长”的称谓。同年八月刘永好向家族集团融资30亿注入新希望。而在传承一年后,新希望又发布公告将部分股份回购并注销等等。其他家族企业传承前后也有类似行为:浙江海翔传承前更换财务总监,四川海特传承中高管换血,浙江广夏的楼忠福退位后坦言仍是公司幕后军师等等。这些传承前后的异常动作究竟意欲何为?
笔者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发现,研究经理人代理问题时提出的管理堑壕的堑壕行为与上述传承行为颇为类似。管理堑壕是经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的一系列保护自身的行为,而上述行为则是家族为了保护家族利益进行的一系列保护家族利益的行为。因此笔者尝试将堑壕归类应用到家族企业中,提出家族堑壕的命题。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处理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螺旋式提升概念并抽象出理论框架,使案例分析过程更加细致、缜密。建立传承堑壕模型后再将其他案例加入模型进行验证和补充,直至没有新的概念产生,以此确保模型饱和。
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渠道比较丰富,本文主要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和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依据传承结点收集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新闻报告和学术论文,收集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访谈类节目对于传承人和继承者的直接访谈;二是可信度较高的主流媒体对其传承事件的评述,如新浪财经、第一财经、凤凰财经等;三是家族企业自己公司官网的新闻;四是比较客观的公司年报资料。多来源的资料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提取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交叉分析相互印证,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3、家族堑壕模型的构建
3.1 概念抽象化过程
第一步搜索新闻并对案例的原始新闻进行筛选。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对选中案例的传承新闻进行搜索、归纳和分析,为确保可信度,尽量采取主流新闻网站的新闻观点,比如新浪财经和第一财经。排除与堑壕主题不相干的新闻与段落,提取传承中对继承者和家族企业有保护倾向的语句,获得初始语句73条。第二步对初始语句进行概念归纳,逐句挖掘提取概念,将重复概念进行合并,最终得到19个互不包含的概念。为避免个人选择性知觉影响,尽量保留原语句作为标签。第三步将概念进行抽象化,并根据传承中的权利维度和传承阶段维度进行范畴提取,最终得到14个范畴。最后再用补充案例的新闻进行比较与补充,确保模型达到饱和。
3.2 模型构建和研究发现
通过对十四个范畴的分析发现控制家族在传承前、中、后三个阶段对于所有权、控制权的的堑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倾向于通过保护自己人或者通过自己人来保护继承者来完成对家族企业的堑壕,即护己堑壕;另一种是更倾向于通过排斥家族外部人或者清除异己完成堑壕,即排他堑壕。从而可以从权利维度、阶段维度和堑壕方式三个维度来分析堑壕模型,详见图1:
图1 堑壕模型分析图
3.3 堑壕行为在传承中的多维度体现
在传承前,家族对于继承者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家族内部和针对企业的人事调整。一方面定向历练家族继承人,让其增强接管企业的能力,逐步接触管理岗位,另一方面清除异己,清扫传承障碍,并给继承者安插亲信作为保驾护航之人。
传承的过程中,家族的保护做的最为全面。针对家族内部,家族倾向将董事会、财务等重要岗位及投资等重要部门职务安排为家族内部人担任。在企业运营中,家族会给予决策护航和财务拥护。
传承后,企业运营决策逐步走向正规,企业逐步趋于稳定发展。此时家族对于威胁到继承者职位的人,会进行肃清。一方面家族会安置对于继承者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继承者会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并且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更新组织的运作模式。在企业运营上,新的管理团队也会开发新的企业拓展领域,此时继承者便会倾向选择自己熟悉和拿手的领域进行投资,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企业绩效,从而稳固自身地位。
上述堑壕阐述可总结为三条主要结论:
结论1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行为贯穿始终。即家族传承中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堑壕。
结论2,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行为形式多样。即家族企业运行中人事决策、财务决策、投资决策等经营权和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都存在堑壕。
结论3,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方式多样。即控制家族对于传承中家族利益的维护和传承的保护呈现为护己和排他两种方式。
由此可见,家族的堑壕行为贯穿传承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护己和排他两种方式分别表现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权和所有控制权上,从家族内部和企业内部多角度对于传承过程给予全方位的立体的保护。
4、结论和展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代帝王传承就存在许多排除异党、清理朝堂异己的行为,改朝换代后不乏惩治旧朝的异方势力,提拔继任功臣与体己之人,颁布保护继任者的政策法令,以达到增加自身团体实力,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五千年历史流传至今,中国人骨血里的家族意识、防御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危难关头和权利交替变更的时刻,守卫思想占据主导。在家族企业传承与接班的过程中,出于维护家族地位和家族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传承者会对传承过程进行全面掌控,即产生了家族堑壕。然而家族堑壕的话题才刚刚开始,有关家族堑壕对家族企业的作用效果与影响程度的研究,以及其具体怎样指导家族企业传承和正常运营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Randall MORCK,Andrei SHLEIFER,Robot W.VISHNY.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293-315.
[2] 张亚东.华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54-59.
[3] 虞斌.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研究——以恒远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74-75.
[4] William S.Schulze,Michael H.Lubatkin.Agency Relationships in Family Firms: Theory and Evid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Vol.12,No.2 (Mar.-Apr.,2001)99-116.
[5] Jill Thomas.Freeing the Shackles of Family Business Ownership[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2,15(12):321–336.
[6] 李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治理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2004,(02):85-89.
[7] 何恒.基于“家族理性”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5):60-62.
[8] 王俊,杨丽英.我国家族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3):74-75.
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传承;家族堑壕
1、引言
“新希望”集团是我国著名家族企业,其创始人刘永好于2013年5月22日正式将权杖交给女儿刘畅,并任命陈春花担任联席董事长,同时公司选举出新的董事会和经营层,至此完成代际传承的权利交接。而传承前后,刘永好的一些动作令人深思。2011年底,刘永好逼退公司总经理黄代云、副总经理曾勇和财务总监王世熔。传承前夕又修改《公司章程》,首次提出“联席董事长”的称谓。同年八月刘永好向家族集团融资30亿注入新希望。而在传承一年后,新希望又发布公告将部分股份回购并注销等等。其他家族企业传承前后也有类似行为:浙江海翔传承前更换财务总监,四川海特传承中高管换血,浙江广夏的楼忠福退位后坦言仍是公司幕后军师等等。这些传承前后的异常动作究竟意欲何为?
笔者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发现,研究经理人代理问题时提出的管理堑壕的堑壕行为与上述传承行为颇为类似。管理堑壕是经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的一系列保护自身的行为,而上述行为则是家族为了保护家族利益进行的一系列保护家族利益的行为。因此笔者尝试将堑壕归类应用到家族企业中,提出家族堑壕的命题。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处理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螺旋式提升概念并抽象出理论框架,使案例分析过程更加细致、缜密。建立传承堑壕模型后再将其他案例加入模型进行验证和补充,直至没有新的概念产生,以此确保模型饱和。
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渠道比较丰富,本文主要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和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依据传承结点收集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新闻报告和学术论文,收集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访谈类节目对于传承人和继承者的直接访谈;二是可信度较高的主流媒体对其传承事件的评述,如新浪财经、第一财经、凤凰财经等;三是家族企业自己公司官网的新闻;四是比较客观的公司年报资料。多来源的资料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提取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交叉分析相互印证,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3、家族堑壕模型的构建
3.1 概念抽象化过程
第一步搜索新闻并对案例的原始新闻进行筛选。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对选中案例的传承新闻进行搜索、归纳和分析,为确保可信度,尽量采取主流新闻网站的新闻观点,比如新浪财经和第一财经。排除与堑壕主题不相干的新闻与段落,提取传承中对继承者和家族企业有保护倾向的语句,获得初始语句73条。第二步对初始语句进行概念归纳,逐句挖掘提取概念,将重复概念进行合并,最终得到19个互不包含的概念。为避免个人选择性知觉影响,尽量保留原语句作为标签。第三步将概念进行抽象化,并根据传承中的权利维度和传承阶段维度进行范畴提取,最终得到14个范畴。最后再用补充案例的新闻进行比较与补充,确保模型达到饱和。
3.2 模型构建和研究发现
通过对十四个范畴的分析发现控制家族在传承前、中、后三个阶段对于所有权、控制权的的堑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倾向于通过保护自己人或者通过自己人来保护继承者来完成对家族企业的堑壕,即护己堑壕;另一种是更倾向于通过排斥家族外部人或者清除异己完成堑壕,即排他堑壕。从而可以从权利维度、阶段维度和堑壕方式三个维度来分析堑壕模型,详见图1:
图1 堑壕模型分析图
3.3 堑壕行为在传承中的多维度体现
在传承前,家族对于继承者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家族内部和针对企业的人事调整。一方面定向历练家族继承人,让其增强接管企业的能力,逐步接触管理岗位,另一方面清除异己,清扫传承障碍,并给继承者安插亲信作为保驾护航之人。
传承的过程中,家族的保护做的最为全面。针对家族内部,家族倾向将董事会、财务等重要岗位及投资等重要部门职务安排为家族内部人担任。在企业运营中,家族会给予决策护航和财务拥护。
传承后,企业运营决策逐步走向正规,企业逐步趋于稳定发展。此时家族对于威胁到继承者职位的人,会进行肃清。一方面家族会安置对于继承者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继承者会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并且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更新组织的运作模式。在企业运营上,新的管理团队也会开发新的企业拓展领域,此时继承者便会倾向选择自己熟悉和拿手的领域进行投资,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企业绩效,从而稳固自身地位。
上述堑壕阐述可总结为三条主要结论:
结论1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行为贯穿始终。即家族传承中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堑壕。
结论2,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行为形式多样。即家族企业运行中人事决策、财务决策、投资决策等经营权和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都存在堑壕。
结论3,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堑壕方式多样。即控制家族对于传承中家族利益的维护和传承的保护呈现为护己和排他两种方式。
由此可见,家族的堑壕行为贯穿传承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护己和排他两种方式分别表现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权和所有控制权上,从家族内部和企业内部多角度对于传承过程给予全方位的立体的保护。
4、结论和展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代帝王传承就存在许多排除异党、清理朝堂异己的行为,改朝换代后不乏惩治旧朝的异方势力,提拔继任功臣与体己之人,颁布保护继任者的政策法令,以达到增加自身团体实力,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五千年历史流传至今,中国人骨血里的家族意识、防御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危难关头和权利交替变更的时刻,守卫思想占据主导。在家族企业传承与接班的过程中,出于维护家族地位和家族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传承者会对传承过程进行全面掌控,即产生了家族堑壕。然而家族堑壕的话题才刚刚开始,有关家族堑壕对家族企业的作用效果与影响程度的研究,以及其具体怎样指导家族企业传承和正常运营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Randall MORCK,Andrei SHLEIFER,Robot W.VISHNY.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293-315.
[2] 张亚东.华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54-59.
[3] 虞斌.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研究——以恒远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74-75.
[4] William S.Schulze,Michael H.Lubatkin.Agency Relationships in Family Firms: Theory and Evid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Vol.12,No.2 (Mar.-Apr.,2001)99-116.
[5] Jill Thomas.Freeing the Shackles of Family Business Ownership[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2,15(12):321–336.
[6] 李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治理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2004,(02):85-89.
[7] 何恒.基于“家族理性”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5):60-62.
[8] 王俊,杨丽英.我国家族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3):74-75.